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语”走向“融合”:欣赏型探究视野下“教育社区”的构建
2021-09-22许昌良陈敏靖
许昌良 陈敏靖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这就迫切要求新时期营造优良的教育生态,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有机融合,凝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为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当坚持以优势为本,激发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在动力,营造友好、融洽、温暖的家校合作氛围,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
一、对家校关系中家长“失语”以及学校“文化孤岛”现象的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与家庭之间貌似合作,实质是分离的。学校虽有家委会之类的家校合作组织,每学期也有一两次家长会等交流活动,但内在还是彼此都处于“失语”状态。由于缺少频繁的平等对话、交流与协作,家校之间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等现象,也容易产生矛盾,于是一些投诉或者争执持续不断。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是存在的,《学校会伤人》的作者柯尔斯滕·奥尔森也认为,在美国,学校虽然表面上欢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实质上学校暗地里拒绝家长卷入“不符合时机要求”的活动当中,因为这样会受到威胁,压力也很大。
家校之间的这种状况,反映了家长的文化自卑以及家校关系“失谐”。这不仅影响学校发展自信與激情,也影响学校形成办学合力、树立办学声誉以及打造品牌。更加突出的问题是,面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成长,家长只是作为学校的协助者、配合者,而不是重要的“合伙人”,单向地依靠学校很难完成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学校俨然成了“一座文化的孤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家校关系需要重构。于是,我们在实践中提出建设“教育社区”的主张。
二、欣赏型探究的意蕴及其与“教育社区”建设的契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后人文主义等观点的影响,产生了社会建构论新思潮。社会建构论是一种用光明心态与支持性行动积极看待和建设世界的新思想。要革新,就必须改变建构世界的传统方式,努力创造生成新意义的方式方法。欣赏型探究就是重要的思想之一。欣赏型探究是一种致力于发现系统的“积极内核”的探寻活动,是一种以优势为本的能力建设,是一种建构性的、生成性的行动研究模式。欣赏型探究认为,当人类系统发挥最佳功能时,关于强项、成功、价值观、希望以及梦想的对话本身就能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人和组织都表现出“向日”的属性,他们倾向于朝着富有阳光或者生命资源的方向生长。
回到学校教育现场,如何消除家校隔阂以及学校“文化孤岛”现象,学校要审视家长“教育功能”,发现家校教育中的“强项、成功、价值观”等,了解他们的希望以及梦想,进而创造一种人们共同期盼的美好世界。开展建构性的、生成性的行动研究,形成一个合作型的教育社区。即在欣赏型探究理念引领下,建设具有共同愿景和价值理念、相互分享支持,积极进行探究、学习、变革的学习成长共同体。让学校成为社区的一部分,社区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社区与学校在广度、深度与性质上融合。
三、教育社区的构建思路与实践探索
基于欣赏型探究,学校要发现自身以及家长的优势并依此想象、构建和实现一个共同期盼的未来学校为追求,大胆创设和建立具有开放性、互惠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社区”。
(一)共生阅读:学生成长的动力源
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成长几乎具有“母题”意义,家长则是重要的协作者与同盟军。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书本内外、课堂内外、考试内外、家校之间协同互补、互生共长的阅读生态。不仅促进学生阅读习惯与知识素养的提升,而且影响家庭并通过家庭影响社区,培养全民(社区)热爱阅读的习惯,进而实现打造书香家庭、促进书香社区形成的目标。
1. 系统的阅读课程:带领学生走进阅读大门
(1)序读。阅读内容序列化,按照学科、学段确立系列化的阅读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底线,阅读量为“课标规定量乘以2+X”,即全科的阅读量底线为课标的2倍。精心编制《共生阅读推荐书目》,涵盖一至九年级不同年段各个科目,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及家长推荐适合的书目。
(2)晨读。每天晨读十分钟,诵读美文、诗歌,每个年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晨读内容,并通过“先到先读”“入座即读”“适度齐读”等要求培养晨读习惯,开启“晨醒模式”。
