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快速阅读三步式阅读法
2021-09-23桂红
【摘要】2018年教育部出台最新高考改革方案,标志着“大语文”时代到来。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在高考的影响下,初中语文也紧跟着变化:试题量加大,题型更加注重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类文学作品;快速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119-03
【本文著录格式】桂红.文学作品快速阅读三步式阅读法[J].课外语文,2021,20(27):119-121.
阅读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应考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总感到做题准确率不高。我认为阅读的问题更多在于“读”这个环节。如果学生连作品写了什么,有哪些重要的信息都没有解读出来,答题当然就无从下手或者挂一漏万。新中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更高,文学作品阅读的量将会大大增加,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重点是制胜关键。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文学作品快速阅读的三步式阅读法,给学生一种快速解读文章的模式,能让学生在5分钟以内较全面地掌握文章的重点信息,更利于他们准确解读文章。
我将初中常见的记叙类作品根据内容分为三大类:一、写人写事类(包括作品是一个主人公的散文、小说);二、写景状物类;三、散文类(包括作品是多个主人公的记事文章及包含有人、事、物等复杂材料的散文)。每一种文体都用三步式的方法进行阅读,接下来我就以教材的文章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一、写人写事类
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往往为了突出人物的品质和说明某些道理,因此我把这一类作品归纳在一起。
阅读的方法是:第一步,理清文章的事件。首先判断文章写了几件事。这个环节共有两类:1.一件事;2.多件事。理清事件就是找出事件的“六要素”。第二步,根据描写分析人物。第三步,根据抒情议论句,理解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以《散步》为例来具体介绍。
第一步:理清事件。
初读《散步》一文,首先判断出是记叙一件事的作品,接下来就按照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划分出层次。要求学生用笔画竖线划分段落。得出结论《散步》一文故事的起因:初春时节,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1—5段)。经过:散步中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第6段)。结果: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7—8段)。
第二步:分析人物的形象。
要根據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来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拿笔勾画出重要句子,在句子旁边批注人物性格。
我: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从这些描写中看出我孝顺、责任心强的性格。
母亲: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从这些描写中看出母亲慈爱、宽容的性格。
妻子:“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从这些描写中看出妻子贤惠、孝顺的性格。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在“我”做出决定后没有异议……从这些描写中看出儿子活泼可爱、好奇心强、懂事的性格。
这个部分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漏。因此逐行逐句认真勾画必不可少。
第三步:理解文章主旨。
通过找出文章的抒情议论句,理解文章主旨。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抒情议论句。
如果学生仅是从自己对故事的印象出发,《散步》一文就可能只能找出亲人之间互相体谅,尊老爱幼这个主题。但是我们来找找全文所有的抒情议论句有: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从这些抒情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除了亲情、孝顺思想外,作者还有对生命的感悟,中年人承担的家庭重任和历史使命等思想。
理解文章主旨是阅读中最难的环节。初中开始,文章的主旨往往不是单一的,如果不找出文章中的所有抒情句,就有可能理解主旨不全面。
多件事的阅读方法与一件事相似,只是要注意理清文中每个事件的六要素。
二、写景状物类
阅读这类文章的三个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写的是什么景或者是什么物。第二步,了解这种景或者物的特征。第三步:根据抒情议论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下面我以人教版教材《地下森林断想》为例,介绍写景状物类作品的三步式的具体阅读方法。
第一步:把握写的是什么景或者是什么物。
文中介绍“地下森林”是“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峡谷里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作地下森林。”
第二步:了解这种景或者物的特征。
这一步学生要关注描写景物特点句子,重点关注句子中的形容词,尤其是那些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因为这些词的使用让我们明白文章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作用。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做好勾画。
读《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关键词句:
你拥有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罕见。
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它吝啬……从没有留意过……早已将它遗忘了。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隱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山顶的鱼鳞松……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
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无私奉献给人们……。
文中勾画的词汇总起来,把意思相同的合并就得到地下森林的不慕名利、自甘埋没的深沉、坚毅、无私奉献的品格。
第三步:根据抒情议论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地下森林断想》的抒情句很多,最后三段总结升华最关键。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读出:本文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从“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结合该文的写作时间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一场巨大浩劫的时期,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就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着森林的生命适应性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考验着人类、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力、生命力,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
三、散文类
散文是学生阅读最为困难的文体,因为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摸不着头脑。三步阅读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具体方法是:第一步,理清写了几个材料。第二步,了解每则材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第三步,找出每则材料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共同点,并结合全文的抒情议论句理解文章主旨。下面我以《一棵小桃树》为例来具体介绍。
第一步:理清写了几个材料。为什么要说用的材料呢?因为在我们的散文当中,人和物是夹杂在一起的,很难用某一种来概括,所以我称之为材料。
通过第一遍阅读,我们会发现《一棵小桃树》一文写了小桃树的经历和我的人生经历两个材料。
第二步:了解每一则材料所写作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一)了解第一个材料“小桃树”
因小桃树是物,可以参考写景状物类作品阅读的方法。(1)勾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尤其关注那些用来形容人的品质的词语。品味重点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2)勾画出课文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的句子。
通过阅读,我们找到“第3 段:桃核,第4段:萌芽,第6段:长上二尺来高,第8段:有院墙高了,第9段:如今开花”这些关于小桃树生存状态的相关描写,找到了委屈、瘦、黄、猥琐、弱小、努力、保留花苞这些关键词。
找到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的句子第1、3、4、6、8、14段:“我再也不忍看了,我万般无奈。”“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我才恍然记起了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可怜的小桃树。”……“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会开得更艳,香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片片付给风雨了?”“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个花苞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
总结:小桃树的形象单薄、弱小、长得不旺盛,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命运抗争。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是那样的可怜,又是那样的可敬,我要感激小桃树。
(二)了解第二个材料“我”。勾画出重要句子,注意勾画符号尽量与小桃树的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参考写人写事类作品的阅读方法找到第7、8段有相关描述。结合人物的生平,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的人生经历:贾平凹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在十年“文革”极左路线的重压下,他遭受了种种不幸。
作者对自己的感情有第2段:“唉,往日我多么傲慢,多么矜持,原来也是个孱头。”第8段:“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的态度是否定的。
第三步:找出每则材料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共同点,并结合全文的抒情议论句理解文章主旨。
这一步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为什么要找材料的共同点呢?就是因为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材料的共同点就是“神”,就是贯穿全文的主题。
比较两个材料“我”与小桃树,会有怎样的发现呢?
通过上表的比较,我们发现“我”与小桃树相同在于:我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与小桃树相似,不同在于面对挫折的态度。这两个材料还有什么关联呢?本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句子将小桃树与“我”进行了关联:“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么?”“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从以上句子我们会发现:小桃树是我的梦的精灵。我的梦是什么呢?就是奶奶说的:“吃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看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结合全文的抒情议论句我们就会得到这样的主旨:作者在自己失意的时候从小桃树的经历中获得启示,生活中要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做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作者像小桃树一样,他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文学作品快速阅读三步法,虽分为三步但并不是割裂的。当学生熟练运用后,可以同时完成三步的任务,一般读一遍或者两遍文章就能找出重点。关键是要仔细,一定要一边读,一边做好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勾画。在了解文章后阅读考题,细读考题涉及的段落和内容,看看自己之前勾画的内容,进一步思考和补充,答题就能更加完善。在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快速阅读三步法让学生普遍感觉阅读有章可循,速度增快了,做题的准确率也提高不少。
作者简介:桂红,女,1976年生,重庆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