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守本色,细化阅读促探究
2021-09-23叶新
【摘要】由于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尤为明显。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细致,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为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法,采用细化阅读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文章将结合教学经验,谈一谈细化阅读教学的基础是什么,如何实施细化阅读教学以及实施细化阅读教学应注意的事项,希望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学素养;描写;观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137-03
【本文著录格式】叶新.返璞归真守本色,细化阅读促探究——以《爬山虎的脚》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27):137-139.
阅读体现着人格的力量,更体现着教育的人文色彩。而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都备受教师的重视,它是打开学生知识视野的窗口,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源泉。有效的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更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上。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细化阅读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实施细化阅读教学呢?
一、深入解读教材是细化阅读教学的基础
想要实施细化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内容了然于心,才能够将知识更好地传播给学生。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为著名作家叶圣陶,该篇文章的主题为留心观察生活,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能进行连续观察,并学写观察日记。这里可以见得,在教学此篇文章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无论是观察文本的语言,还是观察实际生活,都要有一定的探究。
在课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点,叶子的特点,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爬的。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该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也十分准确。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叶子,从新长出来再到完全成熟,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更加引人注目,能够在夏日带给人一种非常清凉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三到第五自然段,作者将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爬山虎的脚,并且采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比如文中作者采用了“触、变、巴、拉、紧、贴”等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最后一个自然段则交代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如果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解读了教材后,教师还要针对学情来分析教材。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學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一定的观察方法,相信学生第一次接触爬山虎这种植物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课堂上的表现也会非常活跃,喜欢动脑筋。可是对于没有见过爬山虎实物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想象作者描写的爬山虎到底是如何爬的,这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语言表达也落后于直观感受。
所以教师需要借助这篇文章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要唤起学生对爬山虎这一植物观察的兴趣,并且还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注意作者在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上采用了哪些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二、如何细化阅读教学
(一)尊重学生阅读体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
从写作学的角度来看,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离不开实际生活中细致的观察。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够借助文章中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的观察状态,然后再创文本,从而达到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过程。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细致观察和联想,争取重现作者的观察过程。
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炼文章的关键词,明确爬山虎叶片的特点,圈画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更有目的性。并且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尊重学生自主的阅读体验。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圈画次数最多的词语为:新鲜、均匀、重叠、空隙。了解了学生的答案后,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目光集中于文中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让学生去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最好可以用比喻或拟人修辞的方法来形容爬山虎随风摇曳的样子。比如“被微风轻拂的爬山虎,荡漾得如同一汪碧绿的湖水”,这样一来,就立马使静态的文字变得有画面感了。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联想作者是站在怎样的角度观察到爬山虎的这个样子的。是平视、仰视、还是俯视?是远观还是近看?他是如何捕捉到爬山虎之美的?这些都值得学生留意。
实际上那些印在书本上看似不同的语言文字,都是作者实际观察生活的最终体现。教师之所以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对文中的关键性词语进行提取时,他们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入,才能够找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如果教师将体会生动表达与感受细致观察分割开来,只是简单地为学生梳理文本语言,那么学生很难感受到爬山虎叶片的整体之美。
(二)鼓励绘制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将文章的框架结构以框架图的方式概括出来,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学生在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能够以直观再现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呈现出来。
由于《爬山虎的脚》是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描述准确,条理清晰,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学生自主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绘制关于本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具体将重心放在“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上面。因为这两点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观察作者是如何描述爬山虎的叶子以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绘制的要求简洁、清晰、明了。既可以文字概括,也可以采用彩绘的方式,更加形象直观。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下图:
当然,思维导图的绘制并不仅仅限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也可以是某一具体的语段让学生利用图形来呈现。在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同伴之间相互交换绘制结果,一起交流绘制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学习效果。
(三)移情体会具体动作,深入文本理解层次
虽然文章的语言是静态的,但是其语言中所反映出的画面、活动、场景和情感却都是动态的,那么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体会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想象移情的策略,让学生切身感受文本当中的一些具体动作,真实地去做一做,练一练。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主要描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里作者运用了很多动词,如“触着”“巴住”“紧贴”,还有一个副词“一脚一脚地”,把爬山虎爬的动作描写得细腻真实。为了让学生更贴合地体会爬山虎爬的动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用动作演示的方式呈现爬山虎爬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以黑板为墙面,假设自己为爬山虎,模仿爬山虎爬的样子。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了解到“触着”是微微碰到。“巴住”是贴得牢牢的,跟“紧贴”相比,力度还要强一些。“一脚一脚地”是逐步地、慢慢地、均匀地往上爬。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写文章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或向前爬,这里作者怎么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爬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一时间无人举手回答。教师提醒学生将目光集中于文本,从文中找线索。短暂地寻找后,有学生答道:“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作者要写‘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但是显然这个理由有些牵强。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我们知道,人类和动物都是用脚交替走路或爬行的,我们和动物的脚生来是两只或四只甚至更多,这辈子只能用脚走路,而爬山虎呢?”学生恍然大悟:“爬山虎不像我们人类和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走,而是长一只脚就攀住墙,往上爬一步。”教师问:“所以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必须怎么样?”学生齐声回答:“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来!”教师小结:“对!爬山虎就是这样爬一脚长一脚,长一脚再爬一脚的。你们看,作者的用词多么准确啊!”
