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见证中国文博业40年风雨
2021-09-23鲍安琪
鲍安琪
1984年4月调任故宫博物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之前,于坚从没有挑过这样重的担子。此前他当了11年负责人的国家文物局出国文物展览工作室只有30多人,故宫却有上千员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他对找他谈话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表态说,自己2月刚过的生日,已经59周岁了,明年故宫博物院60周年大庆时自己也将60周岁了,就干到那时,保证把院庆搞好,然后就下台,请局领导准备好接班人选。
那时的故宫,院长长期住院,主持工作的负责人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账上趴着的700万元专款要到期了都没人去动,难怪有人对他说,他这是“受命于危难之际”。
今年故宫博物院已建院96年了,古老的故宫早已脱胎换骨,成为年轻人心中的超级网红,与故宫博物院同龄的于坚也同样保持着活力,96岁的他虽然听力不太好,需要戴助听器,但一提到当年的事情依然能思维清晰地侃侃而谈。
1948年底,在华北联大(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政治研究室读研究生的于坚被抽调出来,在北平军管会所属文化接管委员会的文物部担任联络员,从此就没有离开过这一行,成为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同行者与见证者。
接管故宫
冥冥中,于坚与故宫似乎有种不解之缘。
在北平军管会文管会文物部时,24岁的他就参与了对故宫的接管。
他记得,院长马衡已年近古稀,说带有宁波口音的普通话,见到他们这些小青年也站起来打招呼。他们受之不安,马衡却说:“你们是共产党代表,应该这样。”马衡学识渊博,在院里有很高的威望。每当与他商议事情,他总是先耐心听完,再以商量的口吻说出自己的意见,无论什么事都能取得共识,让他们几个年轻人由衷地敬重他。
接管后,马衡继续留任院长。故宫有个规矩,每当院长专车开到北上门(后拆除),就有人向神武门方向高声喊:“院长到!”神武门处再接力向院长和总务处办公地点所在的西边高声喊:“院长到!”总务处各科室听到后,纷纷把“院长在院”的小门牌翻过来。于坚等接管人员觉得这虽然不失为一种便利的通讯手段,但总是有些旧衙门气,便与马衡商议,取消喊到这个形式,马衡没有抵触情绪地接受了,这让他们更加尊重他。
南京和上海解放后,两地原属国民党中央的一些事务地方不便自行其事,一直在等待中共中央予以处理。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成立了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派出董必武任团长的华东工作团。1949年12月,文化部派出郑振铎、赵万里、梁楚泽和于坚参加工作团文教组赴南京、上海,由郑振铎担任组长。
郑振铎是新中国首任文物局局长,他念念不忘的就是暂存南京的万余箱故宫南迁文物。因此文教组到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朝天宫了解南迁文物的情况。库务组长欧阳道达告知,国民党分三批抢运了2972箱至台湾,库房尚存11177箱。
1950年1月,工作团工作结束,只留下少数人组成工作团华东办事处。文教组只留下于坚一人,任务有二:一是协助运回故宫南迁文物,二是接收、集中国民党中央各部委的档案资料。故宫也专门派出李鸿庆前来办理南迁文物回迁。
1950年国庆前后,于坚完成了对档案资料的接收和初步分类整理,奉调回京。以后以这批档案为基础,在南京成立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于坚走时,还只运回了南迁文物中的1500箱精品,大部分还尚待回迁。他解释,那不是钱的问题,是没有地方放。满清时故宫是皇室的家,不是什么博物馆,它没有库房,民国时候盖了一个延禧宫库房,空间有限,第一批1500箱就把它填满了,需要腾出专门的地方,而且文物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有清晰的记录,这都需要时间。
此后的1953年5月,运回了第二批716箱。1958年9月,运回了第三批4027箱。余下的2211箱留在朝天宫库房里,本来约定至迟在1961年底前运走。结果,三年困难时期、“四清”“文革”接踵而至。改革开放后故宫重启此事,南京方面不放了。于坚的后任张忠培1987年上任故宫院长后,与南京博物院方面反复交涉,始终无果。
筹办“两馆”
1958年,中央决定,到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要在北京建成8个博物馆。其中,位于天安门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是重中之重,为此成立了两馆筹建小组,组长为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钱俊瑞。1959年1月,经周扬提议,成立了专职的两馆筹建办公室,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任筹建办主任,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于坚任秘书,任务为三项:借人、调文物、完成陈列。
于坚说,筹建两馆最大的困难就是对陈列内容的把关,尤其是革命博物馆。革命博物馆陈列内容的总负责人是毛泽东的秘书、筹建小组副组长田家英,后主要由中宣部秘书长熊复负责。中央还指定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组织部部长安子文等组成审查小组,对烈士名单、地图等内容进行审查。
1959年9月19日晚10时,中央书记处领导彭真、陆定一、杨尚昆、刘澜涛、胡乔木在天安门城楼上审查国慶游行彩排,结束后于晚12时莅临革命博物馆审查。时间已晚,他们来不及坐下休息就直接看陈列,看完留下两点意见:地大物稀、重点不突出。
第二天,于坚接到电话,周恩来要来审查。王冶秋和革命博物馆负责人徐彬如等在革命博物馆门廊前迎候。周恩来一个人从华沙车里出来,秘书都没带,他满面春风和所有迎候的人握手,没有寒暄,直奔台阶。
在门厅,他问王冶秋有衣帽间吗,王冶秋说设计里没有,他说将来生活富裕了,进屋有暖气,参观的外宾也会很多,都要脱大衣,得有存衣服的地方。他又查看了卫生间,说太小了,问夹层那几间房子是做什么用的,听说是筹建办的办公室,指示改成厕所。他说,搞博物馆处处要想着群众的需要,你们都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