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董一菲“诗意语文”对核心素养的深度践行

2021-09-23董洁

课外语文·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董一菲“诗意语文”用唯美浪漫的语言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审美意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课堂始终。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值得当下语文教师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董一菲;诗意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7-011-03

【本文著录格式】董洁.论董一菲“诗意语文”对核心素养的深度践行[J].课外语文,2021,20(27):11-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实现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应当自觉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成为一名品格健全的人。但当下许多一线教师并未领会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层内涵,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去践行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如何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将思考的问题。

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是一种“凸显语文课的诗性内核,用诗的想象、激情、爱、幻想给学生以丰富的生命体验,让他们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语文教育理念。董老师的诗意语文注重从语言的遣词造句、多元思维的建构、审美能力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等多方面带给学生心灵上的撼动,每一次的课堂都是文化的盛宴。由此可见董老师“诗意语文”教学理念高度契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值得广大青年教师借鉴与学习。

一、 诗意语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

教育最早依赖于语言发展衍生,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追溯本质是语言的艺术,以说理论辩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正是通过和学生对话的方式传授儒家经典,由此衍生出“对话教学法”。韩愈在《师说》中提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见得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对于学生的情感、理性、思维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董老师的教学语言真可谓是“雪落黄河静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用诗意、唯美、浪漫的语言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语文核心素养的起点是语言,终点也是语言。如何让语文回归语言本色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去解析、区分晦涩难懂的汉字,让学生快速高效掌握基础知识,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董老师通过对汉字的深度解析,让学生感受汉语汉字的形态美、诗意美。董老师的汉字教学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记忆理解汉字。在讲解“间谍、雉堞、通牒、喋血”等词语时,首先利用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特性,按照形声字的特点进行分析。“间谍”是从事情报搜集工作的,无论资料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与语言有关,因此是“言”字旁。讲解“喋血”时,用“喋喋不休”这个词来进行关联学习。在学生的认知中,喋喋不休就是话多的样子,又是“口”字旁,喋血自然是受伤之后血从伤口流出的样子,给人呈现出一幅惨烈壮美的画面。这样的教学语言朴素、简洁,充分彰显汉语本色。《诗经》年代久远,陌生字词难以理解,在高中阶段开展《诗经》相关篇目的教学如何实现文言认知是一大难题。汉字是表意文字,讲求形声义三位一体。董老师在分析“城闕”一词时,从学过的诗句入手,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诗解诗,用诗意的对话,帮助学生由点到面地理解字词含义,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细致的教学在无形中巩固基础知识,唤醒学生的语感。诗意语文追求的是主体化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炼字来感知语言文字的精准与魅力,借助仿句形式驱动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以便及时地调整课堂进度适应学生的知识认知。

二、诗意语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法国哲学家帕思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的指导把头脑中的信息加工整理成语言符号进行交流。语文核心素养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董一菲“诗意语文”注重培养多元化的思维,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是感性与理性并重,智慧与诗意并存。在诗意化的课堂熏陶中,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维形态都实现质的飞跃。

诗意语文课堂妙在以诗读诗,董老师的点评语不在于谁的观点更正确,而在于谁的论证更丰富。在进行《无题》教学时,立足点在于“我从中读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养成,着眼于学生的辩证思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董老师的诗歌炼字教学不局限于一首诗中,在分析“难”字时把唐琬的“三难”和李商隐的“两难”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谁更难。短文长教,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提供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发散思维通过多角度、个性化的思考,使得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思维更具深度。《边城》的美要从名字说起,小说为何定名为“边城”?“边城”有什么含义?从题目入手展开分析是独特且新颖的,就“边城”二字来着重分析,采用现代汉语结构分析法,让学生猜测作者创作《边城》的初衷,更有甚者发掘边城的几何美,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感知边城中的“边”,由此引导学生感知沈从文心中那片圣地。比较阅读衍生发展成为现在的“群文阅读”,群文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董老师在开展《诗经·郑风》爱情诗的群文阅读时,将同题材的《子衿》《将仲子》《狡童》中爱情的不同进行对比,用波提切利的画作《春》与《子衿》的意境做比较,同西方现代诗《我要从所有的时代,从所有的黑夜那里》做比较,深切体会中西方对于“爱情”这一概念的思维角度的差异。

