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茶馆,品一碗成都

2021-09-24怀风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4期
关键词:茶客早茶评书

怀风

前年去成都旅游,我和大多数游客一样,照着网上的旅行攻略一路打卡:春熙路、宽窄巷子、杜甫草堂、武侯祠、锦里、人民公园……其中,人民公园在当时被我当作最无聊的一站。按照攻略,到人民公园理应是去喝茶,体验成都人的慢生活。可惜我既不爱好喝茶,又惦记着赶场下个景点,匆匆掠了几眼便离开了。直到读了历史学者王笛的著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下文简称《茶馆》①),才明白公园里、凉棚下,随意搭几张桌椅,市民围坐着喝茶、聊天的场景之中,竟蕴藏着成都这座城市数个世纪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成都人,生来就有种闲散的脾气,随便什么事,都满不在乎,朴实无华之中,带有恬淡、休闲的性格,所以养成了爱上茶馆的习惯。”成都茶馆多、成都人爱喝茶、一贯是出了名的。左翼作家萧军于1938年到成都,便吃惊于当地的茶馆之多,还感叹道:“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当代作家何满子在回忆其寓居成都的日子时也写道:“茶馆之盛,少时以为当属江南为最……及至抗日战争时期到了成都始叹天下茶馆之盛,其在西蜀乎!”于是,王笛在《茶馆》的开篇便借助这样一句民谚来描绘成都:“一城居民半茶客。”

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在当地源远流长。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楼》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由此可以判断成都大概在汉代至两晋时就有了茶馆。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成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保路运动的重要策源地、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解放大西南的主要战场。在改良、维新与革命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都人的生活被茶馆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1914年成都茶馆分区详细统计》,当时的成都有街道516条,其中311条有茶馆。在闹市区和市郊的一些地区茶馆更是高度密集,如当时成都近郊的青羊场,不过3条街,居民约200来户,却有茶馆19家。而长约几百米的春熙路上也有多家高级茶馆,如三益公、漱泉、益园等,都非常著名。

早 茶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成都人惯于喝早茶,在黎明未至,整个城市依旧陷入沉睡中时,许多人尤其是老人便摸黑出门,坐进了已经热气腾腾、灯火明亮的茶馆。作家沙汀在其小品《喝早茶的人》里对当时成都喝早茶的人有着生动的描述,一从铺盖窝里爬出来,他们便纽扣也不扣,披了衣衫,趿着鞋子,一路呛咳着,上茶馆去了。有时候,甚至早到茶炉刚刚发火。由于起来得太早,他们一坐在茶馆里,便实际上处于半迷糊的状态。当打了一会儿盹,发觉茶已经泡好了的时候,他们总是先用二指头沾一点,润润眼角,这样可能使自己清醒一些,然后才缘着碗边,很长地吹一口气,吹去浮在碗面上的炒焦了的茶梗和碎叶,一气喝下大半碗去。

那时茶馆里的服务非常周到。茶客們可以选择吃完早茶回家洗漱、吃早饭,若懒怠动弹,有些顾客甚至喝茶、洗脸同时进行。睡眼惺忪向堂倌知会一声:“还没洗脸呢。”于是,“堂倌拖过一张凳子,摆在座位边顺手的地方,打了脸水来”。卖小吃的小贩吆喝着经过茶馆时,不想回家吃早饭的茶客摸出几文钱来,汤圆、醪糟蛋、锅盔、蒸糕、糍粑等小吃便可任选一两样。不舍得花钱的茶客,只消将茶碗推到桌子中央,叫堂倌照料着,回家从容吃完早饭,甚至再耽搁些时间处理杂事,依然可以回来端着原来的茶碗,加入茶客们的闲谈。再随意些,茶馆里还可以理发、刮胡子、掏耳朵、泡脚……

社 交

“在成都,熟人在街上打招呼,他们总是说:口子上吃茶,茶钱该我的。虽然这经常不过是做一个姿态,没有人会认真对待,但是由于人们经常在茶馆会面,所以这个招呼又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茶馆实际上是成都人重要的社交场所,茶客们在这里谈论各种话题,从政治军事到日常生活,或交流邻里间的新鲜事或小道消息。

“喊茶钱”是成都茶馆里最具地方特色、最常有的习惯。一个人走进茶馆,已经坐在那里的熟人会率先站起来向堂倌喊:“某先生的茶钱我付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欢迎和大方,这也是成都人“爱面子”的一个表现。对于被喊茶钱的人来说,喊的人越多,越意味着他交友广阔、地位较高,同样也极大地增加了面上光彩。当然,并非所有人都经济富裕、出手大方,大多数“喊茶钱”的人是言不由衷的。这便需要堂倌判断顾客付钱的意愿。《茶馆》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喊茶钱”的场景:一个人进入“第一楼”茶馆,在他付了茶钱后,看见两个熟人上楼来,他装着没有看见,一会儿他才像刚看见他们一样,笑着打招呼:“才来吗?”他拿着票子向堂倌挥了挥,叫道:“这里拿钱去!”而新到者也向堂倌吩咐:“那桌的茶钱这里拿去!”堂倌知道双方都不过是装装样子,便叫道:“两边都道谢了!”不去收任何人的钱,非常得体地处理了这个情况。

娱 乐

“据一个老成都人回忆,民国时期的成都是一个消费城市,没多少工厂,人口也相对较少,人们似乎仍然生活在传统之中,整个给人一种闲适慵懒的感觉。特别是当下午两三点钟时,仿佛整个城市都处于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生态中。那悠扬的琴声、凄婉的唱腔从茶楼上的窗户飘洒出来,极像缠缠绵绵的秋雨,更是把周遭氛围渲染得闲愁莫名了。”茶馆作为一个闲人汇聚的场所,娱乐自然是少不了的。在成都,最早的戏园便是从茶馆中产生的。因为茶馆租金便宜,又可以给戏班子提供固定的场所、观众和收入,而普通茶客也只需花一碗茶钱,便可再收获额外的娱乐。

评书是成都茶馆中最吸引顾客的娱乐。“每天晚上,顾客聚集在明亮拥挤的茶馆中,这里与黑暗、冷清的街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面摆着一张木桌,一高脚椅子。等屋子的人渐满,讲评书者清一下喉咙,把醒木在桌上连敲三下,然后堂倌便大声宣布:‘开书啰,各位雅静!整个屋子便一下子鸦雀无声下来,大家竖起耳朵只等故事开场。”有些茶馆的评书则要另外收钱,为了收获最大收益,讲评书者总会在情节最紧张处戛然而止,观众们正伸长了脖子听得心痒难耐,此时便更容易慷慨解囊。

毫无疑问,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茶馆,承担了成都市民日常消费、社交、娱乐的诸多需求,成为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若有机会,我想再去漫步一次成都,随意走进某个茶馆里,就着评书与鼎沸的人声,闭上眼回忆书中讲述的逸事,慢悠悠品一碗茶,品一碗成都。

猜你喜欢

茶客早茶评书
茶馆 、 茶客与沙汀小说的乡土叙事
飞来与我们喝早茶的金丝雀
全天候消费全国化发展 早茶品类的风口要来了吗
叹早茶
陈建良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To Be Continued
老茶客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存在的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