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学困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1-09-22王作禄
王作禄
摘要:易地搬迁点学生因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了很多学生成为学困生,在学校学不懂,留不住,广泛存在辍学风险,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结合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分析,学校教育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易搬学生安置的目的和意义,留住学生,开辟发展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控辍保学;社会环境;家庭监管;学校管理;德育教育;艺术教育
前日,从学校获悉,某易地扶贫搬迁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出现了很多学困生,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开展难度相当大。为了找到该部分学生学困成因,以突破学校教学管理的不足,改变学生不想入学就读,入学后又留不住的现状,组织人力对该部分学生进行入户走访、交流谈心。我所在的小组一共走访了学困学生38人,综合对他们走访谈心的情况,我认为造成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学困的原因有如下几类。
社会环境因素:学生在易地搬迁之前所处的是县域内相对较偏僻、较贫困的山区,存在家庭经济困难,上学条件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易地扶贫搬迁过后,这类学生聚集居住到了一起,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大环境,他们逃学都比以前有伴了,逃学了也找得到玩的了,更大程度的给该部分学生的上学带来了困难。再加上来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走进了一个新的学校或班级,本就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这里更加突显了其学习上的弱点,成绩落后成了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家庭因素:这部分学生大多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的单亲家庭,一部分是父母重组婚姻的家庭,还有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辈监护或者是叔伯姑姨等亲友监护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甚至很多家长对学生入学读书本身就不在意,在他们的心中,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顺利长大就行了,能不能读好书不重要。特别是女学生,还存在家长准备为学生寻找婆家,包办婚姻。走访到一个年龄14岁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女生,由于父母离异后,亲生父亲将其卖给别人,后经警方协助才得以挽救,随母亲跟随继父生活,前面的变故导致学生不相信身边的人,经常离家出走到姨妈家,姨妈又极力的想撮合其做自己的儿媳。由于姨妈对她相对较好,学生竟产生了要与表哥结婚的想法,母亲和继父都劝说不了。学校的老师到家里走访,想通过劝返复学、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她竟用自杀的办法来反抗。我感觉这样的事例简直触目惊心。
学校管理因素:由于易搬人口大幅度增加,易搬点学校融入了太多的易搬学生,导致学校存在大班额、学位紧张等现象,加之易搬点学校都是为满足易搬人群而新建的,各方面都是新组建,老师之间配合、磨合都还不到位,各方面的管理都存在一些疏漏。学校社团活动、体艺教育等方面都还没有正常开展,学困生在学校文化学习跟不上,社团活动、体艺教育又无法开展,自然就在学校找不到存在感,也就会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从而走向社会,成为辍学的重大风险。
学生个人因素:学生个人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好、学习习惯不良。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没有学习成就感。对自己的学习生涯存有随波逐流,任其发展的观点,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也从不给自己定什么发展目标。就把上学读书当作是完成任务而已,没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针对上述各种成因,根据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想要改变易搬学生的教育现状。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自强、自立、感恩、奋进”的德育教育,有力促进“德育”和“智育”相结合,针对我们面對的特殊教育群体,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中渗透“自强、自立、感恩、奋进”的德育教育。改变我们学生及家长的不重视教育、依赖政府、不积极生存的现状。根据迁入学生知识基础差,对知识学习厌倦,学校以少先队为阵地,成立音乐、体育、美术等多个学科的不同社团组织,吸纳广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在学习、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培训学生的全方面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不会感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枯燥乏味。加强德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同时,合理兼顾知识文化的传授,发展学生智力,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布置紧紧抓住“自强、自立、感恩、奋进”的德育主线,以音乐、体育、美术和书法的教育为载体,为学生打造校园的特色风貌、办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并加大学生行为规范和卫生习惯督查力度。
以丰富的德育教育促进智育教育的发展,把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取向结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唤醒学生的发展潜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有可能改变当前实际问题。
学校要配强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学科教师团队,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开辟艺术教育的空间,让艺术教育成为特色,树立品牌。全体老师参加,语文教师为主线,以书法教育和社团活动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带动诗词教育,全面推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传承。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不要紧盯学生文化成绩,多渠道、多思路对学生施展教育影响,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来正确引领易搬安置点学生。给学生搭建学习、成长、发展的新路子,广开发展路,艺术培养人。让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能有玩的,有学的,玩中学,学中玩。
总之,易地扶贫搬迁点的教育绝不能简单地继承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在安置易地搬迁学生的教育上有所行动,有所变化,才能让易搬点学生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学得到东西,改变得到生活。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易地搬迁的作用,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并取得长久的战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