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招,教学生走向思辨

2021-09-24王鹭华程必荣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辨

王鹭华 程必荣

摘 要 本文针对学生在写作议论文中说理论证出现的问题、弊端,教给学生三招思辨作文写作的对策。第一招:论证时——左顾右盼,诠释关系,避免孤立分析;第二招:说理时——瞻前顾后,抚今追昔,避免“静止”论述;第三招:阐述时——一分为二,两面兼顾,避免片面诠释。再配以课堂训练,附上学生的优秀例文,展示训练的效果,这样既使全文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印证,从而丰富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 辩证分析;说理论证;思辨

辩证分析是思辨作文论证的核心。什么是辩证分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则启示我们事物是向前发展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香而不白,雪白而无香,说明事物既有优点,也有不足。这些警句名言阐述的道理就是对事物做出哲理性的思考,即辩证分析。

然而,不少考生写论述文不会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问题的某一侧面,极力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从而得出片面性、绝对化的结论,作文说理肤浅、片面、偏激、绝对化甚至跑题的现象。说理不透,片面偏激,绝对化,正是许多学生作文的通病。

写作课上,我们教给学生让说理论证走向思辨的“三招”应对策略:

第一招:论证时——诠释关系,避免孤立分析

即用联系的观点,诠释关系论证。我们分析论证时,不应只对其中的部分联系进行孤立地分析后就简单地作出判断和评价,而应该运用联系的观点横向联结,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把握论证的尺度,进而增加认识的广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论证思路:紧扣论点→围绕联系的双方或多方展开→左顾右盼规避孤立、单方分析

例1: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请看满分作文《以可为作地基,筑有为之高台》(节选):

何谓可为?可为即可以做、值得做。无论是拈花烹茶,感受内心的宁静闲适,还是投身时代浪潮,立志对社会有所贡献,它们都是可为之事。(界定概念)

何谓有为?有为即有作为。无论世道如何凶险,总有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管名利如何诱人,总有人不忘初心,不畏风雨。他们或昼夜不舍,传播真理,教化民众;或披甲上阵,穿越炮火,誓死卫国;或以笔为剑,针砭时弊,为民请命……一代代的有为之士穿过一路风雪,照亮长夜,将中华民族带入光明的未来。(界定概念)

可为是个人意愿、时代背景,可为是有为的基础;有为是青年担当、积极作为,有为是可为的升华。(点明关系)时代青年,应以可为作地基,筑有为之高台。(亮出观点,点明题旨)

“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鲁迅选择“我以我血荐轩辕”。……可见不管在哪个时代,有为青年总能摆脱冷气,寻找生之希望而大有作为。

当今时代,青年正逐渐成长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奔赴武汉一线支援战役的医护人员中,90后、00后超过一万人,占援鄂医疗队伍的三分之一,他们已然是新时代共和国医护战线的脊梁。……(深入论证诠释两者关系)

吾辈青年身处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往时代的延续,却又与从前大为不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时代新青年当审时度势,昂首阔步,以可为作地基,筑有为之高台!(升华并点明题旨)

考生要写好这道作文题,就要辨清“可为”与“有为”的关系,但很多考生割裂了“时代‘可为”与“青年‘有为”的关系,或孤立地谈时代可为、青年有为,或把“可为”“有为”混为一谈不加区别,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谈得不深入。也就是说,简单陈述时代可为、青年有为,浅层次论述二者关系的文章较多,明确阐释“可为”“有为”,并以此为基础深入论述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文章很少。

《以可为作地基,筑有为之高台》这篇作文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在时代与个人之间思量“可为”与“有为”的思辨关系:前两段先分说“可为”“有为”两大核心概念,而后凝练地总结出二者的关系,由此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则围绕两者之间的关系多角度深入解析论述,最后升华观点点明题旨,从而很好地论证了“可为”与“有为”这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在分析过程中,作者拿捏分寸,避免了“孤立”分析,收到了很好地效果。可以说,作者的思辨能力在文中展示的淋漓尽致。

课堂训练:

请以振华中学学生会主席的身份,为高一新生致欢迎词。

思辨论证范文:

进阶高中,奋勉再出发

朱建萍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站在新学年开学典礼的讲台上,以振华中学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向各位表示祝贺并提出勉励。

