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材处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2021-09-23江伟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不足,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缺少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本文主要探讨从教材处理入手,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教材处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059-03
【本文著录格式】江伟.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材处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1,20(27):59-61.
语文教材是我们从事课堂教学的依托,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用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授方法、体验情感。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尚可,但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语文味”的赏析存在不足。
一、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处理的现状
(一)拘泥教材
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唯教材是从,面对教材内容,几乎不做多少处理,按照教材单元从第一篇上到最后一篇,虽然对教材这样处理遵循了教材编者的意图,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共鸣点少,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对语文的学习就存在着误解,认为多听一节课,少听一节课,效果差不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还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文本处理较少,那么课堂教学中出彩的地方就很少,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偏离教材
有的教师自身语文素养高,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一个知识点为辐射“原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天南海北,完全迎合学生的口味和想法,课堂所讲内容偏离了文本,跳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方式脱离了教学实际,也不符合教学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虽然听得不亦乐乎,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多少“语文知识”。偏离教材的处理,可能是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一种妥协,认为用这样的方式能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好评。事实上,偏离教材的处理,伤害的是语文课堂本身和学生,造成教学质量的低效或无效。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偏离,时间久了也阻碍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造成教师对课堂教学把控能力的下降,解读文本、深入文本的能力受到影响。
(三)脱离学生
有的教师知识储备量大,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能力强,具备很强的语文专业知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学情,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语文基础知识,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时,往往把三维目标设置脱离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的操作上,可能会出现让学生学习知识点深,讨论探究的问题难,情感体验的程度高的问题。这种教材的处理方式无疑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能力,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打击。教师在推进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困难重重,或者教师沉浸在一个人的课堂里,沉浸在自己的文本解读世界里,忽略了学生学习目标生成的可能性。
(四)远离专业
在职业学校里,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用的语文教材是相同的,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也各有不同。在现实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处理不考虑学生的专业要求,采用不同专业“一刀切”的方式,从短期内看,似乎对学生没有多大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专业一致性的融合,造成了基础课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脱节,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这样的教材处理让语文缺少专业性和特色,职教的语文教学最大的亮点之一应该和专业紧密相关,处理教材既能帮助学生学习到必要的语文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职业学校语文教材处理的策略
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去学习,在课堂上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交流想法,使得语文教学呈现更加开放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文本的时候,对教授内容进行处理,变成适合学生学情,符合专业要求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生成教学预设,达成教学目标。
(一)依托教材
语文教材上的选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不管是谁的文章,何种文章,文本都蕴含一定的思想性和情感性。面对这样的文本,教师的处理不能脱离教材本身,需要在文本的基础上合理恰当地处理,使得文本呈现更大的教学意义,更适合教学生开展合作跟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笔者在教授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查找,在课堂上选取优秀的小组展示作者的生平。对于徐志摩,课堂上不做过多的交流和展示,而是把时间留给对诗歌本身的赏析探究上。笔者依据诗歌的特点设计理论如下的探究环节:
倾听诗声 理顺诗脉 品读诗意 感悟诗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诗歌进行朗诵、品读、体悟。在感悟诗情环节,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进行讨论,探究徐志摩在诗歌中倾注的欢喜、眷恋以及离别时难舍难分。这样教材处理依托教材本身,从诗歌文本出发,围绕诗歌进行文体探究。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知识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圍绕徐志摩本人做过多的讲解和探究。
(二)合理延伸
语文教学内容依托教材文本,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延伸的内容从课内出发,把学生从教材上的课堂内容学习引向生活,或者是对学习知识点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延伸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对教材处理延伸的时候要合理,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扩展,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
