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新传播环境下报业出版活动的监管流程再造

2021-09-23赵永胜

新闻潮 2021年8期
关键词:流程再造监管

赵永胜

【摘 要】新闻出版活动是一门政治性极强的工作。文章从新媒体条件下采编流程的变化入手,探讨新传播环境下报业新闻出版安全的路径以及如何健全报业监管长效发展机制,尝试构建适合都市报媒体出版安全的监管流程。

【关键词】流程再造;出版安全;监管;主流价值

眼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媒介融合成为当代传媒业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媒体融合成为行业的竞争利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固有的报业出版活动流程也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何对媒体融合时代报业出版活动安全进行有效监管,把控舆论导向,占领舆论高地,做好、做实、做深内容生产,是一个新课题。

本文就新传播环境下报业出版活动安全的监管流程进行梳理,探讨如何健全报业监管长效发展机制,尝试构建一个适合都市报类媒体出版安全的监管流程。

一、新媒体条件下出版安全面临的挑战

以纸媒为主打的传统媒体,信息采集、稿件编辑、出版流程、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在把控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相对单纯、容易。高速发展几十年来,传统媒体已经有了一套固有的出版流程,对风险的把控已经驾轻就熟。

媒体融合进入实质性的阶段后,媒介生态发生巨大的变化,给媒体内容生产安全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传播途径多元信息纷繁

和以前单一的传统媒体相比,现在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传播途径多元,各种信息随手可得。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子媒《南国早报》为例,进行媒体融合后,目前拥有“三报”、“两微一端一网”、大大小小数十个小号组成的新媒体矩阵,2020年的全媒体总用户达2100万户,平均每天要发布的新闻资讯数千条,全年全网总阅读数超30亿人次。如此纷繁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出版安全,是一个新课题。

(二)编读互动中受众表达多元

新媒体的强势介入,传统新闻信息的单方面表达方式变得多元。所有的新媒体都拥有评论功能,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编读互动,虽然可以提高受众对新闻资讯的关注度,增加思想碰撞的机会,但是表达的多元,也就意味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漫天纷飞。这对出版安全的监管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交互多元的网络舆情影响巨大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受众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大量电子技术的介入,纷繁复杂的传播途径,使网络舆情具有自由开放、交互多元的特质,同时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偏差性,容易滋生谣言,容易给社会秩序、社会和谐带来不利影响。作为严肃的媒体,如何在泥沙俱下时,守住清流,积极引导把控社会舆论,也引发业界关注和思考。

二、存在出版安全隐患的原因

资讯内容成百上千倍增加,资讯来源变化多端,融媒体产品的安全出版监管难度加大,容易引发一些疏漏甚至比较大的错误,特别是海量的新媒体产品,监管的安全隐患更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一些审核把关人员政治素养不高

出版审核人员,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需要有敏锐的政治触角,对各种纷繁的资讯要有“千里眼”的甄别功夫。眼下,一些媒体的审核人员政治素养不高,固守纸媒思维,面对几何级增长的内容资讯,容易迷失方向,极易出现疏漏甚至是政治性差错。

(二)审核把关人员队伍老化

目前,一些媒体的审核把关人员是传统媒体时代中坚力量,但是不免出现队伍老化,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新媒体发展。因为审核力量不足,这几年,有些媒体的审核出现“重纸媒轻新媒体”现象,新媒体“惹事”的现象越来越多。

(三)监管方式故步自封

新媒体快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很多新情况因网而生,因网而强。而一些审核人员容易故步自封,不及时学习、关注最新技术,面对新技术是一窍不通,甚至有害怕、拒绝等心理,在监管中工作方式单一、落后,效率低下,容易留下安全隐患。

(四)面对海量信息把关意识弱化

传统媒体版面简单,编辑人员每天处理的稿件,多的十几条,少的几条,可以反复琢磨。但是新媒体编辑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而且对时效性要求更高,为了“抢发”,有些编辑有意或无意弱化了新媒体的把关意识,导致新媒体的差错层出不穷。

(五)对新媒体的出版安全麻痹大意

早期对新媒体的内容把关普遍有一个共识:一天发布的新媒体资讯成百上千,“看也看不完,错了可以删”。导致认为新媒体对差错的宽容度大,无形中降低对自身要求,容易麻痹大意。殊不知,新媒体出现差错传播更广更快,后果更加严重,新媒体的宽容度丝毫没有降低。

上述的原因中,有些是客观的,但更多是主观的。媒体人员如果不认真面对,容易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给出版安全带来隐患。

三、解决出版安全隐患的基本思路

媒体融合力度增大,出版监管难度增加,新媒体环境下对内容生产的政治导向要求更加严格。如何准确把握辖内媒体发展现状和趋势,确保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主导权,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厘清融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特点和流程后,对症下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

(一)强化源头管理,把好政治导向关

新闻出版活动是一门政治性极强的工作,把好政治关口,抓好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话语权,这是媒体的立身之本。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内容生产都是较为复杂的过程。经验表明,提高政治站位,坚守主流价值,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抓手,学习领悟好党对宣传工作的具体要求,从源头抓起,从一线抓起,管好阵地,管好队伍,管好导向,守好源头,是保证出版活动安全的前提。

《南国早报》是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都市报,早年以社会新闻为主打,这几年,《南国早报》强化主旋律意识,要求每个记者编辑时刻绷紧安全弦,营造“人人讲政治,个个抓导向”的氛围,鼓励记者编辑用都市报的视角去发现、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旋律作品。这几年,《南国早报》的优秀新闻作品形态变化很大,主旋律作品获各种奖项的比例大为增加。2020年的宣传重点是抗疫和脱贫攻坚,《南国早报》有两个融媒体作品《点亮夜南宁》和《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 毛南族的幸福生活》获得了广西新闻奖一等奖。其中《 總书记的深情牵挂 毛南族的幸福生活》还获得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这在地方媒体中十分不容易。

