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园科学区域环境创设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2021-09-23王芸
王芸
幼儿的探究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在科学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是直接、有效的提升途径之一。科学区域活动作为科学教育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幼儿自主探索和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个别化指导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适宜的科学区域环境对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十分重要。笔者就科学活动区环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幼儿园科学区域环境创设原则
(一)探究性原则
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应当坚持探究性原则,科学区域环境创设应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目的,为幼儿建立丰富、自由的活动空间。幼儿教师在布置环境时,要为幼儿留下难度适中的探索任务,让幼儿充分感受探究的乐趣,教师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做到不干预,让幼儿在开放的空间去探索问题。
(二)过程性原则
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对抽象事物更是缺乏感知。因此,幼儿园科学区角的环境创设应以不断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主动尝试的心理为目的,促使幼儿最大限度地认识新事物、探究新事物。在活动中,幼儿也许会经历困难和失败,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努力定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由此滋生出的蓬勃的探索精神,将成为下一次探索的动力。
二、幼儿园科学区域环境创设要点
(一)创设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和自主学习能力等都具有差异,教师需要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支持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小班幼儿身体动作还不够协调,有目地选择活动的意识不强,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更喜欢场景化的操作环境。为此,小班科学区适合使用通透性强的材料架来储存材料,且架子不宜太高。应该选择相同类型的平行材料,以满足多人同时操作的需求。材料架宜与操作台相邻,方便幼儿一目了然地看到材料,就近拿取操作。
中班、大班幼儿自主性及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因此,科学区的布局要适当调整。可增加材料柜以保证有足够的收纳空间,让幼儿可自主选择并拿取材料。桌椅摆放也可更为灵活,允许幼儿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场地。
(二)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
教师要给予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使幼儿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还不能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进行实践和探索,而且要善于让幼儿把科学实践的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并把实践的经验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在促进幼儿智力提升的同时,既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又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胆小害羞的贝贝平时不怎么愿意和小伙伴交流,也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总是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笔者发现在区角活动时,她很专注于“聪明屋”的科学小实验。有一次她在研究浮与沉,当发现水中加盐能使鸡蛋浮起来时兴奋不已,当笔者走近想和她一起分享时,她又害羞地低下了头。当笔者问她“你是怎么做的呀?”她还是闷声不响。于是笔者在旁边也做起了实验,笔者往自己的杯子里舀了一勺面粉,然后哭丧着脸说:“哎哟,我的鸡蛋宝宝怎么浮不起来呢?”贝贝听到了,好奇地凑过来看了看,然后像个小博士一样侃侃而谈,告诉笔者应该加什么、怎么搅拌她边说边演示,嘴角笑开了花。
(三)创设美观舒适的环境布置
开放的环境布置有利于幼儿自由地进行各种探索活动,舒适而美观的环境布置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如科学探索区设立在长长的走廊上。材料包括物品架、饲养的小动物和动物标本。幼儿通过亲手种植、亲眼观察和亲手操作获得许多感性经验,从而萌发探究的欲望。科学的自然角成为幼儿获取知识、发现科学奥秘、热爱生活的地方。
(四)创设布置要结合气候、源于生活
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身边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则,结合自然环境、地方特点等营造氛围。就如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教师在自然角里添加会发芽的种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种植,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摆放几个透明的小鱼缸,在里面养几条小鱼或是蝌蚪,观察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幼儿在每天的观察、饲养中,了解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规律,学会做一个从小细心发现、乐于关爱自然的人。
(五)创设区域要因地制宜
幼儿园的科学区应远离活动室,班级内可分主題创设科学区,如光影区、沙水区、电磁区等。科学区的活动内容丰富,有的需要水,有的需要电,有的需要黑暗或光照。所以,科学区最好临近水源、光源和电源或者有特别的装置。科学区的探索活动需要幼儿专注、投入,所以科学区最好避免和音乐区等比较嘈杂的区域相邻,与其他相对吵闹的区域要有一定间隔。可利用多层的材料柜、材料架形成一定的隔挡,将科学区围合成半封闭的区域格局,使区域空间相对独立安静。供幼儿探究使用的操作台可考虑靠墙摆放,以减少干扰,有助于幼儿专心操作和探究。
三、科学区内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材料是科学区创设的关键。材料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直接影响到科学区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探索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方面搜集材料,不要用有缺角、毛刺、不卫生的材料。要丰富科学区的活动内容,在选择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有目的地选择与投放
教师通过对活动材料进行有目的地选择与投放,将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中。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宜的材料。
(二)投放具有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层次性的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材料投放应注意整齐、有序、层次突出,这样既能体现明确的目标,又能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例如当教师把干电池、电线、小灯泡等材料放在一个盒子里,不再掺杂其他物品时,幼儿不需要教师引导或者提醒就知道运用这些活动材料来探索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另外,投放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努力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进步。
为了使班级科学活动区探究活动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科学区域材料的投放还应有助于幼儿形成连续性的探究活动。层层递进的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能让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有助于拓展幼儿探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如“第一次发现·主题式科学探究资源”中班秋季主题活动“多样的交通工具”,由“飞机飞来了”“火车与汽车”“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拼插小飞机”四个递进式的活动组成。教师可通过科学胶片书、贴纸、发现档案、模型制作材料等多元素的分批投放,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断更新已有经验,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发现自主探究的乐趣。
(三)多选用经济、实用的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
虽然科学区的部分材料必须要购买,比如放大镜、磁铁、电池、电线等,但大多数材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既经济实用又环保。教师可在幼儿园或班级门口设置一个“百宝箱”,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大自然更是获取材料的不竭来源,教师在带幼儿外出春游、秋游等户外活动时,可与幼儿一起将收集到的材料带回幼儿园。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区域活动是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通过幼儿自主选择并主动与材料、同伴和环境互动,获得个性化发展的活动形式,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科学区域活动为幼儿潜能的开发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区域活动是教师利用日常教育资源所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是幼儿去发现、探究、寻找、表达、实践的平台,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