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起“意”,而“理”不临时
2021-09-22陈维铭
陈维铭
这是一次随机生成,但绝不是随意形成的教育谈话。一天下午第三节课,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但教室内还是有学生还在讲话。也许,考试结束了,学生也许没有了平日里的课前背诵任务,闲而生话了。走入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的“人”字。此时,在一些学生脸上看到了些许诧异,接着跟学生说了一则近期在网上看到的一段有关“人”字的理解和评论:“人”字虽然只有简单的“一撇一捺”两笔,但一撇一捺没有一笔是直的,撇放开,捺收得住,充满着人生哲理。接着对上课铃声响后学生还在讲话现象,结合人字话题进行一番点评。此时,听到有学生进行小声议论,索性趁势和学生进行了一场短暂的有关“人”字话题的对话。
学生说,“人”是由一撇一捺构成的,一撇代表自己,一捺代表同伴,他们总是紧紧的依靠在一起,相互支撑,一路前行。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一路有了同伴他人支持和协作,才能写出各自精彩的人生。
学生说,“人”字有一撇一捺构成,写“人”的时候其中一撇要写得长一点,一捺要写相对要短一些,这样“人”字才会写得更好看,人也会站得更稳。的确,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要以自己大大的宽容心态去包容他人小小的错误,而不能与他人斤斤计较,周围也才会有更多的朋友,生活才处处充满欢声与笑语,生活
学生说,每个人写得“人”字都不一样,正所谓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与同学交流时不能处处以自己价值观念去要求他人,我们要学生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与你不一样的生活习惯。生活因为有诸多的不同,而充满精彩和美好。
学生说,写“人”字时前倾一点才好看,这说明一个人应该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前行。前倾是方向也目标,方向正确,我们越努力我们就会目标越近,离成功就会越近;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
临时而起的一次师生主题性谈话在师生间你一言我一语的中结束了,我惊叹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发散的,对“人”字的理解也能自觉联系生活实际而有感而发。接下来的试卷讲评,感觉学生上课状态投入多了,或许有关“人”字的讨论对大家有了触动吧。那么,从这从临时性谈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教育谈话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
作为一名教师,谈话是一项最基本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谈话更是家常便饭。班主任老师会经常性地进行全班或个别同学谈话,通过谈话传递正能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这些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中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平时观察总发现有的班主任谈话比较随意而常常达不到应能的效果,变成无效谈话。本次主题性谈话,正是发现了学生考试后出现思想松懈,上课铃声响了学生仍在讲闲聊这一时机,老师趁热打铁趁势而为。其实,这次谈话主题之前就早有准备,即让学生形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和相互协作、勇于进取、不断前行的观念,只不过一直没有合适机会实施。
《学记》把教育时机作为一条教学原则,“大学之法……,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以启发诱导,这样才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时机错失,教育谈话往往达不到应有效果。其实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在原有道德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者的引导,积极思考才使新的道德认知得以内化的。所以,教育者实施教育时,选择恰当的时机情境和合适的内容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教育谈话的效果。
二、教育谈话要有吸引力,引人入胜
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需要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愉快。“没有兴趣,就不会有进步。快乐是唤起活生生的有机体去适应自我发展的天然方式……。快乐是生命冲动正常而健康的刺激力量”[[1]赵祥麟主编,李明德、赵荣昌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吴志宏(怀特海)P320,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1]。因此,教育谈话要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激发起学生对话题思考的兴趣。对于教育谈话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在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之上获取新的道德认知的冲动。
本次教育谈话并不是传统的直奔主题式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了师生共同分享对“人”字的人生思考而展开的。教育谈话的内容很重要,我们要传递给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是必要的合适谈话形式也很重要。一成不变的谈话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教育谈话的形式很重要,它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坚持新颖性、创新性和教育性三者的有机统一。
三、教育谈话要有冲突,助推内化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其实,学生道德认识也往往是在教育者引导下,与学习伙伴相互協作中,在自己原有道德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内化道德新知的过程而已。只能当学生内的道德认知出现了冲突,才能激发起学生获得新的道德认知的冲动。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扮演着引发思维碰撞观念冲突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往往受到阅历和知识的限制,难免会出现“思维障碍”,“茫然”的现象,此时教师及时介入“引一引,导一导”,也许老师的一句鼓励性语言就能换来孩子对话题更为深入的思考。师生对“人”字引发人生启示的多维度思考评论,展现了对话题的不同看法,这种矛盾冲突更能推动学生将正确的德育观念内化为自己道德认知。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矛盾冲突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字好写,但写好“人”字不易。
一次临时起“意”的教育谈话,其实是在早有准备之后抓住时机付之实施的一次主题性宣讲,在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中在达成了道德共识,产生了有意义的人生启示,也促使了学生道德观念的内化。
注释:
|[1]赵祥麟主编,李明德、赵荣昌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吴志宏(怀特海)P320,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