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想象,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2021-09-23罗鹤军

师道 2021年8期
关键词:贾岛隐者童子

罗鹤军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胡晓明在《人间要好诗》中认为“‘风烟不是用经验的眼睛,而是用想象的眼睛去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己膝,纳千里于眼底。”诗歌创作离不开审美想象,诗歌鉴赏更是离不开审美想象。

诗歌鉴赏,不仅仅要了解诗人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更要关注诗人本身,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审美想象是进入诗歌情境、体悟诗人情意的一把“金钥匙”,在古诗词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美想象,穿越时空,让古诗词的幽微之美激荡读者的现代心灵。

审美想象,可以从关注视角、还原情境、捕捉感受、比较诵读等角度切入,贴近诗人的心去想象、去感受、去体悟,如此便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发现。

关注视角,感受春天的自然之美

在宋诗《宿新市徐公店》中,杨万里以灵动的笔触描述了宿新市徐公店旅途中的一段见闻。语言清新自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乡村田园风景画。读来令人遐想联翩,仿佛置身于彼时恬静祥和的乡村田野。

全诗四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依次为我们呈现了篱落、树木、儿童、黄蝶与菜花的情境,乡村田野不仅仅是这些景物,还有很多充满生机活力的图景。诗人截取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自己感触最深的呈现给读者。关注诗人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

“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稀疏疏的篱笆弯弯曲曲,向着远方的田野伸展,诗人的目光也应该是顺着篱笆由近而远地投射。极目远眺,篱笆好像也没有尽头。看似没有生命的篱笆伸向远方,是否寓意生活道路的延伸与蔓延?春天到了,新生活的诗篇又将奏响……

“树头新绿未成阴”。诗人的目光从远方慢慢收回。乍抬头,忽然发现树上的花儿已经凋落,冒出了一片一片鹅黄的嫩叶,只是不十分茂密,还没有形成树荫。看着这些花儿,诗人心想: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瞧,这棵大树把积蓄了一冬天的力量都尽情地舒展出来了。这些娇嫩的细叶,过不了些许时日,将是绿树成荫,枝繁叶茂……

看得正入神,耳边忽然传来阵阵银铃般的笑声。诗人循声望去,原来是三五个扎着羊角辫儿的孩童在追逐嬉戏。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不知疲倦地跑来跑去。定睛一看,哦,原来他们在追逐浑身闪着金粉的的黄蝴蝶。这些蝴蝶真好看呀,在阳光的映照下翩翩起舞,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或蹦,或跳,或追逐,或伫立……

蝴蝶飞呀飞,孩子们追呀追。奔跑间,孩子们停下了脚步,咦?蝴蝶飞到哪儿去了?诗人放眼望去——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盛。每一株油菜上都绽放了无数朵金黄的油菜花,多么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小蝴蝶啊!风儿吹来,油菜花轻轻摇晃,花儿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深吸一口气,诗人浑身通泰,感到无比的惬意。春天来了,我又闻到了熟悉的油菜花香,新市春天的景色如此秀丽,家乡的油菜花也应该尽情绽放了吧,也一定有黄蝶在花间翩翩起舞,有孩童们追逐蝴蝶天真活泼的身影吧?

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人写到了田野里的景物:篱笆、树木、蝴蝶与菜花,充满春天的生机;写到了乡村里的孩童,追逐奔跑,嬉戏打闹,充满生命的活力。诗人的眼睛一直在看,用心地看,按照一定顺序地看。起承转合,自然衔接,浑然天成,这正是诗人杨万里的高明之处。

还原情境,遇见“隐者”的高洁之美

贾岛《寻隐者不遇》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通过贾岛与童子的三次问答,写出了他寻访隐者的迫切心情,从侧面为我们塑造了隐者高洁的人物形象。运用还原情境的方法,我们可以想象《寻隐者不遇》那个特定地点、时间的问答情境,感受到隐者不慕荣利、高洁自在的人物形象。

我们来想象这三次问答,诗的二、三、四句其实是童子的三次回答,贾岛的提问隐含其中,不言而喻。补充完整可能是这样的:

贾岛骑着毛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来到了终南山脚下。远远望去,绿树参天,一棵棵挺拔俊美的松树伫立在山林之中。绿树掩映间,有一排茅草屋,询问樵夫,那里正是隐者的住所。

走近茅屋,忽见小花狗跑出来狂吠。听得狗叫,一个童子捧着书卷,迈着轻盈的脚步从屋里走了出来,他打量了贾岛——这位远道而来的不速之客:“请问您是——”

贾岛躬身施礼:“请问师傅在家吗?烦您通报一声,就说长安来的贾岛慕名而来,有问题求教。”

“先生,您来得不巧。最近村里流行瘟疫,不少乡亲病倒了。师傅心急如焚,一大早就出门采药去了。”童子说。

“那師傅去哪儿采药了?可否告知。”贾岛的话语里带着一丝希望。

“师傅就在屋后的这座大山里。”童子答道。

“那你知道师傅在大山的哪一处吗?是在山顶,山腰,抑或是山脚?”贾岛追问道。

童子遥望屋后高耸入云的大山说:“山中云雾弥漫,山高路远,师傅来去无踪,我也不知道他在山的哪一处啊!”

