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2021-09-22胡茂红
【摘要】与发达城市相比,多数中部市级城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攻关能力依然较弱,本文以中部某省会城市为例,阐述了制约科技发展的原因,并从科研管理角度,提出了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研能力的解决措施与建议思考。
【关键词】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学研究;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5-0146-02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主要定位于“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的落实,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负责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而“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则落在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这一层面。疾控系统自SARS而生,期间多次历经洗礼与锤炼,如人感染H5N1、H7N9、H10N8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以及2019-nCOVID。由于防控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数据,市级疾控系统早已在其固有职责之外,不断强化科研思维,加强科研实践,摸索出一条市级疾控系统科研路。本文作者在一中部省会城市疾控系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多年,现根据个人工作体会,提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对接新形势、新常态 单位内部的科技管理、奖励等制度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国家科技政策的落实。对于单位内部来说,制度应具备科学、长效、有效等特点,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然而,市级层面对国家最新科技政策策略落实存在滞后性,一方面是由于疾控系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非科研机构,单位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对相关政策的学习不够[1],尚不能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本职工作全面及时的学习与解读;另一方面不同部门审查标准也不一致[1],如疾控机构的财务工作将不定期接受市财政审查,科技项目即使按照最新的國家策略实施,但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可依,是否能通过财政审计验收依然是个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对新政策的落实相对保守,存在先观望、后向高校或同系统学习,然后才能决定是否修订单位科研管理制度,实施滞后时间较长。甚至,部分疾控机构没有相应的支出可用于科研绩效奖励,挫伤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人员科研积极性[2]。
1.2市级疾控系统高层次“引才留才”工作遭遇瓶颈
较广州市、上海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中部城市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与高校、研究院所相比,疾控系统的“引才”工作更是处于劣势。作者所在的疾控机构,近5年引进的博士仅2人、培养的博士4人,然而,6人中,已流失4人,均前往不同高校。现阶段,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学历数量为3人,与2015年的博士学历人员数量持平[3]。就目前本区域疾控系统人才建设来看,一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偏低、老龄化现象依然严重 [3-5],科研团队梯队构建衔接不佳。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导致科研团队梯队建设持续性、稳定性差,难以培养团队领军人才,团队的独立引领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职称晋升上,受职数限制,取得相关职称但不能在一年内聘任的高达65%[3],形成了高级职称短缺[6]、年轻人员职称得不到晋升的拥堵现象,职称晋升成为人才成长和科研团队稳定的最大制约瓶颈。
受制于职称晋升通道、收入限制、科研团队不稳定性等因素,市级层面科研平台难以支撑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职业抱负的实现[7],“引才稳才”成为中部城市疾控系统的难点工作。
1.3市级疾控机构科研整体能力有待提高 依托“中国知网”,按“单位”搜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果显示,搜索时间为2020年8月21日。结果显示,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发文量在3000篇以上的依次是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广西省、广东省、广东省深圳市、福建省、四川省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而本区域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量仅有1100余篇。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量为780余篇。市级层面,本市与深圳市(3436篇)、广州市(2623篇)相比,差距较大,论文能较大程度地反映出科研能力水平。
同时,从基金支持方面,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等省份省级地方基金支持疾控系统论文均在200篇以上,广东省甚至高达1100余篇。而反观本地,地方省级基金支持疾控系统论文不足百篇。一方面受财政的支持侧重点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自身的科研力量,包括科技人才数量与科研攻关能力等。
