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
2021-09-23方艺
方艺
2021年1月20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意味着家庭教育从此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著名心理专家郝滨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既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我国,学校承担着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早在2015年10月教育部就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制订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具体方案。
那么,在当今这个信息量丰富,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想互相碰撞、互相影响的多 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到底该如何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呢?笔者和学校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多年探究家庭教育指导方式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筑牢主阵地,办好家长学校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90%,农村学校建校率达80%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个崭新的“互联网+”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网络时代的信息非常丰富,但很多是碎片化的,自媒体上的一些非主流的“心灵鸡汤”会误导家长。为此,我们尝试着开设了以一年级新生家长为主,每期学习时间为一年的家长学校,确保每一位家长起码能接受一年的系统培训。
(一)教师专聘,学习有计划,内容系统化
在实践探究中,我们和具有家庭教育指导资质的社会机构签订协议,聘请家长学校专职教师,以月授课制形式来保证家长学员的学习时间。每学年初学校德育处和专聘教师共同制订新一期学员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做到内容连贯、系统。因为教师是固定的,所以学员和教师是熟识的,课上学员会积极和教师互动,课间学员和教师畅谈交流,还会互加微信,遇到问题随时请教。针对每一期学员的具体情况,教师会精心设计讲授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大课、小组讨论、班级沙龙、情境体验、工作坊等各种授课形式。教师也会尝试把心理学理论引进课堂,例如林文采的萨提亚冰山理论,让家长学员学会了解自己、家人的言行中所隐藏的内心需求。家长学员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还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教师专聘避免了上课的随意性,体现了家长学校的专业化。
(二)设置考评,学习有反馈,调动积极性
为了考量学习成效,家长学校设置了日常学习考评和阶段性考核。我们规定家长学员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听课率需达到85%以上,线下自学达到100%。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末分别进行一次考核,两次考核均要达到90分以上,允许补考。线上、线下学习和考核结果纳入总评,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平时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课上提问反馈记录是作为评定“优秀家长学员”的加分项目。因此,家长学员都特别认真,到场率高,笔记记录全,参与互动积极。学校要让家长意识到自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们往往在结业后还会继续主动学习家教知识。
(三)分设课程,学习有重点,提升针对性
“严父慈母”抑或“虎妈猫爸”等词一般用来形容父母在家庭中管教孩子时扮演的角色,即所谓的“唱红脸”和“唱白脸”。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中往往只有一方承担责任,另一方缺失,往往以父亲的缺失居多。据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多少会出现性格缺陷、情感障碍、性别认同感降低等问题,甚至导致身体发育迟缓。对此,我们尝试着开设爸爸课堂和妈妈课堂,让家长知道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鼓励家长们主动参与家庭教育,避免各种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出现。
二、构建共同体,促进协同育人
孩子上了学后,学校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出了问题主要责任应该在学校。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数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家校携手共育。因此,学校有责任构建好家校共育共同体。
(一)挖掘社交媒体功能
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们构建家校共育共同体提供了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QQ、微信、钉钉、博客、网站等各种社交媒体,挖掘它们各自的功能。每班通过社交媒体建立方便沟通交流的班级群,由班主任每周向家长发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的家庭教育指导信息。疫情防控期间,这些媒体、软件本身具有的管理功能(钉钉的“家校本”“家校通知”“班级圈”“打卡任务”)在家校共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校网及时发布学校活动、孩子在校的表现,让家长及时知晓孩子的情况,及时参与学校教育。
(二)明确家庭教育主体
很多人认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孩子,这是错误的认识。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往上面涂抹颜色的首先是父母。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那么,学校如何来影响这个主体呢?“家教子评”是一个很有成效的尝试。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张家长应具备的正确的家教行为的评价表,而这张评价表的评价者是孩子。每到月末孩子会逐一打分评价,最后交给家长签字,一学期汇总一次。遇到孩子对家长评价低的情形,家长会自我反省,教师会主动联系家长了解具体情况,并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开展家校亲子活动
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是最常见的家校亲子活动,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半日学习活动。学校可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作为一种奖励来实施。如“向阳花集市”活动,这是一种类似于“品德银行”的活动。对于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奖励集市币。学生可用每月获得的集市幣兑换心仪的物品,兑换的物品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虚拟物品,比如一种资格、一种荣誉等。
三、激发内驱力,改变评价方式
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进步是对家庭教育能力的一种肯定。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让孩子和家长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觉得荣誉并非触不可及,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跳一跳,摘桃子”的教育理论同样适用在这里。
(一)多元评价增加机会
传统的评价方式评价者单一,评价标准苛刻,获得奖励的人数少。为此我们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家长、学生、各科教师都是评价者。评价的类别要细分,变传统的评选单一的“三好学生”为评选“守则、诚信、友善、感恩、乐学、善思、健体、艺术、创新”之星。每项荣誉达成的标准是可以量化的,学生可以自己申请任何一项荣誉。如此,学生获得奖励的机会增加了,得到肯定的学生就多了,家长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
(二)分层评价促进发展
多元评价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分层评价则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评价标准有各类“之星”“三好学生”“十朵校花”。“十朵校花”每年评一次,只在高年级评选,需要参照学生每个学期的评比情况。这种有层次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实现小目标的同时,也向着更大的目标在前进。而学生的目标就是家长的目标,能够促使家长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三)仪式评价焕发内省
这些年人们一直在强调仪式感,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仪式感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对家长的评价也进行了改革,提高得优率,分层设档。每学期按10%的比例评选“优秀家长”,每学年评“十佳家长”,由校长亲自授予奖状。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表彰大会上由孩子亲手颁发定制的“十佳家长”水晶奖杯给家长。这些家长也将在以后作为嘉宾被邀请到学校参与重大活动,佩戴绶带在重大仪式中亮相。这种评价方式激发了孩子和家长的荣誉感,促使更多的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家庭教育指导方式还会发生变革,我们也将继续深入探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