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飞扬润童心,韵味悠长悦课堂
2021-09-23邓欣然
邓欣然
摘要: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学之魂。我校以“童心教育”为理念,创建并普及“悦学三读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人以此教学模式为基准,根据古诗独特的文体特点,以《乡村四月》为例,探究出古诗悦学课堂“五美、五达、五步”教学模式。
关键词:悦学;五美;五达;五步;诗意课堂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课本的古诗文的篇目大幅增加,古诗教学日益重要。语文老师的责任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它免于被拆解、被蒸发。我们必须钻研古诗的教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让学生在诗意课堂上栖息,不仅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艺术的崇高境界。
本人作为主持人,今年开设了课题《悦学三读五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此课题为基准,根据古诗独特的文体特点,探索出古诗悦学课堂“五美、五达、五步”教学模式。
一、古诗悦学课堂中的“五美”
古诗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多形式朗读等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发挥想象,拓展迁移。因此本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古诗悦学课堂中的“五美”,即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画面美、意境美。
(一)语言美
古人作诗字字推敲,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在古诗教学中,教会学生抓住“诗眼”,定能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诗”的效果。
(二)节奏美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节奏匀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划分节奏,用分隔符号批注,在诵读过程中注重韵律和节奏。如“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同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可以不同,有些诗词还能配上音乐吟唱出来。
(三)情感美
古诗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师生需要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所以,古诗教学须以情感入手,通过对诗境的想象,领悟诗人的心境,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进行比较思考,悟出诗词的意境。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不仅写出了劳动人民勤劳忙碌的乡间生活,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四)画面美
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试图将抽象的、平面的、静止的文字“动”起来,通过给古诗配图,与同伴分享图画里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想诗人之所想。
(五)意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意境美,表现在情与景的完美相融,意与境的巧妙结合。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时,不仅要对其中精妙之处予以点拨指导,更要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优美词藻还原成生动的意象和美好的图画,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在赏析“子规声里雨如烟”时,本人让学生倾听子规声,假若子规是一位诗人,他在吟唱什么呢?学生此时在脑海里会浮现许多相关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二、古诗悦学课堂中的“五达”
小学的古诗教学应该把步伐放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古诗,凝造充满语文味、人情味的真实课堂。因此本人根据古诗具有形象性、音乐性、抒情性、审美性、含蓄性的文体特点,总结出古诗悦学课堂中的“五达”,即古诗教学须达到字字落实——朗朗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滔滔不绝的教学目的。
(一)字字落实——感受诗词的文字美
古诗教学首先应关注基础,落实基础。“字字落实”不仅要注重读音,还需在生字识记、词义揣摩、学法渗透等方面扎实钻研。如乡村四月中的“蚕、桑”二字比较难读难写,在课堂上老师必须扎扎实实教会学生书写并读准字音。
(二)朗朗上口——品读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之美,来自音律,或轻快明朗,或平静舒缓,或荡气回肠。要感受音律之美,唯一的途径只有诵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师生合作读,男女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历历在目——想象诗词的画面美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景物的词句(意象),借助插图,反复诵读,把零散的景物拼接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放飞想象的翅膀,把静止、不变的画面活化为流动、自然的意境。本人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给古诗配图,并结合课文的插图,发挥想象,将一个个的意象构建成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心旷神怡之感。
(四)津津有味——感悟诗词的意蕴美
《乡村四月》的作者翁卷,一生没有做官,完全深入乡野村落为劳动人民写诗,为人宠辱不惊,诗风简约清淡,他所写的诗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喜爱之情。只有我们把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背景,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文化底蕴,读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五)滔滔不绝——体验诗词的延续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群诗阅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乐趣,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状态。在学习完《乡村四月》之后,本人让学生品读《过故人庄》和《渭川田家》。通过课外延伸和对比品读,达到从一到多、从课内到课外拓展迁移的目的。
三、古诗悦学课堂中的“五步”
“五步”是指:谈话导入,自然激趣(激乐趣)——初读感知,感受诗韵(读诗文)——精读感悟,品味诗情(明诗意)——深化理解,熟读提高(悟诗情)——拓展延伸,能力提升(拓詩文)。
下面我以古诗《乡村四月》为例,阐述一下“五步”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谈话导入,自然激趣(激兴趣)
教师先配乐朗诵林徽因《人间四月天》,提出问题,引出四月,然后介绍诗人的生平及诗风,使学生走进诗人,走进江南乡村春末初夏时节之景,垫定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感受诗韵(读诗文)
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并读给同伴听。朗诵者要注意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倾听者要注意认真聆听,学会表达。
(2)引出 “蚕、桑”二字,课件动态展示字的读音和写法。
(3)分组齐读古诗,比一比,评一评。
2.感受韵律,读出节奏
(1)自由读,感受一下七言诗有怎样的特殊节奏感?用分隔符号划出。
(2)师生合作读,互相交换(读两遍),体会韵律美。
(三)精读感悟,品味诗情(明诗意)
1.抓住“诗眼”,潜心品读
品读“绿”——感受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品读“遍”——浮现层层叠叠,满目的绿。
2.图文结合,声情并茂
(1)课件出示水稻图,品读“白满川”,感受生机勃勃的画面美。
(2)课件播放子规的叫声,让学生发挥想象,读出更多赞美江南春景的语句。
(3)师问:除了子规声,还能听到什么声音?生交流:“虫鸣鸟叫的声音” “春雨沙沙的声音……”接着指导学生加以动作和表情,将陶醉之情读出来。
(4)师再问:还有哪些美丽的春光呢?课件展示:子规声里柳如( )。
引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子规声里( )如( )。
本教学环节把关键词语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通过教师精彩的点拨和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法的指导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学生更容易入文入情入境。
3.品读诗句,体会人美
(1)男女比赛读后交流感受。
(2)课件展示农民摘桑养蚕和耕种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感悟。
乡村生活十分忙碌,除了蚕桑、插田,人们还要忙些什么?
课件展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 )又(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点豆。
一件接着一件事,村民们为什么而忙?(养家糊口)。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赞美农民的辛勤)
此环节抓住关联词引导学生体会乡下人家的忙碌,通过想象补白,加强语言积累与应用。
(四)深化理解,熟读提高(悟诗情)
1.古诗配图,交流分享。
2.熟读古诗,体悟感情。
3.小組合作,背诵全诗(体会诗人热爱生活)。
此教学环节重在强化,让学生自由地谈体会,说感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督促学生熟读成诵,掌握古诗学习的规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拓诗文)
1.仿照古诗后两句的句式,写写小练笔:
校园四月闲人少,才了( )又( )。
( )闲人少,才了( )又( )。
2.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你听到了......看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课件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我听到了( ),看到了( ),想到了( )。
3.群诗阅读,感受古诗词中的田园生活: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王维《田园乐》、陶渊明《归园田居》、郑樵《插秧歌》。
语文能力和素养是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此教学环节重在知识的拓展和迁移,由课内到课外,学生在拓展诗文中得到感情的升华,有感而发,随文练笔,行文流水,水到渠成,
结束语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本人通过古诗悦学课堂“五美、五达、五步”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得音、得言、得韵、得意、得味”,读出古诗的“五美”,真正做到入情入境,增色于象,蕴神于意,余音绕梁,让课堂在悦学中焕发生命的活力,让童心在诗韵中自由飞扬!
参考文献:
[1]陈向春. 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
[2]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彭才华.基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般思路[M].语文教学通讯·C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