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镜头”语言 将想象具象化
2021-09-22苏雅
【摘 要】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很模糊,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而且学生在想象过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也没有起实际作用。因此,笔者尝试借助文学作品中的“镜头”语言,参考拍摄镜头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层次阅读。
【关键词】“镜头”语言;想象;阅读;《绝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204-02
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它的作用是让学生能依据文本的描述,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和画面,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语言意蕴,习得语言智慧。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何确保学生的想象足以进一步推进阅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一、“镜头”语言与想象
在全媒体时代,青少年接触的电影、电视剧、网络视频等越来越多,而许多内容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电影中的镜头通过画面传递信息,这些画面构成了镜头语言。既然画面可以构成语言,那么反过来,语言是否也可以构成画面呢?
在阅读时展开想象,即依据文本中的语言描述,在脑海中形成与之匹配的形象或画面,假设将这些画面排成一组视觉镜头,那便可将这些能想象出镜头画面的语言描述称之为“镜头”语言[1]。简而言之,“镜头”语言是文学作品中具有镜头感的描述性语言,读者可以借助这类有镜头感的语言展开想象。
二、借“镜头”语言,让想象具象化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让学生阅读时通过文字描述展开想象,但大多数学生的想象却是模糊的。捕捉文学作品中的“镜头”语言,借助这些“镜头”语言,教师便能参考摄影机拍摄镜头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阅读可视化[2]。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不妨先简单了解一下镜头拍摄的一些基本技巧。
摄影师拍摄一组镜头,首先需要有镜头主体,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人物、动物、景物等,接下来便是推进镜头运动,将一系列含有“主体”的静止画面串联成一个动态画面。当然,要让镜头内容更丰富,还需要关注“主体”之外的细节,为画面添加背景和细节“道具”,使画面更加精致。
根据镜头拍摄的原理,教师便可落实“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语文要素,使学生的想象可以具象化。下面笔者以《绝句》的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借“镜头”语言,让学生的想象具象化。
(一)抓画面主体,进行空间布局
画面主体是一个镜头的基本框架,是画面想象的主要依托,脑海中形成画面,首先要有基本的主体对象。教学《绝句》一诗,教师要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主体对象——“江山”“花草”“燕子”“鸳鸯”,确定主体对象后,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对这些主体对象进行空间布局,并说明理由。此时,想象的画面就如同一块空白的画布,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将这些主体对象摆放在画布的正确位置。如“江山”是远景,“花草”是近景,“燕子”在空中飞翔,“鸳鸯”在沙地上睡觉。这样子,画面的主要结构便能建造起来。
(二)依描写顺序,设计镜头推进
画面整体布局呈现出来后,接下来便要根据文本的描写顺序将特写镜头一一呈现。杜甫在这首诗中描写景物是有顺序的,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此时,教师便要引导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将这些特写镜头有序地排列:先是远景的美丽江山,随后推进镜头聚焦近处的“花草”,此时,空中飞过一只“燕子”,镜头立刻抬高,再缓缓下移,拍摄沉睡的“鸳鸯”。有了这样镜头推进,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便会产生前后关联——由“静止”走向“运动”,再从“运动”走向“静止”,想象的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学生也能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的表达顺序及表达内容[3]。
(三)借动态词汇,确定主体活动
当然,有些“镜头”语言的动态感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文本中的动态词汇,在脑海里还原主体的动态过程。其中,最明显的当属“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两句诗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飞”和“睡”这两个动词展开想象,想象“燕子”在空中飞翔时的姿态,“鸳鸯”在沙地上睡觉时安详、惬意的样子,把画面由静态变成动态。当然,“江山”的美丽和“花草”的芬芳也可以转变成动态画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展开想象的教学切入点。“江山”“花草”虽不动,学生却可以联想美好春天中“莺歌燕舞”“春风徐徐”的动态画面,借以感悟“江山丽”和“花草香”。