当代学生不能读死书,更不能死读书。采用想象移情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的手段将文本语言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解决学生对文本表层理解的有效策略。只有学生真正能够融入课本当中去感受作者实际观察的场景和心理活动,他们才能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更加真实的体验,从而学生也能够真正读懂文章,会读文章。
(四)尝试引申课外文章,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想要检验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拓展与课文类似的课外文章,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得的知识和方法去做一些课外阅读赏析训练,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语文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以单篇阅读带动类似主题文章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比如叶圣陶的《三棵銀杏树》和冯骥才的《珍珠鸟》就可以当作拓展阅读。《三棵银杏树》文章中作者以一个儿童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屋后空地上的三棵银杏树。采用四季的顺序描写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还描写了银杏树在不同的季节给“我”带来的快乐。言语之间透露出作者对家乡银杏树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怀念。《珍珠鸟》一文中,作者描绘了一只红嘴珍珠鸟在充满生机的笼里快乐地飞来飞去的图景,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同时也表达了信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一寓意。问题可以设计为:默读短文,用直线画出作者对银杏树/珍珠鸟进行细致观察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可以从文体特点、写作风格、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去比较。最后再要求学生写一篇描写事物的文章,说明文最好,散文亦可,检验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以单篇带动多篇是落实细化阅读的关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最好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去灵活地解决课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持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也能够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效,让学生体会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在本节环节中,教师可以专门抽一段时间来实施,不要在课堂快结尾时留一两分钟为学生推荐相关读物,那样会使教学流于形式化,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细化阅读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一)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细化阅读教学并不代表教学的时间越长越好,也并不代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越久越好。许多教师在实施细化阅读教学时,会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极长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但是最终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对问题探究的欲望,而且还会出现许多答非所问的情况。细化阅读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的解读更细致,要有的放矢地针对重点去讲,而不是面面俱到、全盘托出。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发挥空间,并且在教课结束后也要适当地留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去思考课堂上遗留的问题。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细化阅读教学时,许多教师光顾着自己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实际上之所以要实施细化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照顾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对文本进行自主化的分析与探究。所以教师在实施细化阅读教学时,应当时刻注意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每次组织完某一教学活动后,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价值,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本学习中。
(三)注意文本花样解读
细化阅读最忌讳的就是对文本逐词逐句枯燥地讲授。不仅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而且教学内容也十分单一。实际上细化阅读属于文本解读的一种,它需要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文本进行花样的解读。解决方式可以针对教材内容而定。无论是组织课堂活动,还是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又或是通过发散式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思考,这些都可以使文本解读变得更加细致、深入。
总之,细化阅读教学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都要有自己对阅读独特的见解与思想。要在纷繁复杂的课堂表象下,坚定自己的教学方向,固守语言文字的本真,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这样才能够在彰显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同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充满人文素养的可创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裕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策略的细化与序化[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9(11).
[2]林丽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学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0).
作者简介:叶新,1988年生,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