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居民全民健身意愿提升研究
2021-09-22孙琴马媛媛王品
孙琴 马媛媛 王品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6-001-03
摘 要 全民健身对于国民健康和国家振兴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和实地考察法,对北京市通州区城市副中心普通常住居民的全民健身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副中心居民的锻炼意识较强、锻炼习惯保持较好;线上健身、“云健身”及居家健身得到推崇,推进体医融合和健身场地扩建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疫情常态化 北京城市副中心 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我国人民增强体质、健康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通州区作为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是一个新兴发展的区域,是北京市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區域。北京城市副中心(Beij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ve Center)的建设是为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而提出的。做好城市副中心全民健身工作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升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居民全民健身意愿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市通州区城市副中心普通常住居民的全民健身意愿。调查对象的选择根据通州区的区域面积,分别为北至徐辛庄、南至台湖、东至潞城镇、西至物资学院路,同时还包括人口密度较大的新华大街、西门、潞苑东路等乡镇及街道,基本覆盖了通州区的全部区域。取样本量为548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北京市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体育局等相关网站查阅“全民健身”“锻炼意愿”等方面的期刊、书籍和政策文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共查阅到相关政策文件4篇,相关期刊论文20余篇。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星”软件设计城市副中心居民全民健身意愿调查问卷,邀请3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修订,并进行了效度检验。通过课题组成员老师以及居住在通州调查属地的同事向社区群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548份,回收问卷548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3.访谈和实地考察法。亲自走访城市副中心各健身公园、健身步道等健身人群密集处进行实地调查访问,了解群众全民健身的意愿及健身现状。通过电话、微信和面谈等方式,对北京市体育局、通州区体育局及北京体育大学等5位专家就全民健身发展方向和发展现状进行沟通和调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副中心居民运动习惯调查
在此次调查的共548名调查对象中,能保持长期的规律性运动的人有369人,占比67.34%。而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有179人,占比32.66%。这个数值还是比较乐观,能坚持运动的人超过一半以上,看来城市副中心居民对于全民健身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至少从意识层面能认识到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具体如图1所示。
此后,我们对保持规律运动的居民又做了进一步深入调查,从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场地等方面展开。
(二)城市副中心居民健身频率调查
通过调查显示,平均每周练习2~3次的居民占到样本的大多数,共176人,占比47.7%;更热衷于锻炼的人数有136人,占比36.86%,他们每周练习至少四次以上;一周仅练一次的居民仅57人,占比15.45%。由此可见城市副中心居民的健身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具体如图2所示。
(三)城市副中心居民参与运动项目调查
针对经常参加规律性健身练习的居民做运动项目调查,以了解不同健身项目的受欢迎程度及参与度。经过调查得知,参与度最高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占比50.41%;其次是广场舞、健美操、有氧舞蹈等健身操舞类,占比26.02%;排名第三的是羽毛球,占比19.24%;紧随其后的是垫上身体素质练习、瑜伽和游泳,占比分别为18.70%、17.89%和14.36%;随后是乒乓球、篮球和网球,占比分别为11.92%、10.84%和7.86%;比较少的是足球和民俗传统体育,分别为4.34%和5.15%。
健身跑是最容易开展的健身活动,时间自由、场地灵活,自主性较强,且易于结群以团队形式开展,并且不分年龄、不分性别都可以自由参与到健身跑中。跑步的强度可自由掌控、自主调节,并且跑步的益处也是非常的多,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免疫力和有氧耐力。只是跑步的环境最好是在专门的田径场或是健身步道、平坦地面的公园里进行,如果是在凸凹不平的硬质水泥地面上跑步,反而会损伤膝盖等关节。有氧操舞类受欢迎的原因一来是女性参与众多,对场地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有一片空场,有音乐伴奏就行;对参与者技能要求不高,并且在音乐的伴奏下观赏性和艺术性很强,有较好的美育的效果和良好的减压功能。羽毛球之所以较篮球、足球和乒乓球更受人欢迎,在于它的简易性。同样是不需要专业的场地和技术,只要有一片足够大的空场,有一副羽毛球拍就行。这样相比较于三大球和乒乓球,就显得易于普及和推广。其他的球类都受场地和技术限制较多,如网球、乒乓球、足球与篮球。其中,场地有限是制约这些项目被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对于毽球、甩鞭子、旱龙舟等民俗体育项目,其开展得少不足为奇,因为是受文化的制约和技术条件所限。
(四)城市副中心居民健身场地调查
经过对城市副中心居民的健身场地调查得知,36.04%的居民选择在室外公园或是自己居住小区的空地上进行锻炼;16.8%的居民在自己工作的单位开展健身锻炼;14.91%的居民选择居家锻炼;11.65%的居民选择在室外田径场锻炼。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城市副中心居民基本都是在免费的场地上展开健身锻炼的,或许他们是不愿意支付高昂的场地费,亦或是城市副中心居民的工作单位基本都是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这些单位的福利和配套很好,提供了充足的健身环境,所以不需要他们再自行支付健身的场地成本,在工作单位上就可以解决健身锻炼的问题。只有12.20%的居民选择商业性健身房,以及4.07%的居民选择经营性球场等地健身。具体如图3所示。
(五)城市副中心居民近两年健身情况调查
近两年北京市政府倡导居民居家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健身爱好者们以限制,影响了居民们健身的积极性。通过调查发现,54.74%的居民近两年都停止了运动,相比于之前调查的60%以上的居民有良好的健身习惯来说,只剩45.26%的居民近两年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经常锻炼人数下降了十余个百分点。经过进一步调查可知,近两年居民的健身方式基本为户外走步或跑步,居家垫上练习,个人或以家庭为单位的身体素质练习、瑜伽、HIIT燃脂、太极拳,或是跟着Keep软件进行练习等。大、中、小学都推迟了开学时间,停课不停学,学生在家上网课,体育课也照常进行,体育教师创编出了各类居家健身操、球类运动健身活动、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和身体素质练习等锻炼内容,形式多样,实用有趣,学生积极持续的锻炼行为和健身热情也带动了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激发了全家人的运动热情和抗疫信心。
