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意境赏析
2021-09-22彭熙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大瑰宝,被后人反复研究并学习。中国文学强调言外之意,即重视意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红楼梦》因作者曹雪芹深厚的文学功底成为一部意境之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后人反复咀嚼。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文学元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文学作品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作品是否有意境以及意境营造的水平高低来评判。
意境不等同于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而意境并不是将意象简单地进行组合。意境的营造需要作家具有较强的文学素养,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特有的韵味与氛围。本文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三个方面赏析《红楼梦》中的意境。
一、情景交融
清代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写作手法高超的作家善于将情感融入景物当中,虽未见抒情,但情已在景物中流露出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多次运用这一手法,最经典的就是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在小说第27回与第28回中,宝玉和黛玉两人产生误会,黛玉看见满地落花,心生悲伤之情,不禁抽泣起来,继而吟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该词字字悲凄、句句带泪,虽言悲花之象,却暗指黛玉内心之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意思是花儿凋落,随风漫天飞舞,花儿曾经鲜艳的颜色和芬芳都已消逝,可是有谁来疼惜它呢?这句表面上写黛玉眼前之景,实际上蕴含着黛玉对自己命运坎坷的阐释。
作者除了用景烘托情,还以景反衬情。小说第97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宝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宝钗成婚,而黛玉则病痛缠身,在得知宝玉成婚的消息后悲憤离世。贾府一边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另一边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这两种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反差,更加能够体会到林黛玉内心的无助与痛苦。这一手法加重了林黛玉的悲剧色彩,让读者为之怜惜。
书中还有一处地方虽写热闹欢快之景,实则含悲伤之情。这就是元春省亲中的一个情节。贾府中的千金贾元春被选为皇妃,自是一桩喜事。元春回家省亲,家中敲锣打鼓,可谓热闹非凡。可曾想元春一夜回来,却先后哭了6次。本该欢愉的场景,反倒让读者感到无比悲凉。元春不舍家中老小,自觉宫中实感孤独,以至泣不成声、悲痛不已。贾府在热闹之中却透露出丝丝悲凉,而这一情节也为后来贾府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二、虚实相生
梅尧臣曾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意境有实境和虚境之分,可言之事用实境,难以言说之事需用虚写,虚实相生方能使故事别有风味。
《红楼梦》中多描写神话故事和梦境,与实境相交错。小说以神话故事开篇,讲述这本书的来历:一块女娲补天时遗落的石头在一僧一道的帮助下,历经人间种种,将自己的经历刻录于石身,后又将故事托付给空空道人,几经流转方到曹雪芹手中。小说一开篇就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让读者难辨真假。
《红楼梦》这一小说多次描写梦境,如甄士隐的“通灵之梦”、王熙凤的“预警之梦”、香菱的“诗词之梦”,其中以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一章节最为经典。此章节中,贾宝玉无意在梦境中发现“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其中暗含着红楼女子的命运。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中的“凡鸟”二字由“凤”的繁体字拆分而成,暗示此判词是在写王熙凤。“末世”这一词在《红楼梦》中屡次出现,既指王熙凤出生在贾府衰落之时,又指该故事发生在王朝将衰之时。王熙凤的才华与能力羡煞旁人,令人赞叹不已,只可惜生于“末世”,纵有千伶百俐却也无法施展。
该判词的一、二句道出了王熙凤所在的时代大环境与其个人性格,三、四句则道出了王熙凤的人生经历。“一从二令三人木”讲述的是王熙凤的婚姻生活。封建社会时期,女人的婚姻反映了她的幸福状况。“一从”是指王熙凤在贾府深得贾母喜欢,丈夫贾琏也对其百依百顺,婚姻生活美满。“二令”就是“冷”字,贾母去世后,王熙凤没有了靠山,原本在贾府风风光光、叱咤风云的凤姐被众人冷落;一向百依百顺的丈夫贾琏也一改往日态度,开始冷落王熙凤,甚至为报尤二姐之仇设计陷害王熙凤。“三人木”是“休”字,失去了靠山的王熙凤被贾琏休弃。判词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没想到作者又写了一句“哭向金陵事更哀”,这说明被贾琏休弃并不是王熙凤的结局,她被休弃之后选择回到金陵——自己的娘家。未曾想,回到娘家后的王熙凤更为悲惨,被张华等人送入监狱,最后惨死。
这看似是贾宝玉梦境中的几句诗,却不曾想写尽了书中人物的命运。“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诸如此类的判词在贾宝玉的梦境都曾出现过,也对应着这些女子的命运,正如“繁华落尽一场梦”,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谁人能知?
梦境描写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作者往往将书中人物置于梦境之中,使其预见故事后期发展,为后文情节开展做好铺垫。待读者阅读完毕,只觉得书中暗藏玄机,可谓妙哉。作者将梦境与现实相结合,更多的是为了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隐晦地表达人生不过红楼一梦的观点。
三、韵味无穷
情境相融和虚实相生都只是文学作品意境营造的技巧,意境的营造是否成功还是要看故事是否有韵味。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艺术之美。
曹雪芹的《红楼梦》被世人反复翻阅、钻研,甚至有了“红学”这一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派。小说中,林黛玉在菊花诗会中做了一首《菊梦》。这首诗并不像林黛玉所作的《葬花吟》为人所熟知,但这首小诗具有无穷的韵味:“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秋日里所做的一场梦,实际上却蕴含了林黛玉的命运走向,点明了人生如梦这一主旨。
这首诗也再次点明文章主旨,即人生在世,不过大梦一场。相较于《菊梦》这首诗,《红楼梦》开篇的缘起诗可谓家喻户晓,令后世回味无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该诗句位于本书开篇,激发读者对该书的兴趣。同时,在读者每每阅读该书后,再次想起这一诗句时,又会陷入对该书内容和主旨的思考,并反复咀嚼,言有尽而意无穷。
《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名字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小说开篇出现了两个人物,即甄士隐与贾雨村。甄士隐,即真事隐,也就是将真实发生的事情隐藏起来;贾雨村,即假语存,意思是本书中的内容多用非真实的语言来书写。这两位人物的名字暗示了本书内容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撰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作者采用了一些虚幻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创作。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四大家族:贾、王、薛、史,谐音“家亡血史”,隐喻《红楼梦》这部小说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血泪史。《红楼梦》这本书一字一句皆有学问,韵味无穷,值得读者反复咀嚼。
(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彭熙(2000-),女,湖南常德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