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021-09-23赵常瑜
赵常瑜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等数学学科品质,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积极响应新課标提出的教育教学要求,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考能力;独立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24-0141-02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s tha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ce,inquiry,cooperation,practice and other mathematics qualities. Teachers should adop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nd guid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from respecting students' dominant status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and actively responds 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o promote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Classroom teaching;Thinking ability;Independence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增加了小学生学习难度,尤其在学习重难点知识环节,小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为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增长学生见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注重教学引导,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1.尊重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意识
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化改革,教师逐渐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将课堂主导地位归还给学生,充分了解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教学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一单元时,教师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和计划,在课堂中落实教学任务,旨在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笔算,最终掌握本单元知识点的学习规律,通过观察、分析更好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中注重教学引导,在PPT课件中给出习题已知条件:“每天往返两次”,理解(1.3×4×5、4×5×1.3),引导学生观察,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并得出结论。基于本堂课中涉及的知识难较为复杂,小数的竖式写法要求右侧对齐,学生难以快速掌握,教师根据学生计算掌握程度,结合口算内容联合进行教学,教师继续在PPT中给出2.5×(1+0.2)=2.5×1+2.5×2,引导学生运用笔算加口算的方式进行练习,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运算,学生可给出多种计算方法,旨在为教学“求小数的近似值”内容夯实基础,确保小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保证小学生正确掌握乘法运算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耐心进行引导和指导,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以设问的方式启迪学生思考,确保小学生当下所思所想均是与本堂课有关的内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小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答惑,并在单元内容结束后,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发现学生可运用课堂学习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习题计算正确率较高,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中,受益匪浅。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提高了数学学科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参与中,自身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活跃了课堂氛围,进一步推动数学知识的深化,一定程度上更新了小学生知识体系,强化对数学学科的认知,激发了小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一课时内容时,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感受数学方程式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简易方程基础知识后,加深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学习解形式为x±a=b或x-a=b的方程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在解方程前,找到数量关系,并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思路清晰,可以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通过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促使学生准确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对解出方程。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入推进,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灵活的内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结合学生数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要素,合理地控制数学知识难度,科学划分知识范围。例如,教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单元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图形的分解、平移和旋转过程,大大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更加直接地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增长小学生的眼界。本堂中教师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目标,旨在促使小学生学习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轴的定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平移和旋转;涉及到的重点知识为:保证学生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或者旋转90°,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学生在直观化的教学情境中,加深学生对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方式以及旋转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并在自学过程中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