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实施策略探寻

2021-09-24陈赛花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8期
关键词:蟋蟀词句关键

陈赛花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小学语文教学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而展开的,而文本解读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所以,文本解读的质量决定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傅修延老师在《文本学》中写道:文本是文学的载体,一切文学活动本来是围绕文本来进行的,作家创作文本,读者阅读文本,批评家研究文本。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所以阅读课上,我们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思,更要体会文本的深层意思。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对文本有一定的解读和把握,继而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呢?

一、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段学生情况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进行解读,要重点关注学生在文本分析和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语言的积累和掌握情况,能应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加以培养,落实思维深刻性、思维灵活性和思维批判性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审美价值角度进行分析,能发现文本内容的美并尝试结合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有效创造,能有意识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加深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

二、以读促悟,增强文本解读体验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在新课改中被传承了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叶圣陶先生说:“不出声,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可见琅琅书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作用。但在不少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朗读有时却被忽视了。有的教师认为朗读耽误课堂时间,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内求“量”,而不惜牺牲朗读时间,采取以讲代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学生缺乏对文本的自主感知过程,最终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浅表的“听说”层面。朗读是一次欣赏文本的过程,是领悟语言文字情味的最有效方式,是习得语感、产生共鸣的最直接体验。所以文本理解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感受,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身临其境,传情达意。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朗读是文本感悟的通道,是语文积累和运用的基本手段,它可从平常的词句中读出语文味儿,习得语感,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语文要朗读成诵,通过朗读架起一座桥梁,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

例如《找春天》一课,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教师在课中,可先与学生进行三重互读,如第4自然段“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教师起读“小草从地下”几字,学生重读“探出头来”“探出头来”“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朗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早春的小草,做“慢慢探出”的动作,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探”的新奇。再引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组间互读后面几个自然段:树木吐出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生机隐隐涌动的早春景象。在一呼一应之中,春天的乐趣和发现的美好迎面而来;在充分朗读中,学生产生了对美好春光、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问题指引,探求文本解读深度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比较薄弱,在阅读过程中,还难以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大多只停留在较浅显的阅读层面。这就需要教师设置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提升阅读效率,促进思维发展。阅读教学课堂上不能把答案直接塞给学生,而是要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理解文本,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巧设有效提问,为学生搭建文本解读的平台。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根据文本,思考如何抓住核心价值点,去设置核心问题,创设情境,以一个问题贯穿文本,引导学生在问题指向下深入理解文本,彰显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提高阅读学习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读起来较沉重的文章,表达着因毁灭而惋惜的浓厚情感,若课堂上从浅层来提问,如“圆明园遭受到什么样的毁灭”“读完文章你有何感想”,那么学生的认识会停留在浅层,这些问题便没有抓住核心价值点来设置。但如果教师抓住“不可估量”这个词,先带领学生查字典理解词义,紧接着提问:“哪些句子体现出圆明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这一指向性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自主回到文本中,品读感悟殿堂的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的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热闹……通过深入感知,感受圆明园的价值连城。“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这一核心问题出现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知识建构和情感铺垫,则可深刻理解到价值不可估量则毁灭亦不可估量,继而深刻理解此篇本文的核心要点。

四、抓住关键,激发文本解读思维

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要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进行有效思维。抓住关键词语,是读懂文本、习得思维的方法。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句就是咀嚼局部,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所以文本解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根据重点语句来揣摩文本中心思想,以点带面,领悟文本主旨的能力。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抓住關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本文的学习关键是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劳动伴随一生、创造伴随一生、歌声伴随一生、充实而快乐的特点。如关键词句“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带着关键词句,我们联系上下文,潜心阅读,找到文本中的具体语言,感受“随遇而安”的含义。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感知其他昆虫的“随遇而安”、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反复阅读后,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慎重地选用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一点一点挖掘”,体会蟋蟀“众人皆懒我独勤”、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贵精神,继而感受到关键词句“伟大的工程”的背后,蟋蟀所具备的执着、才智以及生命的意义。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深入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综合素养,需要引导学生耐心解读文本。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通过朗读、研读、细读,对文本既有整体内容的把握,还能抓住细节仔细咀嚼,感知文字背后的情思与意蕴,使伴随一生的阅读由浅显变得深邃,由平淡变成奇趣。

参考文献:

[1]寇喜成.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几个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2021(1).

[2]王英.把握文本解读维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J].新作文,2020(10).

[3]黄河,沈婕.随文练笔: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评论,2020(9).

猜你喜欢

蟋蟀词句关键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鹏鹏猪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