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预防猝死

2021-09-23郑莹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心源性胸痛心脏病

郑莹

什么是猝死?就是指貌似健康的人,因潛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猝死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死亡发生急骤,又出人意料;不是外力使然,而是由固有疾病导致的自然死亡。同时,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对尸检的忌讳,如果不涉及刑事案件,一般不会对死者尸检,导致无法确定患者的猝死原因,而这种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家对猝死的恐惧。

恐惧源于无知。实际上,对于猝死,大家的认知中还有更多偏差,比如认为猝死并不罕见,多发生于年轻人等……这些印象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对于猝死,应该有怎样的认识?能否避免猝死这样的悲痛?

猝死发生整体风险不高

其实,一般人发生猝死的风险非常小。

猝死往往缺乏准确的诊断,归在原因不明之中,所以很难获得可靠数据来估计发病风险。真正能够估计猝死发生概率的数据,来源于有质量的大规模调查。目前我国对猝死的人群调查并不多,但也可以据此给出一个概貌。

绝大部分的猝死与心脏有关。欧美发达国家估计,心源性猝死大概占所有猝死的80%~90%。在我国,心源性猝死也占比较大。一项近700例不明原因死亡法医尸检研究的结论显示,心源性猝死占60%;另外一项西部贫困地区的调查则发现,这一比例为85%左右。

那么,猝死发生概率有多高呢?我国有一项具备人群代表性、前瞻性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调查,根据这项调查估计,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大概为40/10万,也就是,每2500人中有1个,占所有死亡的10%左右,即每死亡10人中,有1例属于猝死。

但也有专家提出,这项调查可能低估了实际情况,原因是随着城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猝死的发生率正在增加。实际上,大家感到猝死发生频率高,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平均每分钟发生一例;二是猝死给人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和深刻印象。

从数据上看,我国人口中猝死发生概率和一般罕见病相当,所以从整体来说,猝死发生风险较小。

大部分猝死是可以预防的。如何做? 关注症状,关注“ 三高”,做到“三早”。

哪些群体猝死风险高

不同的人,猝死的风险相差较大。

我们从新闻上经常看到年轻人猝死的报道。比如,几个月前某公司一名20多岁的员工在下班路上猝死。但是从统计看,猝死在年轻人中非常罕见,相反,老年人占比更多。前文提到的调查也显示,发生猝死的平均年龄分别是:男性67岁,女性74岁。

随着年龄增长,猝死风险快速增高。55岁以下的风险非常小,不超过万分之一,55岁以上开始,猝死风险陡然上升。一个较为极端的现象是,75岁以上老年女性的猝死风险是55岁以下各年龄组的100倍。

还有一种理论来解释心源性猝死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显著差异,即年轻人和老年人罹患不同的心脏病。年轻人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其风险天生存在,不是后天积累,叫做“非获得性心脏病”;而中老年人以冠心病为主,其风险是身体内外长期不良因素所致,是“获得性心脏病”,占比超过80%。随着技术进步,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使得年轻人发生猝死的风险持续下降。

除了年龄,遗传也可能是猝死发生的原因。分析中国人心源性猝死基因数据库,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 162 个基因里,涉及20 种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其中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儿茶酚胺多形性心动过速、马凡氏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等。比如,马凡氏综合征,导致很多年轻职业运动员猝死,很重要的原因是剧烈运动后导致主动脉瘤破裂。

年龄和遗传不可改变,而身体内外长期不良因素的累积作用,也增加了心源性猝死和部分脑源性猝死的风险。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其猝死风险也高。比如,心源性猝死最重要的原因是冠心病,其发生发展是长期危险因素暴露的结果。心内科医生提出了重要的四大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对大量人群研究结果发现,这四种因素的存在,各自提升了四倍以上的冠心病风险,如果这几种因素同时存在,风险更高。

简而言之,猝死发生急骤,关注度高,但一般如果没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未进入老年,发生猝死的风险极小。

大部分猝死可预防

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猝死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已经诊断的疾病基础和先兆症状。换句话说,大部分猝死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是:关注症状,关注“三高”,做到“三早”。

第一,关心症状。猝死最常见原因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最为显著的症状是胸痛。致死性胸痛可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使人失去生命。因此,出现胸痛症状应及时就医,搞清病因,予以治疗干预,可以大大降低猝死发生风险。

出现胸痛第一时间就医往往可以挽救生命。我国已有1000家以上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有醒目的牌子,有专门通道,有专业规范救治体系。对于个体来说,做个有心人,了解周围医疗资源,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人,出现症状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就近就医。

第二,关注“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这些指标的升高过程中,没有任何症状,等到有了自觉症状再去就医,往往已经产生了对心脑血管和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严重损害。一部分猝死事件看上去似乎发生在健康人身上,其实真相是他们已经有心脏病但没有机会诊断,以致第一次急性发作就导致猝死。

因此,管好 “三高”尤为重要。如何管好?每年体检,测量血压、血脂和血糖,发现指标增高要就医,药物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是重点。特别要提醒的是,遵医嘱吃药至关重要。

第三,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和大部分疾病一样,猝死能够发现一些先兆迹象,或者有一些诱发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还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预防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现代医学可以提供的最佳预防途径就是“三早”,发现疾病、处理疾病、长期控制疾病,这可以大概率避免猝死的后果。

猜你喜欢

心源性胸痛心脏病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糖尿病是猝死“黑手”
怎样远离心源性猝死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久坐看电视很“伤心”
有些胸痛会猝死
心脏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Smog in Los Angeles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