全民健身从线下改至线上,加上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掀起了一股全民“云健身”的热潮。国家体育总局积极推广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等新健身活动,通过网络和电视教授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推荐了200个覆盖全民众全年龄段的居家锻炼项目。通过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运动达人以微视频形式提供健身示范和指导,引导民众居家健身。各地体育部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凝聚多方智慧和力量,制作居家健身课程,指导民众通过“云健身”模式坚持居家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以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每周两次的练习频率为参照,在全民健身意识的引领下,城市副中心居民的经常锻炼人口比例达到67.34%,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副中心居民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是良好的。为此,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健身频率和健身时间,以期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我们应继续引导市民树立大健康理念,养成主动健身的习惯。健全健身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身示范项目。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鼓励将体质监测项目纳入健康体检范围。
2.对于城市副中心居民提出的篮球场地、儿童游戏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城市“金角银边”和符合条件的公园绿地等,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争取到203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目前城市副中心中,如北京物资学院的体育运动场馆已经限时间向社会有偿开放,其他的大中小学都可以模仿或借鉴物资学院的场地开放模式,在合理的经营管理范围下收取少量场地管理费,面向社会开放。推进建设市级“全民健身服务云”平台,提升场馆预定、运动分析、赛事参与、健身指导等综合服务水平。
3.近两年,有54.74%的居民停止了经常性健身运动行为。为此,应鼓励市场开发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云健身”产品和服务,以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同时鼓励自制居家健身器材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健身APP软件的科学性、适宜性和趣味性的研发推广,并且加强对网络健身服务主体的监管。
4.部分居民提出不知如何健身,揭示了健身行为缺乏科学指导的问题,这与科学健身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为此,可在城市副中心的小区街道多营造科学健身的氛围,树立宣传栏和宣传展板,免费发放科学健身宣传小册子等,加强居民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
(二)建议
1.以城市副中心为试点,实施全民健身与健康社区同创计划。考虑将体育、文化、医疗等部门职能加以融合,整合社区体质监测、健身服务与健康医疗等中心的相应功能,实现单一中心向多元服務中心聚集,构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健身促进健康”型社区建设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2.开发居家健身器材与政府筹建健身场馆并举。运动产品厂商应设计更多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群体的居家健身器材,如幼儿、老年人的居家健身器材等,实现全人群覆盖。同时城市副中心可借鉴石景山区的全民健身场馆健身模式,多建高质量高品质的游泳馆、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
3.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为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健身服务。通过体质监测和跟踪,居民能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健身成效,养成锻炼习惯,强化健身动机。根据居民的健康状况、体力水平、运动参与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指导的“健身活动指导者”,以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4.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促进机制。社区和家庭形成紧密联系,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家庭居家健身挑战赛等趣味活动,强化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联动,以此来确保居家健身的长效推进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changchun.jl.cn/yiliao/tt/201610/t20161026_1700441.htm?security_verify_data=313238302c383030.
[2]彭国强,舒胜芳.美国运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及其对健康中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6(05):112-120.
[3]郝建峰.新时期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2):9-12.
[4]汪晓赞.打造儿童青少年战“疫”的身体壁垒[N].中国体育报,2020-02-18(05).
[5]冯加付.面对疫情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如何走出困境[N].中国体育报,2020-04-28(05)
[6]肖伟,田媛,夏成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05):1.
[7]田媛,肖伟,姚磊.全民健身对接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问题与突破点[J].体育文化导刊,2018(02):7.
[8]王恒志.全民健身走向“云时代”?——全民健身系列调研之三[EB/OL].[2020-05-10].http://www.xinhuanet.com/2020-05/10/c_1125964866.htm.
[9]孙化玉,陈富兰.“互联网+”背景下全民健身路径服务供给反思与优化[J].山东体育科技,2017,39(06):91-94.
[10]宫彩燕,刘志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与市民健身需求的契合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8,39(04):60-63.
[11]段丹洁,张译心.完善治理体系,发挥制度优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5-08(01).
[12]杨小明,田雨普.机遇与挑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6):6-9.
[13]吴书光.专家呼吁加强家庭体育研究[N].中国体育报,2020-3-23(05).
[14]马德浩.从割裂走向融合:论我国学校、社区和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03):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