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24彭家璇张思梦吴睿婕彭哲阳陈慧敏
周 洋,李 阳,彭家璇,张思梦,吴睿婕,彭哲阳,陈慧敏
(1.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农村教育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科技学院 医学部健康医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3.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黄冈 435400))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是个体的内心世界与外在客观环境处于一种平衡的良好状态,是指个体内外协调统一、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健康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个人能否健康的成长和持续的发展,在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相反,如果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出现心理问题,则会影响到个体身心发展。个体心理健康能使个人获得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1]。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和民族振兴。
资料显示中学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缺乏亲情感,心理健康问题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2]。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轻度”症状[3],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这些等方面出现异常[4],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轻度问题,配套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明显不足[5],在抑郁和未来压力感知等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高于一般农村非留守儿童[6,7]。 这些研究资料都表明儿童因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8],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2018 年的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的有超过697万的农村留守儿童[9]。农村留守儿童在儿童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的心理健康值得大家研究。
根据国务院相关意见中的规定,农村留守儿童[10]是16周岁以下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各种原因从生活的农村进入到其他地区寻求工作,很少时间陪伴在儿童身边,缺乏父母监护的农村儿童。从年龄上看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未成年人,其身心健康成长需要有家庭亲情的陪伴。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一方面他们因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并未成熟,尚处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他们缺少正确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挫折,很容易产生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若这些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解决,久而久之则会导致心理方面的疾病,像抑郁症、自杀等。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众多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已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研究大多是相关性研究和调查性研究,进行干预的研究并不多;(2)以往的研究很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因此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积极心理资本(简称为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干预研究。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积极心理状态,包含四个方面:乐观、希望、自我效能、韧性[11]。有研究表明个体拥有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性,能够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12~15]。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越强,心理健康状态越好,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少[16]。由于,Luthans 提出的心理资本干预理论适用群体广泛,所以本研究以 Luthans 心理资本干预理论(PCI)作为理论支撑,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采用团体辅导活动的干预方式,改善心理资本的状态,检测心理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在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心理资本的相关理论进行干预,希望借此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高其心理资本,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调查研究,第二阶段为干预研究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咸宁市辖区内的22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具体操作如下:在咸宁市辖区随机抽取2所农村小学,选择三到六年级四个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6名,共计抽取128人;随机抽取2所农村初中学校,七到九年级各抽取16名农村留守儿童,共计96人,合计调查农村留守儿童224人。发出问卷224份,收集问卷224分,整理清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10分,有效率94%。纳入标准:①农村留守儿童;②在咸宁市辖区常住;③智力正常愿意接受配合本次调查者。排除标准:①农村非留守儿童;②智力不正常者;③不愿配合本研究者。
2.调查工具
(1)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量表
该量表由范兴华[17]等人在调查704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上研制而成,量表包括明理感恩因子、宽容友善因子、自信进取因子、自立顽强因子和乐观开朗因子,量表共有25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该留守儿童心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达到统计学的要求标准。
(2)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王极盛[18]等人在1997年研制开发,一共有60道小题,该量表内容分为10个维度,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心理不平衡。各维度分别有6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分为五个评价等级: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分别对应李克特(Likert scale) 五点量表计分法的1分、2分、3分、4分、5分本量表信度效度较好,自开发以来就被广泛应用。
(二)干预研究
1.干预对象
通过前期调查,从调查的学校选取农村留守儿童210名为干预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进行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将抽取的农村留守儿童等分为实验、对照两组,每组105人。纳入标准:(1)农村留守儿童;(2)在咸宁市辖区常住;(3)智力正常愿意接受配合本次调查者。
排除标准:(1)农村非留守儿童;(2)智力不正常者;(3)不愿配合本研究者。实验组的农村留守儿童除了参加常规心理课程教学外,还参加心理资本的干预课程,在干预前后调查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情况;对照组农村留守儿童参加常规心理教学,不参加心理资本的干预课程。
2.干预的初步方案和过程
以Luthans等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基础,综合国内已有干预方法,结合儿童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农村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在调查基础上,请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老师给予指导帮助,探索一套简单适用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干预方案。本次心理资本干预,分7次课程进行,每次90分钟,每周干预一次,历时7周,都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休息的时候开展。课程按照心理资本总体和五个因子分为六大方面,每次介绍一个方面,最后一次做总结,共干预7次。具体干预流程如下:
(1)典型励志故事导入;
(2)讲授心理资本相关知识和操作性定义;
(3)根据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故事讨论故事中心理资本在取得成功中的重要性;
(4)认清自己,反省自己的心理资本;
(5)讲解并积极练习增强心理资本的方法。每次干预后需要填写《干预效果反馈表》,目的是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参与干预活动对他们自身有怎样的影响及对干预活动的评价,询问他们对干预活动的感受,并写下自己对哪次干预活动印象深刻和在活动中取得了什么收获,以及他们希望在活动中有哪些改进。
(三)研究过程及质量控制
1.调查研究质量控制
在发完问卷之后对问卷的每一个题目进行解释。解释清楚后让调查对象在理解题目上没有什么问题,然后让他们如实填写问卷。保证问卷真实有效性,不会在理解题目上存在偏差。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请当地教育相关部门配合,了解到农村学校的基本情况,是否满足本次研究的要求。提前跟学校领导沟通以获得被抽样班级中的农村留守儿童名单,将这些抽取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编号,然后从名单编号中随机抽样形式向留守儿童发放了问卷。在正式调查前先跟被调查的教育局、学校等领导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请求给予必要的帮助。
2.干预研究质量控制
被随机抽到干预的学生,请班主任协助通知学生每周六来学习进行集中心理资本干预,尽量保证每次干预的都能按时到校配合完成研究,一共干预7次,每周一次,干预7周,在每次完成干预后发送小礼品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
(四)数据分析
1.数据录入
