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

2021-09-23黄宝荣陈伟亮许尊创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5期
关键词:内皮素丁苯达拉

黄宝荣 陈伟亮 许尊创

脑梗死在临床中又称为缺血性卒中[1],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引发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的一系列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临床中针对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区别将其分成脑栓塞、脑血栓及腔隙性脑梗死等不同类型。临床报道显示[3],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过度的精神压力、缺乏体育运动、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基础性疾病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主要集中为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肢体无力、偏瘫、偏盲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4]。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抽选2018 年3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9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分别给予单一依达拉奉治疗及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旨在探究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3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9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45 例)和单一组(44 例)。联合组中男27 例,女18 例;年龄46~79 岁,平均年龄(62.59±6.36)岁;发病时间0.6~4.9 h,平均发病时间(2.01±1.33)h;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3 例,脑血栓患者25 例,脑栓塞患者7 例。单一组中男25 例,女19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2.55±6.33)岁;发病时间0.5~5.3 h,平均发病时间(2.02±1.36)h;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 例,脑血栓患者23 例,脑栓塞患者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5]:①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脑梗死;②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本次研究所选的患者均符合药物治疗指征。排除标准[6]:①合并较为严重的先天性精神障碍;②合并较为严重的心肺肾功能缺损;③存在严重药物过敏史的患者;④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给予相同的常规干预,即对症处理、抗栓治疗等;针对发病时间3 h 内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予0.9 mg/kg 阿替普酶进行治疗;针对发病时间在3~5 h 内的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予100 万U 尿激酶联合10 U 的降纤酶进行治疗;针对发病时间6 h 以上的患者采用口服方式给予150~300 mg/d的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单一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陕西健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25,规格:10 ml∶15 mg)30 mg/次,2 次/d,与100 ml 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 周。联合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依达拉奉用药方法与单一组相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25 mg(100 ml)/次,2 次/d 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症状改善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NIHSS 进行评定,总分42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7]。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 进行评定,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8]。②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 水平,采用血液常规检验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③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优:治疗20 d 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90%,无药物不良反应;良:治疗20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46%~90%,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无效:治疗20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45%[9]。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④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轻度上升、皮疹、肾功能损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联合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单一组,ADL 评分高于单一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注:与单一组比较,aP<0.05

2.2 两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及内皮素-1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内皮素-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内皮素-1 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及内皮素-1 水平比较()

表2 两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及内皮素-1 水平比较()

注:与单一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

3 讨论

临床报道显示,随着基础性疾病的增加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当前临床中脑梗死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脑梗死发生后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危害及影响,造成患者脑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损伤,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案将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0]。

依达拉奉属于临床中用于脑保护治疗的药物之一,能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产生一定的作用,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对脑缺血区、梗死区及其周围出现的羟自由基进行清除,维持自由基的平衡状态[11],有效的改善由于自由基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和脑细胞的氧化损伤反应,缓解由于脑梗死引发的一系列神经症状,对于迟发性神经死亡进程进行有效抑制,帮助患者尽早的恢复相应的神经状态,以此达到保护脑神经元、神经细胞及改善脑水肿的意义[12]。在动物试验中可以发现,对早期缺血的大鼠模型开展依达拉奉的治疗能显著阻止脑梗死及脑水肿的进一步发展,缓解及改善相应的神经症状,有效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现象。但单纯实施依达拉奉治疗虽然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对于患者的血清指标改善效果并不显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丁苯酞属于一种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创新人工合成药物之一,能通过提高脑血管一氧化氮与前列腺素的含量达到降低细胞内钙离子表达的作用,对于谷氨酸的释放进行有效的阻止,阻断四烯酸的形成,提高氧化酶的活性,起到相应的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13]。同时丁苯酞还能强化缺血区域的血流量,对脑部的局部微循环进行有效改善,对线粒体正常功能起到保护作用,阻止脑细胞的凋亡现象,进而达到缩小脑缺血后梗死病灶面积、减轻血脑屏障损伤水平及脑水肿严重程度的效果,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与改善。对于脑梗死患者开展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能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清指标的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及预后,有效阻止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对脑细胞起到保护作用[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联合组ADL 评分高于单一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联合用药治疗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治疗后,联合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 反应蛋白、内皮素-1 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联合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缓解患者的炎性反应。另外,联合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这一结果与王景景等[15]在研究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的报道中所得数据相近。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能显著改善及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各项血清指标,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建议临床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内皮素丁苯达拉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内皮素-1对牙周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和肽素与大内皮素-1及N末端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糖脉康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管内皮素-1的影响
沉潜迷醉达拉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