APP下载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专项化课程的优化

2021-09-24袁策

体育师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课程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专项化课程的优化。结论: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设置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要素,是优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有效途径;模块化教学是体育专项化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方法,模块化教学根据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特征,将相同或相似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正向迁移”和“递进关系”的教学活动按照从简至繁、由难到易、有序分类的原则安排在同一模块,进而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建议: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采取“4+1”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体育学核心素养;课程;体育专项化;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4.005

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并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课程标准着重说明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课程目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在宏观层面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校体育的课程结构优化和实施指引了方向。同时,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鼓励各级学校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计划、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为现实依据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课程方案[1]。上海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早在2012年就开展了“专项化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习得运动技能、服务终身体育方面成果显著[2、3]。但是,新课标引领下的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应何去何从?是按照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还是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做出优化?这是亟需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上海市徐汇区进行了区1号工程《高品质优化基于核心素养的区域课改实践体系》高中体育子项目研究——《高中体育教学指南》。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尝试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对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进行必要的优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徐汇中学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研究前期,通借助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文献,梳理现阶段有关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1.2.2 归纳总结法归纳总结上海市现行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课程的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我校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进行优化。

2 分析与讨论

2.1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

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最后学段,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必经之路”,高中阶段的学业和升学压力较大,家长、学生和学校的精力多是用在学生的学业和升学上,造成了长期以来高中体育课程处于边缘化的局面,而且高中阶段學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处于较低水平[4]。对此,国家层面多次强调应发挥高中体育课程应有的功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鉴于此,上海市教委在高中阶段积极探索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2012年12月7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以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为前提,以专项运动技能为教学载体,采取走班制的班级组织形式。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练项目的自主选择权,以专项学练的方式在高中阶段持续地学习1-2 项运动技能。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专项运动技能预设目标实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唤醒学生持久参与体育的意识、培养学生应有的品德、养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5]。高中阶段实施专项化的体育课程不仅符合学校体育“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即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满足了当今时代对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变革的诉求[6]。

经过为期一年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有超过 80%的学生喜欢或者比较喜欢专项体育课,有近90%的体育教师和校长赞同专项化教学改革方向,专项化的课程形式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7]。为深化改革,上海市教委在2015年印发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任务,规范了课程和教学的组织实施。实施至今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

2.1.1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结构课程的价值理念、组织形式以及具体的体系框架是通过课程结构展现出来的,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参照依据。一般而言,课程结构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考核与评价4个要素,其中课程内容是课程结构和实施的主体部分[8]。因此,下文将分别分析专项化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重点探讨两者的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上海市徐汇中学专项化课程结构,课程目标是通过专项的体育教学促使学生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通过专项化的体育教学发展学生体能(包含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在专项化训练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考核与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专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测试。

课程设置按照《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大纲》中课程组织实施的相关规定,遵循尊重事实基础、逐步开设、学生选项优先、小班化教学的原则。根据学校体育教师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设置了7门专项化课程供学生选修,此外还增设了体育活动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专项运动技能、专项运动体能、专项体育文化和专项体育精神。教学实践过程中,各专项选修课程以运动技能为课堂教学主线,专项运动体能一般放在下课前10-20分钟进行,专项体育文化的教学主要以裁判知识介绍和赛事欣赏的方式展开,专项体育精神的教学主要通过训练过程中克服困难、同学之间相互交往进行。

2.1.2 专项化课程案例上海市徐汇中学于2017年9月份正式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受教师运动专项技能和场地器材的限制,目前开设7门专项课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详情见表1。

具体课时安排,严格按照专项化课程改革要求,每周4课时专项课,另外还设置了1课时的体育活动课,详情见表2。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体育课程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亦是如此,它主要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高中体育新课标在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将其设定为课程目标。在此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新课标呈现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结构。

2.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重点发展体能、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识;健康行为,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体育品德,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考核与评价采用的是学业质量水平的方式。

课程内容方面,总体包含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个部分,必修必学包含体能和健康知识;必修选学是满足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发展个性的需要,内容包含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型体育类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不同运动系列又包含了多种运动项目,例如球类运动系列就包含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需要说明的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应采用“模块化教学”,指出高中三年整体的教学计划除体能和健康教育各1个模块外,其他每个运动项目应具有相对完整内容的10个模块组成,共计12个模块,一个模块为18课时。模块教学的提出不仅大大加强了系统性的学练,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方式。

