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悲剧之美悲剧之美
2021-09-22邱忠劲
邱忠劲
鲁迅总是力争使沉睡的人们从源于生命根底的内在精神危机中走出来,从背对虚无的无力感和脆弱性中走出来。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投枪和匕首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是却是“悲剧”。细读他的小说,人们便会得出其小说的总模型一一悲剧链,即以叙述那“吃人”的现实中主人公的悲剧旅程,揭示他们的灵魂,解剖他们的世界观,批评他们的人生,而后“赐”于他们一个灰色的归宿。
正如物质受到屈辱,精神受到戕害靠“精神胜利法”自居最后落得示众枪决的流氓无产者阿Q;“有者给人以笑料,无者无人问答”,最后“的确死了”的迂腐半知识分子孔乙己;受旧式婚姻折磨,封建礼教摧残,最后在爆竹声声的“祝福”中惨死街头的祥林嫂;……这一幅幅旧中国悲凉的画卷,无不是以“悲剧链”的模型出现于读者的面前。
照理,悲剧应该给人们沉沦、怯懦,然而鲁迅所创的“悲剧链”何以能加强人的生命力呢?又怎能给麻木脆弱的民族和个人以清醒从而以“生命的刀鋒”走向“思想的大道”呢?
套用孔子的话来解释便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这些在生存中变得麻木的同胞们,对于这些熟睡在“绝于窗户而万难毁”的“铁屋子”里的人们,需要让他们面对“死”而更深刻地体味“生”而后才能觉醒、反抗。
如同敢于与所谓的“命运”及现实作斗争的祥林嫂,从婆家愤然逃出,当被绑另婚时,宁作死里的挣扎反抗,然这微弱的闪光点却在庞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消逝殆尽,人们在同情她的同时,也痛恨产生这悲剧的根源。祥林嫂反抗失败后,宿服于命运,竟去土地庙捐门槛以洗脱罪名,以为这样就可以重新得到失去的尊严,但捐了门槛以后却仍然生活在人们的嘲笑、鄙视中,以致悲剧地结束了一生。在这宿命意识与命运的抵抗遭到失败的过程中,人们多多少少能从其身上射掠到自己的影子,于是在发现悲剧根源的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同时也破灭了他们一直把生命寄托于“神”的幻想,这悲剧的“死”焕发了“生”。
用鲁迅自己的话,便是“悲剧将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能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存在着“精神胜利法”的阿o是一个勤劳、质朴的雇农,他也有好品质,有革命积极性,但他终生劳动却得不到温饱,最后做了无辜的牺牲品。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结局令人同情。鲁迅正是用这悲剧的效果,引人发笑,但在笑的时候,感到难过,嘲笑中含着眼泪,对主人公的愚昧、麻木感到气愤、焦急,也为他们悲痛不平。在痛愤中人们才会感到屈辱,才会真正体会到国民的劣根性,才能在麻木中觉醒。在与毁灭的对抗中,人的力量才能深刻地表现出它的坚韧与伟大。
“悲剧链”是其小说的特点,悲剧中创生命力感,使人们从“生命的刀锋”走向“思想的道路”却是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