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临床效果
2021-09-22郝泽蕊郑明旭
郝泽蕊 郑明旭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治疗的7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分组依照随机法(每组n=38),对比组采纳持续低流量吸氧等常规治疗,病例组在对比组基础上采纳NIPPV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病例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比组(78.95%),病例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对比组,病例组治疗后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2)低于对比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例组(5.26%)与对比组(2.6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IPPV可有效缓解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001-03
Clinic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failure
Hao Ze-rui,Zheng Ming-xu
Liaoche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Linqing 252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linical.effect.of.NIPPV.treatment.in.patients.with.COPD.and.respiratory.failure.Methoded: The.76.patients.with.COPD.and.respiratory.failure.who.were.hospitalized.in.our.hospital.from.November.2018.to.November. 2020.were.selected.and.grouped.according.to.the.random.method(n=38.per.group).The.comparison.group.adopted.conventional. treatment.such.as.continuous.low-flow.oxygen.inhalation.The.case.group.NIPPV.treatment.was.adopted.on.the.basis.of.the.comparison.group,.and.the.clinical.efficacy,.arterial.blood.gas.indexes,.and.complication.rate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 Resulted: The.total.clinical.effective.rate(94.74%)of.the.case.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78.95%),.the.PaO2.of.the.case. group.was.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fter.treatment,and.the.PaCO2.of.the.case.group.was.lower.than.the.control.group.after. treatment,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mparing.the.complication.rate.between.the.case.group(5.26%)and. the.control.group.(2.63%),no.statistical.difference(P>0.05).Conclusion:NIPPV.can.effectively.relieve.the.clinical.symptoms.of. patients.with.COPD.and.respiratory.failure,improve.arterial.blood.gas.indicators,.and.reduce.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
【Key words】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respiratory.failure;.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clinical.efficacy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临床常见病,典型特征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疾病以进行性发展为主,患者普遍存在气喘、气促等症状[1-2]。COPD急性发作时会加重CO2潴留以及缺氧症状,增加II型呼吸衰竭发生率,导致血流比例、肺通气失衡,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3]。临床常规治疗COPD并发呼吸衰竭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扩张气管、抗感染为主,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4]。无创正压通气(NIPPV)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方法,可及时纠正缺氧症状,减少并发症,且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降低了治疗的创伤性。基于此,本文选定本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治疗的76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的76例 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分组依照随机法(每组n=38),病例组:27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51~85(68.25±4.17)岁;COPD病程4~16(10.52±2.84)年;肺功能分级:13例II级、12例III级、13例IV级;体重在42~98(70.62±6.44)kg。对比组:25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52~84(68.34±4.12)岁;COPD病程在5~15(10.59±2.76)年;肺功能分级:14例II级、11例III级、13例IV级;体重46~94(70.65±6.37)kg。两组(性别、体重、肺功能分级、病程、年龄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均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5]中对“COPD”诊断标准。(2)年龄大于18周岁,不限性别。(3)均知情,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严重营养不良者。(2)合并严重肺部疾病者。(3)重大脏器功能衰竭、障碍者。(4)处于妊娠、哺乳期女性。(5)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昏迷者。(6)合并恶性肿瘤者。(7)面部创伤者。(8)合并帕金森、痴呆者。
1.2 方法
对比组: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在2~3 L/ min)、纠正水电解质平衡、扩张气管、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治疗。
病例组:在对比组基础上予以NIPPV治疗:采用无创双水平呼吸机(型号:767P;生产企业:重庆群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同时使用国产硅胶口鼻面罩,参数设置:以S/T模式为主,12~16次/ min呼吸频率,吸气压(IPAP)为8~10 cmH2O,逐渐增加至20 cmH2O,呼气压(EPAP)为4~6 cmH2O,2~5 L/ min氧流量,将血氧饱和度(SaO2)维持在90%以上。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呼吸困难等不适感消失为显效。呼吸困难等不适感缓解、减轻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0×100%[6]。(2)动脉血气指标:治疗前、治疗7d后,抽取患者3 mL动脉血,采用血气生化分析仪检测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3)并发症发生率:统计胃肠胀气、误吸、面部压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 软件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动脉血气指标)同组组内比较以配对样本t检验为主,不同组间比较以独立样本t检验为主,通过(x±s)表示,计数资料(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单元格期望频数<5,以“[n(%)]”表示,当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病例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比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PaO2、PaCO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治疗后PaO2高于对比组,病例组治疗后PaCO2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PaO2均高于治疗前,PaCO2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并发症发生率病例组(5.26%)与对比组(2.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大气污染严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COPD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等[7]。老年人是COPD的好发人群,大部分老年人均合并较多的基础病,自身抵抗力、免疫力均较差,由于呼吸肌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呼吸衰竭的发生率较高[8-9]。据调查显示:COPD是引发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COPD导致肺功能受损,各个脏器出现慢性缺氧或功能不全所致[10-11]。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贯穿于COPD发生、发展[12]。随着炎症细胞的浸润,机体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含量明显增高,随着呼吸系统脓性分泌物的增多,支气管管腔会被阻塞,呼吸道黏膜充血,容易引起呼吸衰竭肺功能障碍[13-14]。另外,COPD患者存在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症的风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风险较高[15]。
本研究显示:病例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比组(78.95%),病例组治疗后PaO2高于对比组,PaCO2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例组(5.26%)与对比组(2.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NIPPV在COPD并发呼吸衰竭治疗中临床疗效确切。分析如下。(1)NIPPV采用的是面罩通气的方法,与患者呼吸道不会直接接触,不会对患者循环系统、呼吸道黏膜等造成损伤,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優点,可更好的避免由于气管插管等创伤性操作造成的气道黏膜受损。(2)在NIPPV辅助下,患者可以将更多的气体轻松的吸入,促使肺部迅速膨胀,促进受损肺功能恢复,同时降低患者吸气时气肌的负荷量,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3)NIPPV辅助下患者在呼气时,出现低水平的压力、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促使受损肺功能恢复,加快肺泡中二氧化碳气体排出,缓解呼吸机疲劳,缓解二氧化碳潴留等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NIPPV治疗期间采用的是面罩吸氧的装置,面罩佩戴的过程中受到面罩的压迫,容易导致患者面部的皮肤受损,故在NIPPV治疗期间,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节面罩压力,尽可能降低面部皮肤受损等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纳NIPPV治疗,可及时纠正动脉血气紊乱,缓解病情,减轻炎症反应,且并发症较少,应用、借鉴、推广价值均较高。
参考文献
[1] 范慧,索涛,赵乾秀,等.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Ⅱ型呼吸衰竭的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1(2):291-295.
[2] 张高峰.早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0,24(2):19-21.
[3] 王旭,侯泽娟,窦伟.经鼻高流量氧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20,11(1):60-63.
[4] 韩磊.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72-2374.
[5] 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11):856-870.
[6] 杨威.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5):94-95.
[7] 杨海霞,王生伟,汤炜炜.清金化痰活血方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5):77-81.
[8] 潘凤珍,陈文宇.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6):686-687,690.
[9] 卢虎强,王芳,王景程,等.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0,13(10):994-999.
[10] 寿丽芳,施春波.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多索茶碱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10):114-118.
[11] 夏家惠.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重度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刊,2019,54(7):772-774.
[12] 杨双嘉,邝敏,邓嘉宁,等.噻托溴铵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 衰竭患者症状评分、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0,37(1):61-67.
[13] 潘虹,朱梦莉,王媛媛,等.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疗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20,41(2):130-131.
[14] 曾嘉涛,徐治波,沈鹏,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医护一体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15(1):36-39.
[15] 徐非凡.有创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8):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