同学们,自此刻起,你们已经迈上了人生的一个新节点,正式成为振华高中一名高中生了。作为高中生,我们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强健的身体以及勤勉奋斗的双手,把自己培养成为时代需要之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厚德载物,君子才能自強不息。《礼记》中说到:“其德薄者其志轻。”说的就是没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志向就不会远大。历览前贤国与家,能够彪炳史册的哪一位不是“德厚者”。他们以自己高尚的道德,胸怀祖国,把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前途命运连接在一起。以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需要。周恩来在东渡日本求学途中,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始终牢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的誓言,在国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毅然决然地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诊所,办好回国手续。回国后,带领400多名科研人员,用七年时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万米科钻“地壳一号”,提高了我国“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当接过他们的旗帜,从现在起,立下为祖国、为社会的远大抱负,开启我们的高中生涯。

有了高尚的道德还不够,还需要有强健的身体,健壮的体魄。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就没有革命的资本,也没有学习和报效国家的资本。可见,锻炼身体对个人、个人的重要性。高中生需要的不仅是高速运转的大脑,更重要的是强健的体魄。在这一点上,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百年之前,我们中华民族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不能参加奥运比赛;百年之后,我们举办了奥运会,摘取了最多的金牌,这正是国人体魄增强的最好证明。现如今,我们已经成为体育强国,每个公民都很注重强身健体,我们的校园也不例外,学校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还有课间跑操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间里,能驰骋田径赛场,练就强健的体魄,如钟南山院士那般,永远青春,永远精力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为母校添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有言:“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当行动的巨人,而不要成为行动的矮子。到了高中,意味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要有所拓展和提高,意味着学习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需要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努力奋斗。我想说,优良的学习成绩也是奋斗出来的。绝不是靠说说就能变成现实的。

亲爱的同学们,新的征程正在开启,美好的梦想也正在放飞。在振华高中这片育人的沃土里,愿你们以德为先,以强健的身体为辅,用行动去谱写美丽的青春之歌。同学们,你我都学习、生活在振华高中的同一片蓝天之下,我们的目标是诗和远方,是星辰和大海,是振兴中华。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奋勉再出发。

谢谢大家。

论证解析:本文围绕作为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三方面——德、体、行来展开,很好地诠释了“高中生”与“德、体、行”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考生较强地思辨论证能力。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依次论述了,不仅体现了考生良好的结构意识,而且能巧用“联系的观点”清晰地论述了高中生与高尚的品德、强健的身体、用实际行动努力奋斗辨证关系,阐明德、体、行的重要性,避免了“孤立”分析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最后再加以总结。可谓言之有物,析之有序,条理清晰;且段落之间衔接过渡自然、紧凑,体现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充分展示了考生较强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二招:说理时——抚今追昔,避免“静止”论述

即用“‘发展的观点,瞻前顾后,抚今追昔”说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议论文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了防止变“近视眼——静止不变”,应抓住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回溯过往,探寻问题的根源;关注过程,看到事态的发展;展望未来,提出合理的建议。即运用“‘发展的观点‘瞻前顾后”,抚今追昔,就能增加认识的深度,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论证思路:围绕论点→从“过去、现在、未来”展开→瞻前顾后规避“静止不变”分析

例2:2021年全国新高考II卷漫画作文题“借写‘人喻做‘人”。

请看2021年新高考II卷优秀作文《顶天立地新青年》节选:

“人”字易写难工,做人亦是如此。躬逢新时代,如何成长为新青年?顶天立地!

……

学写人即学做人,将优秀者作为楷模,提升生命的质量和分量,这是“描红”的应有之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青年代表,从旧时代走来,抛头颅,洒热血,召唤一代代青年,完成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成为顶天立地的新青年。毋庸置疑,旧时代的新青年,为我们写下顶天立地的人字——将时代使命扛在肩上!

旧时代的新青年能够写下顶天立地的人字,足以成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楷模,对照“描红”是新时代新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新青年胸怀理想,扬帆起航,百舸争流。有志于为百姓谋幸福者,当效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有志于为人民服务者,当效青年好榜样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有志于农业者,……新时代的新青年,同样写下顶天立地的人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舍我其谁!