例如笔者在执教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时对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文中的两对父子关系和谐,多年的平等、民主氛围造就了兄弟般亲密的父子关系。然后笔者请学生“描述现实中你和父亲的关系”。有的学生描绘了自己和父亲相处融洽的一面,有的学生描述自己和父亲剑拔弩张的关系,更多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不冷不热、不咸不淡,好像就那么回事。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出发思考探究“为什么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不能像文中那样”,请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父亲和文本中汪曾祺的父亲,学生在探究中领悟,现实中自己的父亲更多是忙于生计,也没有汪曾祺父亲那样的才艺,但大部分学生也认为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表明父亲对自己还是疼爱的,只不过没有表达出来。笔者趁机引导学生用“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进行课后微写作,解决写作教学中的一些难题。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延伸,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反思家庭关系,不仅赏析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也帮助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
(三)贴近学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情,贴近学生。基于这样的考虑,语文教师在对教材处理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阅读文本能力、情感体验能力。这样的教材处理,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时,学生才能融进课堂,利用自身的基础和经验进行问题思考与交流,讨论与探究,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笔者在语文社会实践活动“我的亲人们”教学时,打破原有的教材安排,邀请家长参与,让语文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践、贴近课堂。在本次语文社会实践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家长、学生共读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
2.学生写一篇反映亲人的散文,家长看完在文后写上点评;
3.家长、学生游玩一个景点或者做一件有意义的活动,结束后由学生形成文字记录,家长对活动进行点评。
这样的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拉近了学生和家长的距离,凝聚了亲情,而且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教师不指定阅读篇目,而是由学生和家长自己选择。教师组织学生共享探究所写的散文,学生之间可以从记叙的要素、描写的方法、修辞的使用、抒情方式等方面展开讨论。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指导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共同探究写作的方法。教师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加以指点。这样的教材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力,形成多层次探究成果,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自然较高。
(四)结合专业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不同,比如机电、机械专业的学生,他们专业实践要求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这样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对教材的处理也要考虑专业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核心素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交流才高效,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笔者在执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为了绘制母亲的形象,课堂上教师指点学生通过事件合作探究出母亲严厉、温和、刚强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绘制出母亲的形象,每帧画面可以配上文本中相应的语句。这样的教材处理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相关,既是对文本深入的探究,阅读赏析的成果,也能发挥学生专业的特长,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五)运用信息化手段
现代职业教育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今年的疫情期间,教师在进行网络授课时,面对学生不能再像原来在教室那样授课,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探究式教学。另外现在的学生对网络信息接受比较快,信息化手段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使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借助信息化手段,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的手段了解他人的想法,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快速互评。
例如笔者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面對作者描写的“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雨话凉”“秋果盛景”五幅秋景图,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带领学生把五幅秋景画面一一赏析,教师可以利用云班课平台让学生投票选出最喜欢的一幅秋景图,然后师生共同赏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散文赏析的方法技巧:关键语句 分析角度 体会效果。学生在掌握了方法以后,从剩余的四幅画面中选取一幅画面,利用云班课平台上的教师准备配乐和资料进行合作探究赏析,写出各小组的探究成果,学生根据共享的成果进行投票,选出最佳的合作小组。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实现了学生的最大化参与,探究的成果实现共享,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也可以相互点评,实现了合作探究的最佳优化。
三、结语
教材的处理考验一个教师教学基本能力,面对职业学校不同年龄、专业的学生,根据他们学情,文本的特点,结合信息化的手段对教材进行巧妙处理,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文本信息,掌握阅读方法,体验作者情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遵循教学规律,采用适合、操作性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翠,陈学敏.探讨“浅文深教”式教材处理艺术[J].语文月刊,2014(6).
[2]聂建齐.妙手生花——谈高中语文教材的处理艺术[J].语文教学之友,2013(1).
[3]余映潮.练“教材处理”的本领——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031)[J].语文教学通讯,2016(2).
[4]余映潮.教材处理的技巧[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
[5]谭德华.例谈语文教材的几种处理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09(1).
[6]王胜国.语文教材处理技巧举隅[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12).
[7]吴如厂.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材处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3).
[8]宋端凯.例谈教材的诗意处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Z2).
[9]原雅丽.“新课标”下语文探究式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
[10]涂胜荣.语文新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11]王开芳.语文探究式学习应立足阅读教学[J].甘肃教育,2006(23).
[12]田晟宇.中学语文探究式学习中的两个“面向”[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
附 注
基金项目:淮安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区域特色重点课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项目编号:Hazy1805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江伟,1986年生,安徽颍上人,文学学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