2.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模块化教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强调以“模块化教学”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根据对其所提供的说明和案例的分析,可将“模块化教学”归纳为一种主题鲜明,根据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特征,将相同或相似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正向迁移”和“递进关系”的教学活动按照从简至繁、由难到易、有序分类的原则安排在同一模块,进而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是在原有的单元教学活动之上改进的一种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与单元教学计划之间的结合程度。除此之外,值得关注的是新课标在阐述课程内容之后的“选课”说明。建议学校根据各自的现实情况(校情)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情),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高中阶段最多可选择3个运动项目进行学练。此处与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组织实施方式如出一辙。 结合以上分析,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由一开始的试点,到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再到扩大试点改革并实施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课程结构。但是,相较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領下的课程结构,部分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所以,现阶段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需参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结构进行必要的更新迭代,重新赋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一定的优化完善。

2.3 两种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两者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专项化课程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习得运动技能方面成果显著,但是在发展学生体能方面存在缺陷,而且对运动健康知识和体育道德品质的教学关注较少。反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而且注重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教学,规定体能和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必学内容。就课程目标而言,后者更加全面、更有针对性[9]。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后者针对必修选学部分提出“模块”教学方式,保证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更有助于学生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前者最大的优点在于打破了原有体育教学的行政班界限、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自行选学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发展学生体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重要性。后者更像是对前者的改良继承版,规定了体能和健康教育为必修必学内容,继承了前者的选学优点,提出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建议在课程实施中采取“专项化”的课程形式打破行政班界限,不同项目设立不同班级。考核与评价方面,内容上前者仅涵盖了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后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知识和体育品德的考核;形式上后者的“学业质量水平”不仅包含身体能力和技能的考核,而且将健康与体能的理论知识也纳入其中,后者更加全面。综上所述,专项化的课程设置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与评价和模块化教学方式,是优化高中专项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2.4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优化

结合以上分析和对比,根据实际校情和学情,对我校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进行了以下的优化。

2.4.1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优化课程目标,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课程设置仍沿用之前专项化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必修必学内容参照新课标中给出的学业质量水平为标准;必修选学部分即专项化课程采用专项技能考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图3)。课程内容是课程实施和教学的主体部分,高中三年完整的教学内容应包含12个模块。但是,由于我校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未能促使我校男、女生的体能状况向好发展,因此将体能内容增设为2模块。最终的课程内容模块设置为:体能2个模块、健康教育1个模块、各运动项目10个模块。体能增加了1个模块,整体课时也随之增加18课时。但我校体育专项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4课时专项课1课时体育活动课,高中阶段体育专项课共计432课时,满足模块化教学对课时数(216)的要求。

2.4.2 模块化教学案例基于上述课程优化,为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采用模块教学方式,根据相似内容安排在同一模块、相互联系紧密的内容安排在相邻模块的原则,对必修必学的体能和健康教育及必修选学中的羽毛球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模块内容安排,详见表3、4、5和图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设置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要素,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技能,而且能够兼顾学生的体能、健康和体育品德,是优化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3.1.2模块化教学是课程内容实施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主题鲜明,根据运动项目自身的动作技术特征,将相同或相似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具有“正向迁移”和“递进关系”的教学活动按照从简至繁、由难到易、有序分类的原则安排在同一模块,从而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3.1.3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采取“4+1”的课程设置,即每周4课时专项课,1课时体育活动课。

3.2 建议

3.2.1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的优化,可以从专项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要素入手。

3.2.2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应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还应增设体操、田径、武术等基础运动项目的选修课程;同时需注重教师自身运动技能的多样性,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3.2.3 为充分发挥80分钟“大课时”的教学意义,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应根据学情注重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计划的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荣俊杰,阎智力.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问题及其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5(2): 231-235.

[3] 李世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 2016, 23(1): 121-126.

[4] 荣俊杰.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Z].沪教委体 [2012] 79号.

[6] 王登峰.中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困局与破局[J].中国教育科学,2014( 01 ):35.

[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3 年高中体育专项化教育改革试运行情况[EB/OL].(2014-09-15)[2015-03-02]. http://www.shmec.gov.cn /html/article/201409/76080.php.

[8] 余保玲,吴叶海,傅旭波,等. 普通高校“三全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體育学刊, 2020, 27(1): 111-116.

[9] 季浏.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 体育科学, 2018, 38(2): 3-20.

收稿日期:2021-05-20

作者简介:袁策(1986-),男,江苏盐城人,硕士,中教二级

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模块化教学课程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模块化教学在钳工实习中的运用与探索
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
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商务策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