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实践研究

2021-09-23李鹏程刘佰龙张卫华赵志倩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5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社会实践贫困地区

李鹏程 刘佰龙 张卫华 赵志倩

[摘 要] 大学生“三下乡”即文化、科技、卫生下乡,大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基层,传播先进文化、科技和卫生知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调查社会基层现状。通过短期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能力,同时也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精准扶贫之教育扶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学生赴陕西省山阳县板岩镇石庄子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农村未成年学生学习、思想和接受教育等方面特点,从意义、存在问题、方法、成效分析探讨,助力“扶教育之贫”。

[关键词]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的意义

根据教育扶贫字面含义,可理解为“依托教育扶贫”和“扶教育之贫”。依托教育扶贫,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11%上升到2020年的54.4%,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阻断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农村的教育扶持力度,让教育资源更加充分、更加公平的惠及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进而积累更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防止返贫复贫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施策,脱贫举措“五个一批”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使教育扶贫成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转变传统扶贫观念,调整传统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模式,构建新的扶贫体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构建扶贫长效机制,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2]。2019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传递,用好这个治本之策,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调查分析农村未成年学生学习、思想和接受教育等方面特点,助力“扶教育之贫”,惠及农村留守儿童及贫困家庭子女,打开他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大门,开阔学习视野,树立远大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貧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扶贫主体方面

1.教育扶贫之帮扶对象识别不准。当前在陕西省山阳县板岩镇石庄子村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中,主要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龄儿童、留守儿童和部分有学业需求儿童。不能涵盖所有有需求教育扶贫家庭,进而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中不能有的放矢。

2.教育扶贫对象需求信息对接不准。赴石庄子村实施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团获取教育扶贫对象信息依赖于驻村干部,驻村干部通过当地小学校长获取相关需求信息,教师按照相关需要组建实践团队。这样不能真正掌握家庭贫困学龄儿童、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往往需要实践团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方案,间接地缩短了实践时间和实践进度。

3.教育扶贫未形成长效机制。当前,“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往往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帮扶对象主体地位,目前石庄子村社会实践教育扶贫手段都是短期支教,不能有效地跟踪教育扶贫服务,未形成长期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

(二)教育扶贫客体方面

1.教育扶贫客体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少。治贫先治愚、治观,扶贫先扶志、扶智。西部落后农村山区,特别是最后摘帽地区,村民普遍受教育年限少,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希望孩子尽早进入社会,减轻家庭负担。根据深入农村调查结果表明,石庄子村贫困家庭家长的受教育年限偏低,平均年限10年左右,大多数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占比非常少。

2.教育扶贫客体家庭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石庄子村学生家庭父母为提高家庭收入,多数以体力劳动到省城务工,由于工作稳定性差、经济成本高、城乡对接等问题,子女不能随着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留守比例偏高。寄宿制学习方式成为中小学留守儿童主要选择孩子的教育更多依赖于爷爷奶奶和学校,孩子的学习多数呈现自由式成长状态。

3.教育扶贫客体家庭留守儿童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往往利用寒暑假集中进行,为期3~6周。留守儿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做不到自主学习,学习往往是家长催的时候学一学,为完成任务而完成。

(三)农村教育方面

1.农村教育软件设施不到位。石庄子村钢研希望小学虽然在校舍和教育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当地财政、社会捐助资源和力度有限,目前仍存在信息化、专业化软件配套方面的弱项,缺少走出大山、走出乡村,走进高校、走进城市夏令营的实践学习机会。

2.农村师资水平不高。乡村多数教师都是新招考被动分配,按照招考协议必须在基层服务满五年,很少有教师志愿留在乡村,为振兴乡村教育延长服务年限。多数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想方设法调入城镇学校工作,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导致在教师高级职称结构方面占比很少或空白。石庄子村钢研希望小学情况大致相似,周末或者寒暑假,除了家在本村的教师外,很少有教师会留在学校。

3.农村教师流动性大导致学生频繁适应教师。乡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扎根农村,致力于义务教育扶贫,想方设法调入城镇学校工作,多数教师不能完整带一届学生,导致学生小学阶段频繁更换任课教师,不断适应新教师的教学风格,部分学生因不同教风,降低或丧失学习兴趣。

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的策略

(一)建章立制,建立健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扶贫机制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社会实践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