资料分析前再次检查收集问卷的完整性,对填写不完整、无效及可疑的问卷予以剔除,对有效问卷进行统一编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2.数据分析
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预前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描述;
(2)农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采用相关回归分析。
(3)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状况得分采用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现状
表1中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体得分(3.15±0.51),高于中位数3,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上水平,这与范华兴[19]、银小兰[20]、李梦龙[21]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虽然农村留守儿童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少,受到父母的关爱也少于非留守儿童,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留守在农村儿童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国家教育政策的推行,教育实行全面均等化,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条件和设施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农村的留守儿童通过通信工具从外界获得比以前更多的信息,国家推行脱贫攻坚战,农村的收入增加,幸福感增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扶,这些原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五个因子中乐观开朗得分较低(2.90±0.87),低于中位数3,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乐观开朗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加乐观开朗。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乐观开朗得分较低的可能原因: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时间不在儿童身边生活,儿童的身心发展又不够成熟,并不具备独立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自己不能很好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父母又不在身边不能从父母家庭里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很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产生自卑的心理。
表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现状(n=210,X±S)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判断标准[18],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可直接通过对应因子所得的分值来判断。因子所得的分值所在的区间(1-1.99)分(2-2.99)(3-3.99)(4-4.99)(5)之间分别表示心理正常、存在轻度问题、中度问题、严重问题、非常严重问题。如某因子显示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表2中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2.07±0.27),处在2-2.99之间,本次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试结果的处于轻度心理问题,该结果与张文杰[22]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其中这四个因子敌对、人际关系、抑郁、学习压力得分在2-2.99分之间,表明内存卡在这四个因子方面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重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并消除这些心理问题。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抚养并非父母亲手抚育,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成长的道路上缺乏父母必要的简单管理,其在幼小时期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教育、及时纠正,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敌对抑郁等不良消极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若到不得恰当的疏解,严重会导致行为失常,表现有上课不按时到、下课又早退,更有甚者因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养成逃学、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习惯。更有甚者故意破坏公共物品,对学校老师的劝告教育置若罔闻,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因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缺乏亲情关爱,情绪波动较大,虽然跟祖辈或亲戚在一起生活,但是亲生父母的亲情关爱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很容易产生孤独感,遇到挫折问题不能有效地从外界活动支持和帮助,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无助感。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亲不在身边,在身心成长的早期过程中由于父母亲的家庭亲情教育缺如,加上尚未经历生活的磨练、心理尚不不成熟、处理问题困难的能力较差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偏执、内向、自卑性格的形成,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23~24]。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人际交往、焦虑水平、抑郁等消极心理品质均偏高[25~27],积极心理品质如心理韧性则偏低[28]。
表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n=210,X±S)
(三)干预前后实验和对照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的横向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后实验、对照两组调查得分进行横向比较(见表3),结果显示,在心理资本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调查得分上均不存在差异,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资本干预前处于同一水平,排除在实验、对照组干预前就有差异的影响。干预后实验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这说明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课程干预能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
表3 干预前后实验和对照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横向比较(n=105,X±S)
(四)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水平与心理健康得分的纵向比较
对实验组的干预前后测和对照组的前后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得分进行纵向比较,采用SPSS中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4),结果显示,经过心理资本课程干预之后,实验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均分上较前测均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均分在干预前后均无差异,进一步说明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课程干预能有效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
表4 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得分纵向比较(n=105,X±S)
(五)干预后实验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得分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心理资本得分与心理健康做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表5可知非标准化回归方程: Y =2.47-0.12X,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Y = -0.12X,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为-0.12。表明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的农村留守儿童,其心理状况越健康,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29]。分析原因:心理资本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可开发的能量源泉,能为个体带来强大的动力。心理资本高的留守儿童更乐观,他们总是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分析事情。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心怀必胜的坚定信念,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前进的希望、对自己则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纵使身处不利和失败等不良境地也拥有能很快从困境中走出来的韧性。拥有这些优良的心理品质能够促进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性格更良善,出现的心理的几率更小,即使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也能够很好的解决。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可促进其心理健康,降低心理问题。心理资本越强大的儿童越会感恩社会,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跟人相处时,会更加宽容友善,在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在学习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即使身处不顺的环境下,他们也会以自立顽强的态度去正确面对这些不利的因素。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小。这就是心理资本解释了心理问题总变异的11%。这表明除了心理资本可以影响到心理健康,还有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这些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表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回归分析