新青年的精神之核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诚如横渠先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新时代青年,“描红”先贤英烈,矢志不移“永远跟党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闻鸡起舞勤读书,野蛮体魄强身心,人生自然美好而幸福。

让我们用一生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这道漫画寓意型作文题,表面上是说书法运笔和描红写字,实际上寓意如何做人。考生需结合命题“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由此及彼对接社会。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呢?要思考这个问题,不能出现“短视”,必须巧用发展的观点进行辨证分析,注意抚今追昔,来增加认识的深度。作者没有以静止不变的观点看待分析这一问题,而是以“发展的眼光”,以时代的发展、推进“旧时代的新青年……新时代的新青年……作为新时代青年……”揭示不同时代新青年共同内涵来论述“顶天立地新青年”这一观点,字里行间,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灵光,让全文具有了不可辨駁的说服力。

课堂训练:

在新中国成立百年时,给自己熟悉的人(亲人、朋友、老师……)写一封信。

思辨论证范文:

双手济世德,光明溢天地

——致陶勇叔叔的慰问信

林晨希

敬爱的陶勇叔叔:

时值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广大青年学生,对您荣获“百年中国功勋人物”表示热烈的祝贺。

回望新中国百年腾飞历程,在一次次的变革之中,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直至如今,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伟大复兴的梦想,可以说我们现在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中国人民一代代接续奋斗的成果。作为中国改革时代洪流的亲历者,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建设者,您更是用的青春奋斗,为祖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不禁回想起30多年前的您,那时的您,面对我国在眼科医学研究上存在的大量空白,坚定着儿时的梦想,并执着地选择了一条人烟稀少的道路:治疗葡萄膜炎。在高难度的操作与巨大的挑战面前,您从未想过退缩,因为人类的眼睛里面藏着你想要征服的山峰。也正是如此,您年纪轻轻就已在治疗葡萄膜炎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眼科领域的顶尖专家。

然而,谁也不曾料想到,正当壮年的您,却因为一次不可理喻的医闹,彻底被改变了人生轨迹。那只血肉模糊的手,是曾经资助过无数生活困难的患者,为无数人带去光的希望的手。不能重上手术台,多少人为此唏嘘落泪,然而您却乐观的说:“只要有心,处处是景。”放下手术刀的,您投身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从此,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奔赴四面八方,为更多的人带去光明。祖国感谢你,人民感谢您。您为中国医疗事业的腾飞,奉献了巨大的力量。纵然生活欺您千遍,您仍活成朗月一轮。您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用生命践行意义,“百年中国功勋人物”,您当之无愧心,中国百年奋进的历史中,您的名字熠熠生辉。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向您的医者大仁致敬。我看到您的理想与信念,担当与奉献,弱德与大爱。向您的精神学习:以入世之精神,做出世之事业。

一个重视青年的国家,未来充满希望;一个接续奋斗的国家,前途无限光明。如今,中华民族已实现伟大复兴,新中国的强国之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我辈定不负前辈的期望,心怀祖国,肩扛理想与使命,接续奋斗,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祝:

健康长寿!

××中学学生:×××

2049年9月30日

论证解析:作者站在新中国成立百年的时间节点,通过想象,运用“发展观”瞻前顾后抚今追昔陶勇叔叔作为百年功勋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可贵品质”,同时例举他为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成就来佐证,使得“双手济世德,光明溢天地”这一主旨得以凸显,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同时还有对人物未来成就的合理想象展述,突出人物获奖缘由,可谓情境感强烈,书信体格式规范,思辨色彩浓厚,使文章具有了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第三招:阐述时——一分为二,两面兼顾,避免“片面”诠释

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两面兼顾”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我们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说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此,为了防止“一根筋”,我们可以运用“‘全面的观点两面兼顾”的方法,当然,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并善于转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论证思路:亮明观点——一分为二展开——两面兼顾规避“片面”分析

例3: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与人们的认识”。

请看2021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吹尽黄沙始到金》节选:

……对于我们而言,有些事物的价值,以我们有限的认知并不能完全理解,我们便要警惕在认识事物时过于片面化、简单化。同时,我们也要相信有价值的事物,经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之后,终有一天可以熠熠生辉。(亮明观点)

为什么有些事物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因为这些事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前瞻性,而人们仍以当时落后且陈旧的思想去看待它们,由此便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凡·高的画作、海子的诗歌、哥白尼的日心说等都是在创造者去世之后才被人们发现价值的。普罗大众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跟上先锋们的脚步,在慢慢理解、摸索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其作品的深刻价值。