(四)悟语言表达,丰富画面细节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作者所能描绘的画面也是有限的,学生的想象也会受限于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不要忘记让学生回到文本,反复品读那些有镜头感的语言,丰富想象的画面。如对于“春风花草香”中的“香”,教师可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能闻到香味?”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果仅仅是一朵花,那不足以“香飘万里”。如果学生关注到这一点,脑海中便会出现“一丛鲜花”“一地鲜花”或是“百花齐放”的景象。此外,作者能闻到“花香”,不仅仅是因为花多,而是因为有风,“春风扑面而来,伴随着淡淡花香”,学生脑海里定会出现“鲜花摇曳”的画面。同样的“镜头”语言,在“沙暖睡鸳鸯”中也有体现,“暖”字让学生想象到了鸳鸯怡然惬意的沉睡姿态,他们还会去想象为什么会有“暖和的沙土”,鸳鸯一雌一雄互相依偎的样子又是什么样,如果说整体勾勒的画面是“白描”,那么丰富的画面细节则是“细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之翼得以尽情舒展,对语言的理解也会更透更深。
三、借“镜头”语言,推进深层次阅读
教师借“镜头”语言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式开展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想象层面,那这样的阅读显然是不完整的。“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式,应当是借由想象畫面之美引领学生再次回归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绝句》一诗时,让学生根据古诗想象画面之后,应再次引导学生回到古诗的学习中,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阅读。
(一)抓语言准确性——明确“镜头”语言
本课的教学借助的是“镜头”语言辅助想象,回到古诗学习后,学生必须先搞清楚找准“镜头”语言,才可以领悟到诗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这首诗中,杜甫本身就是在用文字营造画面感,“为什么能营造得如此成功?哪一句诗、哪一个字最能让人感受到画面感?”是这首诗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借镜头展开想象,同时也要借“镜头”语言来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高妙。只有准确抓住这些“镜头”语言,才能根据这些语言展开想象,大胆勾勒脑海中的美好画面或生動镜头。
(二)抓语言生动性——分析诗句的镜头感
“同样是写景的诗,为何这首诗就能营造出镜头感?具备镜头感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杜甫又是怎么做到的?”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引导学生品悟诗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就《绝句》这首诗而言,首先,杜甫之所以能营造出画面感,主要在于他能抓住春天到来时最具特色的主要景物来写。对学生来说,“飞燕子”“睡鸳鸯”这些描写主体是生活中已有的认知,因此阅读时容易产生共鸣共情,会不自觉地走进杜甫营造的氛围中,尤其是“飞”和“睡”二字,能一下子将“燕子”和“鸳鸯”带到眼前来。其次,春天的景物很多,诗人并未一一列举,一句“江山丽”、一句“花草香”,这两处白描,在读者脑海中营造了一个“广角镜头”,学生只要抓住“丽”和“香”两个字,便可以体验“惠风和畅”“百花竞放”的美好意境。最后,杜甫在这首诗中不仅写了自己所见之事物,还写了可以闻到的花香,可以触摸到的暖和的沙地。多种感官的交织融合,更能让人身临其境。
(三)抓语言智慧和情感——分析“镜头”语言的作用
诗人将语言用得这么妙,有什么作用?这是本课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画上这个教学“句号”,学生更能明白“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阅读方式的有效性。此时教师要为学生展示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诗中这些能引发想象的“镜头”语言,描绘了美好的春天景象,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描写,对欢悦情感的表露。这样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个阅读过程,学生展开想象过后一下子便能理解这些“镜头”语言的作用,品悟到诗人运用语言之高妙,描绘画面之高超。学生不仅能走进古诗,还能走进诗人,更能走进诗人的文学作品中。
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是对阅读的再加工、再创造。想象的具象化其实并不难落实,它仅仅需要一些策略去引导,借助“镜头”语言想象画面的目的是把书读“活”,让画面与文字再次相遇,通过想象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参考文献】
[1]耿吉倩,袁晓薇.运用镜头语言解读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J].文学教育(中),2015(5).
[2]苏晓玲.例析电影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研究,2019(10).
[3]王荣.巧借镜头语言 学会有效叙事——借用镜头语言开展特色写作教学的尝试[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4).
【作者简介】
苏雅(1985~),女,汉族,福建厦门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