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09-23吴琼
吴琼
[摘 要] 大学语文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有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天然优势。但目前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鉴于此,提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以确保思政理论与大学语文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144-0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按照该指导思想,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将“课程思政”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学科,既是提升大学生母语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中华文化魅力与核心价值的重要渠道,且大学语文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大学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奠定了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学科育人的新格局,深挖各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各学科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2]“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与教育理念,其内涵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全新理念
“课程思政”理念纠正了传统以知识教学为根本任务的理念,注重在知识教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是“学科教学承载思政,思政教育融于学科教学”的全新理念。
(二)知识转换
知识转换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与整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知世界、收获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方法,为学生构架“知识”向“思想政治”转换的桥梁。
(三)三维课程统一
三维课程统一是指将网络、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相互衔接,实现多维度育人,助力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各学科教学中。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语文课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该教材中拥有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等共计12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不仅传递出先哲智慧与治学精神,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同时,课文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与人为善等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成人之道,也是立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政教育效果
传统的思政课理论教学属于显性的思政教育,即有计划、有意识、有预期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学生接受程度低,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学语文由于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知识能力进行影响,即达到隐性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脱离思政理论
目前,一些高校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均存在重技能、轻实践的问题,即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侧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人文素养、道德观念、理想信念等教育内容。大学语文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且具有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但一些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只是课文解读,专注于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导致无法深入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产生影响,无法达到大学语文教学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有待优化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均采用专题单元布局,通过“以史带篇”遴选课文,教材中拥有诸多优质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任课教师针对语文教材的布局,通常会采用专题式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专注于文辞字句与文学欣赏两个方面。例如,在文辭字句教学方面主要延续中学阶段的模式化训练,针对课文的主题、句篇、修辞、语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课堂教学机械性;文学欣赏方面主要以诵读、分析为主,对作品深邃的精神内涵与思想通常只是浅尝辄止。可见,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仅仅停留于文化与文学的外在表现,并没有注重精神内涵与审美情趣的解读与内化,无法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力量触及学生的灵魂与思想,无法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作用。
(三)教学方法亟待改善
目前,大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仍然以讲授法为主导,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利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以知识讲解为主导,教学内容止于表面,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缺乏,即使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思政教育,也无法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形成深刻的影响,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