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管理模式在规范全院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2021-09-23刘念郑惠渊
刘念,郑惠渊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重庆)
0 引言
曾钊,刘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 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1],结合2019 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第七条明确表明,管道安全在患者安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管道护理不规范,极易发生管道滑脱、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2],因此提升管路安全至关重要。PDCA 管理模式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工具,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每次循环都将起点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反复不断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3]。通过建立健全管道管理和监测制度、加强管道知识培训、完善质控机制等,使繁杂的管道护理条理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我院于2018 年3 月开始应用PDCA 管理模式规范全院管道护理,取得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 年3 月20 日,我院管道专科小组对全院住院患者的所有管道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涉及的常见管道包括:①静疗相关管道:PICC、CVC、外周留置针;②营养相关管道:胃管、空肠管、胃造瘘管;③引流相关管道:尿管、膀胱造瘘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④气道相关管道:气管插管、气切套管,共254 根管道。针对调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我院护理部组织开展管道护理PDCA 质量改进。
1.2 方法
1.2.1 分析与计划(Plan)
由护理部牵头成立管道护理PDCA 质量改进小组,由管道专科小组成员对全院科室住院患者的所有管道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标识清晰、固定妥善、管道清洁、计划拔出、患者/家属知晓[4]。共调查管道254 例,其中静疗管道58 例、营养管道36 例、引流管道145 例、气道管道15 例。共发现不合格管道共154 例,其中标识使用不正确共65 例,管道未妥善固定共55 例,管道不清洁共18 例,其他16 例。梳理调查结果,利用柏拉图分析,根据“80/20”原则,最终我们发现管道护理不规范的主要问题是管道标识使用不正确和管道未妥善固定。小组成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及鱼骨图分析法对其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如图1。
图1 原因分析鱼骨图
医院层面缺乏管道管理制度和监测制度,质控制度不完善,护士缺乏管道护理相关知识,患者舒适度低,管道标识及固定材料不统一为其主要原因。
1.2.2 制定措施(Do)
(1)建立有效的管道管理制度和监测制度:①健全管理体系:实行护理部-管道专科小组-科室三级管理体系,通过层层把控规范全院管道的管理;②建立管理制度:包括管道的评估、维护、监测及管道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强化了每个环节的管理;③细化评价标准:制定管道标识和管道固定规范,编制管道护理流程图及管道安全检查评价标准,使管道护理工作规律有序进行,简化了工作步骤,促进了管路的同质化管理;④建立考核体系:定期对管道相关制度及相关知识进行考核,巩固所学知识,规范护理相关行为,有效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2)加强培训:①培训人员:严格筛选管道专科联络护士成员,并明确工作职能,不定期在科室培训管道的相关知识[5]。②培训内容:a.理论培训:采用标准化课件详细讲解管道管理制度,同时解读管道标识使用规范,如标识放置位置、书写规范、粘贴要求等,和管道固定规范,如固定材质、固定部位、固定方法的选择、标准操作程序等,及管道日常维护等相关理论知识。b.操作培训:采用工作坊形式对常见管道固定材料的裁剪、固定方法进行培训,或由管道专科小组成员进行现场指导[6]。
(3)标准化:①统一全院管道标识,对不同功能的管道进行不同的标识分类[7-8];②统一固定材料、裁剪方法及标准化固定方法;③管道标识和管道固定材料在每科同一位置放置。
(4)加强人文关怀[9]:①健康教育:对置管患者,通过手册、PPT、视频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管道的作用、重要性,活动时管道的护理等;②病情观察:多角度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及时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③心理护理:与患者及家属有效的沟通,注重患者心理变化,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同时注重细节管理,提高患者对管道的耐受程度,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5)搭建交流平台:①建立微信交流平台:每个科室设立一名管道专科联络员,及时传达管道相关知识和管道护理进展,对特殊管道做到针对性护理,保证专科管道护理的有效性;②提供会诊平台:对科室疑难管道进行会诊,保障管道护理的及时性,减少管道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6)完善质控机制:①建立管道护理质控指标,结合《管道安全检查评价标准》,每季度对各科管道护理进行质量检查;②建立科室三级护理查房制度[10-11]。即责任护士-护理组长-护士长,责任护士对分管患者的管道进行评估、交接和护理。当班护理组长检查责任护士实施管道护理措施的合理性,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与当班护士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护士长每天在晨间交接班时和下班前检查管道情况,评价责任护士对患者管道护理的情况,并进行点评分析,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整改。③建立三级质量督导制度,即护理部-科护士长/管道专科小组-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对管道护理进行督查,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追踪推进,直到合格。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的质控机制,使管道质控环环相扣,同时能动态反映管道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指导责任护士做好各项管道管理工作、规范护理行为。
1.2.3 检查阶段(Check)
①将制定的各项标准及规范运用于临床,使得全院管道护理规范化、标准化;②严格遵照各项管理制度,通过查看培训资料、抽问、现场查看等方式,了解科室培训是否到位及护士对管道知识的掌握情况;③严格落实质控制度:a.科室的三级护理查房制度,即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任何质控问题有完成的记录,并有照片支撑,在每月质控会上予以分析讨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整改,不断优化管道质量管理。b.三级质量督导制度,即护理部-科护士长/管道专科小组-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对管道护理进行督查,做好质量把控,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追踪推进,直到合格。于2019 年9~10 月对全院住院患者所有管道标识和管道固定进行再次评估,检查所得的数据并于实施PDCA 前数据进行比较。
1.2.4 总结与处理阶段(Action)
运用PDCA 规范全院管道护理中效果显著,全院管道标识规范化,同质化;全员管道固定方法及流程规范化。明确管道管理制度及监测制度,加强质控力度,持续改进小组并将其进行标准化,并在全院不断推广。因此通过运通PDCA管理模式,可以明显杜绝管道差错事件发生,降低非计划拔管率等敏感数据指标[12-13],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为患者安全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对于护士而言,明确了护理标准和规范,简化了护理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3 观察指标
实施PDCA 循环管理后,对全院管道护理进行检查,并于实施前比较。检查的内容包括管道标识使用不正确,管道未妥善固定,管道不清洁,其他等。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测量和统计数据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进行数据检验,P<0.05 时,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数据合格率比较
PDCA 循环实施前后分别检查管道254 例和250 例。全院管道护理合格率由39.37%(100/254)上升到92.00%(23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管道管理合格率比较[n(%)]
2.2 两组管道不合格例数比较
实施PDCA 后,不合格例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PDCA 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管道不合格例数比较[n(%)]
2.3 两组护士管道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PDCA 后,护士对管道知识的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DCA 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士管道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比例(%)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化
在临床工作中,有管道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需要严密观察及护理,外出检查多,所以做好管道护理尤为重要。管道护理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我们在PDCA 循环管理的计划阶段通过对管道护理不规范的原因分析,制定了管道的管理制度及监测制度,细化管道安全检查评价标准、规范和流程,并通过全员培训,使得全院护理人员操作规范化。避免在工作中护士的盲目性及随意性造成疏漏,同时避免对管道标准及规范不熟悉,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3.2 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提高
PDCA 循环管理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的原则。在PDCA 循环措施,检查,处理阶段,通过全院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让管道安全检查评价标准在全院推行,使得标识使用和管道固定规范全院统一,人人掌握;通过明确的管道评价体制,提高护士对管道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护士主动护理管道意识,增加了护士满足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
3.3 患者满意度提高
各科联络护士对科室护士进行专科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管道知识知晓率,加强护士对患者健康教育力度,增加健康教育形式,让患者认识到管道安全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加强患者人文关怀,深化主动服务理念,注重患者生理和心理变化,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