…………

还原三次问答,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岛寻访隐者的心情。贾岛为什么如此迫切地想见到这位隐者?他是何方神圣?他有哪些人格魅力值得贾岛费尽千辛万苦来到深山老林里拜见?其实童子的回答已经透露出一些端倪,也许他是一位悬壶济世、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杏林高手,“松下”与“云深”正隐喻他的高洁人品。应该说这位隐者一定不是走终南捷径、只会沽名钓誉的假隐士,而是一位心中装着黎民百姓,有自己生命追求的世外高人。

看似不遇,其实已遇。隐者是什么样的人,贾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书人诵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都会从诗人与童子的三次问答中遇到那位不知姓名、不知长相、不知言行的隐者。还原问答,展开想象,人们都遇到了自己心目中的那位隐者。你心中的隐者是什么样的,还原三次问答,也许可以找到答案,遇见自己心中隐者的高洁之美。

捕捉感受,欣赏西湖的变幻之美

宋神宗熙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诗人苏轼在杭州望湖楼会宴宾客,饮至微醺,突然一场风雨不期而至。作者尽管微醉,但凭着一颗诗心及一双敏锐的双眼,还是准确地捕捉到了风雨骤至西湖自然风物的变化,欣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许多年以后,诗人苏轼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仍然记忆犹新,他在《与莫同年雨中引湖上》写道: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时间快得荒唐,距离望湖楼即兴创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已经整整过去十五年,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十五年前的西湖之雨,跳珠似地飞溅起来,欢快地打在船板上,此情此景再一次浮现眼前,仿佛一首悠扬的老歌在耳畔响起。那么十五年前的望湖楼,苏轼到底经历了哪些西湖的变幻之美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在这两句诗中,作者发现黑云如同打翻的墨水,肆意渲染,铺天盖地,只是还没有把西湖周遭的群山完全遮住。“未遮山”写出了黑云覆盖时的实际情况;写法上,采用留白的艺术,将满未满,更有意蕴,让人回味无穷;“白雨”说明雨很大,所以作者能够看得清楚是白雨;雨很急,如同跳跃的珍珠“噼里啪啦”地打在船篷上。用“跳珠”比拟白雨,写出了雨之迅猛,雨之壮美,雨之动感,体现了诗人的惊叹之意。“乱入船”,“乱”,毫无章法,雨来得急,来得猛,来得让人毫无防备。这两句诗描摹了黑云与急雨,诗人准确地捕捉到自然界一瞬间发生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让人猝不及防,情势很快又发生了迅猛的变化。“卷地风”,写出了风之特点,卷地而来,贴着湖面刮起的这一场狂风,一下子就把急雨吹得无影无踪了。“散”,读仄声,在句末戛然而止,其实就是表现西湖由于“卷地风”的猝然降临刹那间烟消、云散、雨止的情景。再来看雨后的西湖——“望湖楼下水如天”。西湖的水位渐涨了,极目望去,无边无垠。“水如天”,“如天”平声,读起来声音自然延长,是不是有点水天相接的味道?

雨过天晴,涨起的湖水映照着蓝天,清清爽爽。风平浪静后的西湖,静谧美好。正如作者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跟着文字去旅行,捕捉诗人的瞬间感受,揣摩诗人彼时的心情,我们也可以像苏轼那样以欣赏的目光去发现西湖的变幻之美。

比较诵读,想象送别的人情之美

教学统编教材六下《古诗词诵读》,比较诵读《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只是一个起点。主旨在于教授诵读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为学生打开一扇窗,看到更多的风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学习板块主要有四个:听读,辨识主题与体裁,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朗读,读正确、读好停顿、读出诗词的韵味;细读,想象情境,还原场景,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不同的心境和情感;诵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学习过程以比较体悟为主。通过教师自身诵读学习的经历、体验和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逐步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同是送别主题,一首唐诗、一首宋词,由于朋友即将去往的地点不同,即将经历的场景不同,可能遇见的风景不同,因此诗人送别的情感也是截然不同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元二从渭城出发,一路向西,经过阳关,去往安西,这一去三千多公里,世事难料,前途未卜,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杯酒寄托了诗人王维的千言万语:饮完这一杯,勇敢地踏上戍边之路;再饮这一杯,相信你能从酒中汲取到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再饮这一杯,在异乡不要忘记你我的深厚情谊。通过品读“酒”之意蕴感受唐人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与豪迈之情。

而在《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指导学生品读上阙,从“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眉眼盈盈处”几句想象浙东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美景。品读下阙,引导学生比较“送春”“送君”之间的联系,春去春来,有一丝留恋与不舍,同样朝夕相处的好友即将远行,词人心中同样充满了惜别之情。不过转念一想:“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千万和春住”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经过讨论思辨,发现了词人王观对好友的叮咛、期待和祝福。

诵读两首诗词之后,带领学生诵读更多的送别诗。读《芙蓉楼送辛渐》,引导学生把诗词情境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就把这首诗读活了。不禁想起2019年冬月镇江芙蓉楼送别陕西友人的雨后黄昏,何其相似,何其贴切。诵读《别董大》,读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分享2004年孙万寿老师在我遭遇挫折时赠我的这两句诗,给予了我莫大鼓励的往事。让学生明白,好的诵读,不仅仅是读好节奏和韵味,还是联系自己的生命體验做更多的想象与发散。惟其如此,才能把诗歌、文章读到自己身上,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学习古典诗词,还不仅是学习一种学问、知识而已,重要的是使青年人的心灵复活起来,让他们以生动活泼的心灵,来欣赏、体会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些伟大、美好的生命。”(叶嘉莹语)。审美想象,正是使自己的心灵“复活”起来。贴着诗人的心去体悟,逐次进入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含英咀华,探骊得珠,这样的古诗词学习是“有我”的学习,也是审美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城东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贾岛隐者童子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贾岛碰瓷
歌声嘹亮
两个“隐者”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小白菜
贾岛推敲
故事里的狼
我与唐诗同行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