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化教学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2021-09-22王小鹏
【摘 要】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可为数学教学增添诸多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基于此,本文从创设生活化情境、深挖生活化资源、融入生活化问题、重视生活化实践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6-0204-02
數学是以数量、变化、基本规律等为基础的学科,在历史长河中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也容易“吓退”一些学生,导致部分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知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面对这一教学困境,教师用生活化教学开展教学引导,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主动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及时改变不良的教学状态,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1 小学数学课堂融入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动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一些学生仍倾向于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喜欢在“题海”中巩固数学知识,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基础层面,一旦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就束手无策。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化教学,就可以借助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1]。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数学学习,并在生活化知识的学习和体验中主动学习数学。
1.2 有助于丰富教学的资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会结合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素材指导学生,但教材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教师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来指导学生,难免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与时俱进地融入网络技术、生活场景等多种内容,让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同时,在丰富的生活化内容的作用下,抽象的数学知识也会变得更具体,能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接轨,能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陌生感,也能丰富数学教学资源。
1.3 有助于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源于生活。小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有一定局限,他们在学习抽象、复杂、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时,会存在一些困难,如无法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等情况。而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内容分析数学问题,更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并在进一步引导中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并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在生活化教学视角下,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更充分地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2.1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借助生活化教学点燃数学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是比较高效的途径之一。教学伊始,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融入课堂中,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究,也更利于其充分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间的紧密联系,继而置身情境之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从而将抽象的、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当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不再那么困难时,其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也会发生一定改变,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只需稍加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
知识[2]。
如在讲解“平均分”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分蛋糕的情境:“爸爸买了一块蛋糕,想要将蛋糕分给小明和弟弟小天吃,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帮助爸爸确定一个分蛋糕的方法,让小明和小天都能够吃到爸爸买的蛋糕且不会出现不满意的情况。”在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开始积极主动地帮助“爸爸”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爸爸”思考分蛋糕的情境。让学生置身情境中主动思考,为“爸爸”出谋划策。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思考结果和公平性的标准做具体阐述,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在生活化情境的影响下,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
2.2 深挖生活化资源,促进学生理解
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对于一些数学知识,如果仅仅借助教材进行引导,然后再组织学生探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活化的元素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以生活之力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结合教材的内容,主动选择适合学生的生活化资源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在探索和实践中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真谛[3]。
如在讲解“位置”这一部分知识时,为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用数表示位置,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就融入学生常见的课堂点名方式,要求学生思考:“同学们,现在班级中有50名同学,一名老师在不认识大家的前提下想要邀请班级中的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应该如何准确且简单地表述这名同学的位置呢?”在这一生活常见问题的引导下,教师引入“第几行第几列”的表述方式,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再顺势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座位情况讲一讲自己所在的位置。随着课堂氛围的活跃,学生对位置表示方式的理解也会逐渐变得更
深刻。
2.3 融入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多元化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发言机会,并结合提问的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增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中思考探究,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解“认识钟表”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要求学生带一个钟表到课堂,有的学生带来了电子表,有的学生带来了指针型钟表。然后教师提出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们通过怎样的方式知道的呢?”雖然学生的表述方式不够准确,但不少学生仍可以大致表示时间,说出是几点几分。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传统钟表中,小长针和小短针分别代表什么?”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很容易得出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的答案。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述引出秒针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跟随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及回答,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4 重视生活化实践,提高学生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充分发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魅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的实践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带领学生脱离“题海”,走上生活化探索之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仔细研究数学教材,找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关联,从而借助关联将学生真正带入生活化学习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真正地学习、理解、应用并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引入本节课,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到公顷的地方有很多,如鸟巢的面积、天安门的面积等。请大家结合多媒体设备呈现的图像和具体的公顷数思考,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提出问题后,为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学过的平方厘米、平方米等内容进行类比分析。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后,教师可以布置如下问题:“请思考,有1公顷的草坪需要移到本学校的操场,学校的操场面积是否能放下草坪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积极参与活动并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并进行分析探索。通过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在促进学生理解的同时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生活化视角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数学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视角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中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借助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春香.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中国西部,
2017(7).
[2]郭文锋.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14).
[3]焦美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探讨[J].南北桥,2018(5).
【作者简介】
王小鹏(1985~),汉族,甘肃平凉人,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