(二)加强制度建设,压实监管责任

有“政治家办报”这个前提,还必须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来保障。融媒体时代,监管创新重在制度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压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报业监管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出版活动的安全运行。

从大的层面来讲,新闻出版要遵循国家有关规章制度,例如,《出版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等国家政策法规。从小的层面来说,每个媒体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章立制,从选题到采写,从编辑到出版,制定一系列适合本单位的规章制度,例如,“三审三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等,加强对选题和稿件的审核把关,才能保障新闻出版各个环节的安全。

新闻出版活动,每一环节的“掉链子”,都有可能影响到出版的安全。有了规章制度,还要敬畏规则,遵守规则。目前,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三审三校”依然是公认的出版活动安全“金标准”。

(三)利用技术手段,助力出版安全

融媒体时代,新闻资讯爆发性增长,传统的审核方式很难适应监管要求。利用新媒体技术,助力出版安全,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对内容生产的审核,很多国内媒体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机器人写稿、机器人审稿正在慢慢地进入媒体工作中。最近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一些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出版安全审核,让人耳目一新。由澎湃新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制度”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控体系,为自有内容尤其是第三方内容的审核流程创造转型升级服务,解决了很多难题。

但是目前新媒体的审核技术,大多数还停留在表面上。大多数技术停留在“纠正错别字”上,远远还没有达到智能化的程度,对于新闻资讯的政治导向、风险防控,还基本上依靠人工审核。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提高审核人员的政治素养、抓好舆论导向,依然是重要的任务。

作为媒体人,必须与时俱进,以积极的姿态拥抱新媒体,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融媒体意识和处理问题能力,才能够在纷繁的信息洪流中翱翔自如。

(四)强化舆情管控,保持正向引导

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传播语境下,经常会有一些不实信息甚至谣言在传播。媒体履行责任担当,建立好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有效地对舆情进行引导、管控,维护好正常的舆论环境。

目前,社会热点敏感问题依然处于多发频发阶段。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谣言和舆情,如果不主动介入,容易给社会秩序带来不良后果。根据舆情的发展规律,笔者把应对舆情的流程归纳为规范的处置机制、严谨的核实机制、快速的联动机制、严格的审核机制、正面的报道角度等五部分组成。每次碰上突发事件,就按照流程处置。

如在2018年南宁桃源路的“8·30”特大交通事故中,一辆面包车失控冲向等红绿灯的电动车人群,造成死伤23人。事发后不到几分钟,现场图片、视频便开始在社交网络大范围传播,一时间,事故伤亡人数、司机可能涉醉驾毒驾等谣言同时在传播。《南国早报》快速介入,坚持客观、人性、冷静的报道基调,报道牢牢把控舆论,粉碎了流传大街小巷的各种谣言。整组报道阅读量超过3000万人次,有力引导了舆论,得到上级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应对重大舆情时,媒体在报道中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正确导向,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速度、深度、温度,体现主流媒体亲和力。要求报道团队在报道中,现场报道适可而止,不渲染血腥恐怖场面,不随意猜测伤亡人数,一切围绕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

四、出版监管流程再造的路径

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新闻内容生产的流程再造,不少媒体做了很有益的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对内容生产的监管,保障出版活动的安全,监管流程也要与时俱进,进行监管流程再造。笔者认为,要保证出版安全,根据采访的流程,媒体出版的监管流程应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线索甄别阶段

接到一条线索(信息),记者对线索进行初步甄别,判断其新闻类别、主题意义、事件走向、是否可能引发舆情等,做出初步判断,如果可以采访就及时汇报编前会。编前会的值班人员,对上报上来的线索的导向、价值进行复核,复核通过,则同意采访。如果不通过,应叫停采访。在这个阶段中,编委会对线索的甄别,是监管流程的第一个步骤。

(二)新闻采访阶段

记者进入采访阶段后,随着采访的深入,线索可能发生变化,事情走向也可能发生变化,记者应随时和编前会保持联系。这个阶段,编前会依然对线索进行跟踪,根据事件的发展对采访过程进行跟踪、复核,复核包括线索的导向关、知识关、价值关,直至采访完成。这个阶段,是监管流程的第二个步骤。

(三)新闻出版阶段

记者成稿后,编前会应在前述的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新闻信息的主题导向、稿件质量、社会反响、是否符合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总体评价,然后根据融媒体的各种表现方式分别制作成成品,多平台分发。这个阶段,是监管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属于最后的终审环节,要经过编辑、值班主任、值班总编的“三审”,以及校对人员的“三校”。

(四)新闻后续阶段

一条新闻信息发布后,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反响,从这个角度上说,后续的监管还没有停止。如果新闻反响良好,并且继续发展,则有可能继续做深做透。如果因为新闻有瑕疵引发反弹甚至引发舆情,新闻单位要积极对症处理。尤其在引发舆情时,要及时报告,做好舆情引导工作,主动发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五、结语

数字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体传播已经打破了时空界限。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创新新闻的采编流程再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同时不断创新监管方式,规范出版监管,护航出版安全,不断壮大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是值得业界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媒体人要时刻绷紧安全弦,时刻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同时还要认真学习新媒体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流程再造监管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实施科学监管 增强治理效能
医院财务会计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与监督
平安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框架研究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