2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2.1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科研管理人才 净洁[8]认为,要改变科研管理工作模式,首先要改变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把科研管理工作从行政管理过渡到拓展科研发展上。科研管理人员不仅仅是对项目的资料管理服务工作,更要具备多层面的科研综合服务素质,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对科技工作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亲身实践体验科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对科技工作者产生同理心,也可以在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从日常科研管理数据中挖掘信息,组成科研团队同心聚力开展攻关研究、整合内部不同学科人员交流促成交叉学科合作共赢、开展科研服务对象需求调研并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为单位领导综合确定主流科研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2.2制定具有先进性和引领作用的科技制度 陈仕伟认为[9],科研管理制度,应结合单位实际,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能够不断地发现、培养和重用年轻科研人才、能够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最重要的是在制度的保障下能够畅通人才的发展通道,多出成果多出人才。首先,市级疾控机构科研管理人员应不定时关注或查阅国家科研管理机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掌握新形势新政策以及解读细则,为决策者修订制度提供政策咨询与参考;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会同财务、人事等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协同不同部门的利益诉求,了解不同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尽可能统一管理办法,制定统一标准,增强制度的适用性,减少科研制度执行障碍[1];第三,应构建科研工作管理、科研目标计划、绩效分配管理、科研经费以及监督管理等多重约束的调控机制,形成科研管理科学长效的发展机制。
2.3建立高标准、多学科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 对于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说,学科建设是疾控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内部学科建设,历史痕迹明显、特色鲜明,对提升科研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缺乏開放性、交流性以及学科交叉,学科整体优势不强[10]。科研平台建设能有效地弥补这一缺点,科研平台主要是指[11]科学研究及科研活动中各种支撑条件的综合配置及运用,是凝聚高端人才、催生标志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疾控机构科研平台建设,有利于疾控机构冲破系统限制,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形成科研合力,不同科技领域相互渗透、交流与协同发展,科研平台的开放共享属性能最大程度的共享研究资源,包括样本资源、科技人力资源、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对持续带动学科发展、吸引科技人才、打造学科团队有催化剂作用。所建立的科研平台层次越高越有利于学科的开放共享、科研项目攻关以及科技人才的成长。
2.4打造人才平台“引才引智” 科研平台在“留才”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引才引智”方面依然不足,特别是难以获得院士、导师、专家等级别的科研智囊的指导,因此打造“引智”人才平台对于广泛联系国内外科技团体,通过技术引进和创新、专题研讨、项目合作等方式,搭建人才引进、科技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平台。如依托院士工作站引进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形成本地疾控机构的科研导师、依托 “海外引智”工程与国外导师达成长期稳定合作、依托博士科研创新基地吸引博士研究人员,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积极组织自身科研骨干与专家、导师等结成对子,形成多维度稳定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同时要破除单纯靠“帮扶”抓科研的陈旧思维,逐步培养有自觉性、主动性的国际化的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目标,在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层次科研项目、高质量科研论文等方面实现突破。
3 结语对于市级疾控机构来讲,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疾控系统要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以平台为依托,以团队为基础,以开放、交流、合作为手段,引智引才留才,全力科技攻关,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科技力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冷静, 王海燕. 解读制约科研人员创造力的制度性障碍:基于科技政策落实情况的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20, 35(7): 187-192.
[2] 程锦泉.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思考及对策建议[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 54 (5): 475-479.
[3] 胡茂红, 陈盛恩, 李芳, 等. 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力资源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7, 33(12): 1714-1717.
[4] 姜芸, 杨旭丽. 江西省疾控系统人力资源现状与适应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6): 755-756.
[5] 张雪莉, 丁凡, 李群.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3(5): 399-402.
[6] 杜雪杰, 郭青, 金丽珠, 等. 2012-2016年全国疾控中心人力资源发展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0, 36(4): 470-473.
[7] 卢阳旭. 青年科研人员的职业抱负:一项问卷调查的发现[J]. 科技导报, 2019, 37 (10) : 94-97.
[8] 静洁. 事业单位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 49(7): 285-286.
[9] 陈仕伟. 邓小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科研制度的要求及启示[J]. 邓小平研究, 2020, 6(2): 27-36.
[10] 宋禹辉, 陈娟. 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 园艺与种苗, 2019, 39(10): 59-60.
[11] 卢娟娟. 基于学术交流发展的高校科研平台创新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 3(13): 135-136.
作者简介:胡茂红(1983.03-),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主管医师,研究方向:疾病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