董老师“诗意语文”教学采用开放性的问题设计、精准的文体意识、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对比阅读等方法深化学生的思维,对于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三、诗意语文注重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董老师曾说:“语文天生美丽,而美和诗意是语文的宗教。”诗意的本身就是美的,诗意语文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诗意语文的审美讲求的是润物无声的效果,翠翠的美惊艳了湘西的边城,漫长了时光。董一菲老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未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而是先入为主地解读“翠翠之美”,让学生不自觉地感知纯真之美,沉浸在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李泽厚认为,当中国传统审美意识触及悲剧时,我们的民族才真正走向成熟。学生在进行审美分析时由翠翠的美感知到《边城》的悲剧美,这便是理性思辨式的审美意识。诗意语文的审美意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开展《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教学时,以色彩入诗,分析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红”是怎样的一种红色,挖掘红色在视觉上和意境中的效果,让学生联想李清照诗句“绿肥红瘦”中色彩的巧妙指代。通过亲切、巧妙的提问方式让学生用色彩描写古代诗人的诗风,把绘画的艺术融入审美鉴赏中,美的感知由此不再是刻意、遥远和虚无缥缈的。文学追寻的是在共性中关注个性,在鉴赏“空中楼阁”之美时,董老师提问:小屋美吗?我的空中楼阁美吗?它美在哪里?这个问题很大,但却让学生有话可说,为学生创造无限的审美空间。当今教育界越來越关注“美育”教育,如何让孩子有发现美的眼睛成为语文老师必备的能力。目前语文教育界的困境在于语文老师自身本不具备良好的审美感悟力,局限于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学习的老师是无法培养具备审美能力的现代化学生的。以《无题》教学为例,董老师提问:“林黛玉最喜欢李商隐的哪句诗?”这一问题中的主人公在时代上跨越千年,但一菲老师以“情”为主线,勾连往事,可谓是入情入境。这样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语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双向提升。因此董老师“诗意语文”的践行对于目前开展学生的美育教育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诗意语文回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诗意语文”回归诗,回归诗教国度。朱光潜曾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董一菲的诗歌教学是欣赏式的教学,让学生感知诗的浪漫,畅所欲言地表达内心的诗意,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中国诗歌创作追寻内敛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月是永恒的话题,古老的意象。明月当空,牵引出太多的浪漫与孤寂。董老师以“月”为话题进行作文教学,引用夏、商、周到唐宋诸多有关月的诗句,让我们见证月的阴柔与阳刚之美。学生在诗意的对话中感知中国式的“月亮”与西方式“月亮”的区别,以对比的方式去理解“月”这一意象,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诗意课堂中的文学常识的补充拓展似是巧妙且贴切。《采薇》中以“马”为切入点,通过马来暗喻当时的连年征战,真正地深入作品的时代背景,感知中国的浩荡历史,感知那一段不平凡岁月。一双“纤纤素手”,足以见得河汉女的美丽,而这双手也成为诗人心上永恒的白月光。董老师以“手”为诗眼,信手拈来,旁征博引。韦庄的《菩萨蛮》、杜甫的《月夜》、陆游笔下的“红酥手”让我们深切认知中华文化的张力。诗意语文就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丰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回归中华民族的本体色彩,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以自信的姿态面对当下西方的文化输入。

语文教育界近年来主张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征文活动或教材中名著导读去践行这一想法怕是难以落实。董老师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在合理的时间内扩充课堂的容量,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并非教教材,结合学生的学情,立足于地域特色,对于文体进行整合,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使传统文化浸润每一颗心灵。

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诗意语文”如春雨般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在诗意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导入语巧妙自然,师生之间的对话理性思辨。在炼字的过程中注重词性的分析,勾连多个文本或诗句,唤醒学生的语文经验,从而实现语言和思维的一致性。在立足于言语建构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独特的审美视角下进行合理化的创新,在无形中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前提下的诗意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共情化的教育,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语言表达才是有深度、有思想、充满智慧与思辨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董一菲.名师讲语文: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董一菲.自由呼吸的课堂:董一菲的语文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史世峰.诗意语文之道——董一菲诗意语文教学研究[J].中国教师,2019(8).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任玲.听,那诗意的传唱——董一菲《诗经·郑风》爱情诗群文阅读课点评[J].语文建设,2020(17).

[8]董一菲.千江有水千江月——董一菲诗意语文浅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董洁,女,1997年生,陕西延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