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下民歌的保护传承探究

2021-09-22田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0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民歌信息化

田申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记忆。中国民族众多,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孕育不同风格的民歌。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民族民间歌谣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严峻危机,本文以民歌为例,就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及保护等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歌;信息化;保护与传承

民间歌曲是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韵味。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现状令人堪忧,本文以民歌为例,阐述在信息时代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式。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不同文化圈的同一性越来越高,个性化越来越少的现状,我们必须在时代的变迁中重新审视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一是希望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二是希望通过与信息技术有良好的融合与链接,将民歌的原生态艺术表现风格融合到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文化中。

一、民歌传承的现实遭遇

(一)“我口唱我心”的生态认知

众所周知,各民族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质,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民族是个大民族。民歌歌谣在中国历史悠久,来自各民族和地区的大量民歌,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赋予民歌以丰富的内核。该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元素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产物,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歌,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演唱,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烙印。在创作上,民歌是集体的产物,“口传心授”是民歌的传承属性,它还具有遗传、变异等特性。民歌历来与自然、历史、社会、劳动、民俗、爱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性和地域性构成民歌作品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二)民歌今昔流传方式的比较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各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紧密相连。很多民间艺术与民间美术,都是建立在特定地区或群体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由于交通不便,在文化流动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中,当地民族的文化特性难以改变,民歌也会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化,山歌小调不仅成为我们表达人生、表达感情、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成为人们表达生活、表达情感、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因素的整合,也大大改变了它们的起源、发展和流通,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发展逐渐削弱了民歌的传唱功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增加,很多年轻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大家从小平房搬到阁楼,收音机、电视渐渐被电脑、手机、多媒体所取代,传统歌唱形式被 KTV所取代。

民族民间文化传播的主流和受众群体在不断变化,休闲娱乐方式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疑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民族、地区传统民俗文化,包括民歌传承已逐渐淡化。民间音乐的衰落是长期的必然趋势。除娱乐方式的变化外,从传播方式上看,民族民间音乐的功能具有较强的表现力。20世纪初,伴随着唱片业的繁荣,民歌有着固有的传播方式——口耳相传,千百年来,民歌以真实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们的情感愿望为特征。但是,受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生长在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民歌内容和情感,与现代生活相悖。青年人更愿意接受符合时代和审美要求的音乐表现形式。

二、音乐文化传承的功能解读——以民歌为例

(一)传承民歌重要途径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本土审美教育的水平,而且可以使民族民间音乐在学生中得以传播和传承,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应该说,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民歌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民族民间音乐塑造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地把民歌所表达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例如,通过听、说、唱《姑苏风光》,让同学们了解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优美、宁静、柔美的艺术理念;又例如,《打夯号子》《川江船夫号》传达了长期工农阶级被压迫的悲哀情绪;又像东北民歌《小拜年》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艺术风格,让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感受民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在欣赏、演唱民歌时,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感受传统民间歌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二)弘扬民族精神气韵

乡土歌曲的保护传承,是很容易理解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唱自己国家的歌。研究民族民间歌曲,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加深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感情,增强对民歌的保护传承意识。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具有东方曲调的神韵,在中国音乐体系中形成了“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民间歌曲的典型代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精神和民间音乐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

三、信息技术下与民歌保護传承的整合与对接思考

(一)静态保护,利用数字传媒充分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数字媒体技术从表达和技术的角度探索新媒体,通过收集现有的民歌资料,有效地观察、记录民族民间音乐,实现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有效观察和记录,从而充分实现了网络传播。发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创造可验证资源。除了祭祀之外,婚礼、葬礼、法庭仪式甚至音乐等都可以体现在交际之中,民歌不仅仅是一个象征符号,同时也包含了各民族的生存历史、民族文化记忆和基因。由于民间艺人在语言、口音、习俗、宗教、心理等方面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数字化的过程不应只靠数字化捕捉和记录音乐,还应借助数字媒体,建立资讯丰富的民俗数据库资源,包括收集个人资料、图像采集、实物资料、音像资料等资料的收集、保存,使民间音乐数据库得以管理,更好地为民间歌曲的传播、推广创造条件,同时将资料交换运用到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摆脱以往学习的枯燥,融入到视听评价的新概念。

(二)捕捉活態,惟有源头活水来

民俗活动往往是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民间音乐的生存状态是什么?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不再举办一项民间活动,那么民间音乐就无法在该地区持续下去。相反地,没有民间音乐,就不能充分表现民间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更应立足于生态知识,尤其是在高校的教学中。

就民歌的传承而言,从其传承效果来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保护和展示。如采用“内外结合”的民歌教学“请进”邀请优秀民间艺术家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讲座,让学生在课堂上与讲座互动,因为这些真正的民间艺人携带的民族文化基因,最有发言权,包括让他们讲方言,让师生亲身体验民族民间歌曲,这种原汁原味的美经过加工和雕刻后很难再现。与此同时,在各个民族民间音乐的背后,也要创新知识与技巧。比如历史文化的学习与展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走出去”更好的理解作品。要积极建设“请进”的校外学习基地,让学生通过采风,真正融入民间生产生活中,在民间音乐生态环境中感受民歌真正的艺术魅力。

(三)时代语境下的求新思考

时代语境下,民间音乐的发展、传播及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研究。比如民歌,就是在时代语境中注入新鲜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它的新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与创新,吸收传统的文明和精华,融入时代思想,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实现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在信息现代化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体现各种音乐文化的融合,音乐的传承与创作,要体现其所在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乃至高科技资源的收藏,既要有现代音乐设计手法的运用,又要能以具有浓郁的民族精神和通俗表现形式,扩大传承范围。

结语

民族民间歌曲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深厚的文化记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传承。所以,时代在发展,但人们对传统音乐文化功能的认识不可丧失,对民歌的传承不能割断,民族音乐作品的保护与传承,将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姜玥. 信息时代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探究——以汉族民歌为例[J]. 艺术研究,2020(3):121-123.

[2]陈旸. 东北民歌研究的文化之维——以汉族民歌为例[J]. 当代音乐,2018(9):153-154.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民歌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