在表5回归基础上,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得分为自变量,即明理感恩( X1 )、宽容友善(X2 )、自信进取(X3 ) 、自立顽强(X4)、乐观开朗(X5),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Y)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6),从表6得知Y=2.48-0.07 X1 -0.05X2 。自变量心理资本中的乐观开朗因子(X1 )、自信进取因子(X2)的偏回归系数t检验都有显著性差异 (p<0.01)。从表6可预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中乐观开朗( X1 )、自信进取(X2 )两因子水平可明显降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由R2可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中的乐观开朗( X1 )、自信进取(X2 )两因子的水平分别可以解释心理健康问题降低变异的18%、28%。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陈永涌[30]和银小兰等人[31]的研究表明乐观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甘文娟[32]的研究表明乐观能降低抑郁水平。
表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对心理健康得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乐观开朗方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了更好的生活,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挣钱与留在农村的儿童在一起的时间较少,彼此交流的机会也少,这种聚少离多的现实,让留守农村的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亲情关怀和温馨支持,长久下去导致心理抑郁等问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干预,可以让留守儿童情绪稳定,心情乐观开朗,乐于向老师、监护人倾诉心中的问题和烦恼,这样心理问题得到宣泄,负性情绪得到排解,重新憧憬人生美好的未来。本研究与许艾静[33]和向静等[34]的研究结果一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受到自我效能的影响,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进取水平可以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并非由自己的亲生父母抚养教育,而父母的亲自抚养教育这种教育效果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大多数是由父母托付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寄宿在亲戚家里的亲戚去教育抚养,因祖父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都缺乏与当代匹配的教育抚养的观念,在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一般采取惩罚的手段,缺乏理性教育和精神慰藉,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自信自尊心。恰恰农村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期,具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加上父母亲不在身边,儿童在受到责难需要安慰而不得的时候,心理上很容易无力无助感,缺乏安全感,进在你心里上会产生自卑心理,对生活丧失信心,滋生悲观厌学甚至厌世的不良情绪。经过心理资本的团体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变得自信进取,获得了来自身边人的鼓励和劝导,这样心理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负性情绪得到排解,重新恢复生活的信心。
三、建议
本次研究发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资本干预课程可提升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心理资本各因子的干预中,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最显著作用的依次是乐观开朗因子、自信进取因子,而明理感恩、宽容友善、自立顽强等因子并未有明显的影响。为更好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水平,分别从父母家庭和教师学校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父母家庭方面
一是在教育子女方面,父母应该提高认知,父母应该多学习多了解儿童期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按照规律来办事情来教育子女。只有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去教育他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让孩子情绪更稳定,情感更丰富,更良好茁壮成长良性发展。
二是加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他们的影响和作用是生活中其他人所不能够取代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父母的一举一动不仅对孩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他们的思想的形成,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完整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子女所需要,更要在心理上精神上等各方面满足他们的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是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农村留守儿童托付给在家休养的祖父祖母照顾,很少有时间跟父母亲在一起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父母要抽出时间来跟孩子交流,即便不能跟孩子在一起,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话等沟通工具多跟孩子沟通。父母要抽空多与孩子团聚,交流感情。在假期回家可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陪在孩子身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疏导解决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表达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四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周围的环境是正向积极,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父母亲应该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父母即使不在家,外出务工时,也应该经常与学校老师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存长期的联系,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地疏解,在思想上进行有效的疏导与教育。村支部要形成村部儿童教育中心,多去关心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良好的性格;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轻松愉快地融入到群体,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学校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学校争取更多农村教育资源和设施的支持和投入。父母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活资源,家庭经济拮据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城市里找工作。由于受到乡村经济发展限制,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和教育资源比城市的少,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因此,需要从教育资源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是加强精神方面的关怀,转变教育观念。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在经济条件上的欠缺显而易见,但是他们在精神心理上的不足同样需要关怀与安慰,甚至他们在精神心理上需要更多的的关怀和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亲的关心和陪伴,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很少突出。也很难引起教师的关注,容易自闭甚至自卑厌学,逃避学习带来的压力,跟老师的关系不和谐。这些都会伤害到留守儿童脆弱的内心,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学校应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力等优秀品质,并在生活学习中形成积极正向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全面成长,全面发展。
三是每学期定期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通过教育训练、模拟活动,使留守儿童体验更多积极情绪,产生更多良好的情感获得更多的自信。学校应配置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对有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进行登记,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存档,便于掌握其心理动态,及时有效地采取救护措施。定期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有条件在校内开设心理健康专线,服务学生。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
四是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同伴教育让留守儿童融入群体,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人很容易在环境中模仿同伴的行为,并以此产生维持做事的动力,形成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组织留守儿童家长定期沟通交流,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讲儿童成长发展各方面的知识,使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家长应该与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形成家校协同,产生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强大的人文环境氛围。
总之,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解决这个问题任重道远,想在短期内彻底解决此问题并非易事。解决此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