(3)趣读。学校积极开展语文教改实验,开展“群文阅读”实验研究,以部编教材为本,从教材主题发散开去,建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学校定期开展优秀经典诵读节、外语文化艺术节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海量阅读。学校主张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学校建设“十五岁前的语文”课程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养料,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底线,提出课标学段阅读量两倍的要求,切实根据低年级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加强背诵,尤其是积累大量的范文佳句。
2. 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点亮阅读心灯
(1)阅读积累。从育人目标出发,整合班团队会、纪念日等开展有意义的阅读实践活动。开展“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编制《共生阅读读书札记》,培养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提出数量和质量要求,教师逐篇批阅点评。
(2)阅读竞赛。组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示、线上阅读交流等活动。开展“古诗词诵读”竞赛、读后感评比、亲子共读展示等,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加阅读积累,而且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使其体验成功感,提升科学人文素养。
3. 有效的阅读评价:助推学生激发阅读动力
以课程评价标准为基础,各年级、各学科制定阶梯式、任务驱动式的评价标准,让共生性的深度阅读具有持续性、有效性。如通过“阅读考级”“阅读积分”可视化阅读量,每月开展班级“阅读之星”评比,每学期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比,每学年开展“书香家庭”“书香教师”评比,用正向有效的评价持续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在激励中促进“共生阅读”螺旋上升。
(二)新父母学校建设:家校合作的助推器
“新父母学校”在欣赏型探究理论指引下,秉持“关系优先”原则,通过课程与教学,使家校融合朝着更科学、更健康的目标发展,成为一个与学校深度对话与协作的紧密型“社区”。
1. 培训“接地气”。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定期地面向不同类型家长开展培训。如新学年伊始对入学新生的家长进行入学培训、“共生阅读”指导培训;面向中学家长开展青春期教育培训;面向校级家委开展家委工作培训等。各项培训内容扎实有效,方法创新,为社区的家校合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分享“有底氣”。学校本着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持续推动家长阅读活动。为了让“一部分家长头脑先‘富起来”,学校成立由学校倡导、家委组织、全体家长参与的“小种子阅读坊”,旨在组织家长共读经典书籍,交流育儿思想,从中获得阅读和沟通的乐趣。“小种子阅读坊”每月开展一次活动,邀请各界专家作为分享嘉宾。来自不同年级的家长们作为阅读坊的成员走进校园,认真聆听,积极发言,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家长阅读的“小种子”正在生根、发芽,不久的未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示范。
(三)家校合作的组织变革:学校现代治理的新范式
将欣赏型探究这一社会组织变革理论运用于家校合作之中,旨在改变传统的学校发号施令、家长唯命是从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创造家校合作故事,分享成功经验与启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构建提问、对话、交流等新“关系”,共同憧憬家校之间的“可能世界”。
1. 家校合作实效化。摈弃家校合作的虚拟化,构建“班级—年级—校级”有机联系、紧密协作的管理网格,摈弃诊断“疾病”式治疗模式,强调师生、家校、社区深度对话。每学期召开各个级别的家委会议,家长参与学校工作计划和总结的研制,学校倾听家长真实的想法,家校合作从“失语”真正走向“融合”。
2. 有效育人协同化。形成育人文化,需要家校合力。我校倡导家校“一家人、一艘船、一起赢”,校级家委与学校精诚协作,参与学校每学期工作计划的研讨,每年都对学校工作进行书面公开评价,并纳入学校年度发展报告。在学校遇到困难时,家长群体积极伸出援手,如疫情防控期间家长们纷纷为学校捐赠防疫物资。校庆期间家长代表挥毫泼墨为学校送来祝福,积极参与各类大型活动。
3. 参与监督权力化。明确家长委员会为学校重要的权力机构,家委可以监督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活动,定期提出意见或建议。学校可以组织家委会对学校饭堂、校服的供应、“430”课后托管机构进行遴选、监督并反馈意见。如此和谐、融合、深度地家校互动,充溢着浓郁的成长气息和觉醒意识。这不仅是组织变革更是观念变革,校长、师生、家长、社区等在对话和反思中逐渐成长,形成学校现代治理的新范式。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R-c/2015/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