李大钊生活的时代, ……

但是,有时影响人们看到事物价值的,并非时间,而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主流价值观。“诗圣”杜甫,与和他同时期活跃在诗坛上的李白相比,名声不响。为什么同样才华横溢却声誉迥然?主要在于当时,人们更偏好于观看李白笔下的浪漫瑰丽,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显得与时人的审美格格不入,也就是说他的诗文不符合盛唐的诗歌创作主流,因而他的诗作并不受人推崇。但在杜甫死后不到三十年,他的詩作很快就迎来真正的知音,得到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推崇。

(卒章显志)可见事物的价值从本质上而言,属于人们主观上的认识,它会随着时间、环境和时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是不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的。

这是一篇理性思辨的好文章。作者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之后先论述“有些事物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这一看法。以凡·高的画作、海子的诗歌、哥白尼的日心说等为“简”例,再以李大钊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为“详”例,详略结合进行论述。紧接着用“但是”转向影响人们认识事物价值的另一个因素——主流价值观,并以李白、杜甫的处境与际遇为例进行说理。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作者在论证时重点阐述了“事物的价值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这一方面,同时也兼顾到论述“影响人们看到事物价值的,并非时间,而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主流价值观”这方面。文章能够“两面兼顾”辨证地阐述,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避免了片面性,避免了走极端,从而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幅漫画,画面被分为两份,左边的画面上,桌上放着小文的一张“99”分的试卷,可孩子的脑袋正如桌上的台灯一样耷拉着;右边的画面,刚踢球回来的小虎却因为考试成绩不及格被妈妈指责,……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思辨论证范文:

在对比中成长

刘冰欣

漫长的人生岁月中,我们总会不断被世俗的喧闹声打扰,在对比中不断自我怀疑,自我暗示。即使如此,我们也应该自我调整,在对比中实现自我生长。

有这样一幅漫画,画面被分为两份,左边的画面上,桌上放着一张“99”分的试卷,而此时,孩子正在被训话,为什么呢?原来,爸爸觉得自己孩子的身体不如他的同学小虎。孩子的脑袋正如桌上的台灯一样耷拉着。另一边,刚踢球回来的小虎却因为考试成绩不及格被妈妈指责:“看人家小文的成绩。”小虎红了脸,脚旁还躺着个足球。

看完漫画,不知你有何感想。从漫画中不难看出:拿自家孩子的劣势与别人家孩子的优势相比,是两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共同问题。但是,这明显是错误的。举个例子,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如果将他与《共产党宣言》的创始人马克思相比,又是谁优谁劣呢?这两人根本就无法比较。两个在各自领域的巨大研究成果,都具有时代意义,都对后世的发展作出贡献。由此可见,家长强加于孩子身上的比较是无意义的。(表明看法)

其次,小文和小虎都十分热爱自己擅长的领域。而父母却不断以劣比优,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孩于兴趣的培养,积极探索未知的事物。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像迷失于大海中的航船,找不到方向。所以,家长应该改变教育方式。(思辨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小文和小虎也应该在对比中成长。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他对自己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才能终有一天会得到施展。没有人不会遇到挫折和攀比,重要的是,你能否在其中自我调整。爱因斯坦的成绩并不优异,但他还是在量子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谁也不敢否定他对人类的贡献。所以,当遇到对比时,相信自己,大胆地往前走,时间会验证我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但于你,这只是一场试炼。所以,在对比中,孩子们应该更加强大、自信。(进一步思辨,升华全文的观点)

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比却让我们在成长中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对比未必是坏处,只要有自信、有能力,我们仍然能在对比中成长。

论证解析:本文理性思辨阐述得很到位。作者将两幅漫画材料放在一起进行辩证分析,抓住漫画的核心内容,批评家长片面的教育观,阐述正确地对比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在议论分析时,举牛顿与马克思之例相比,切合题意,也较有说服力。这样的“两面兼顾,全面分析”思辨阐述,让人折服,当然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

[作者单位:福州市闽清一中]

猜你喜欢

思辨
雷维莎霍夫,在幻想与记忆中探寻新的天空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辨”转向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宣传的思辨与思变
让阅读对话更灵动
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浸润“过程”味儿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高中思想政治课思辨教学中“辨”的运用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