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建设
2021-09-22余思蓓
余思蓓
财政部在2010年提出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明确指出: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着力培养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和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笔者在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保障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国际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近年来,各类高职院校和高等学府纷纷扩大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数。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约4000万人,但是在这4000万会计大军中,注册会计师不到30万,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才也只有18万多。中国的经济社会不乏记账和算账的会计工作者,但是通晓国际市场规则、国际会计准则高层次的国际会计人才仍十分匮乏。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还停留在满足国内企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层面,跟不上国际化的步伐。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归结到底是我国会计人才的教育模式出现问题。
1.会计国际化教育理念不强。目前我国高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除了一些国家重点大学,如中山大学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暨南大学的“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型专业”、“高级管理事务的高级会计人才”等以外,很多高校的会计学本科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国内会计人才的培养层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要求,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亟需重新定位。
2.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我国高校会计本科教育起步晚,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只会造成整个会计教育的质量不高。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再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要求。
3.师资队伍水平不高。高校的发展和未来前景归结到底在于教师的质量。而我国现阶段会计学本科教育阶段师资队伍大多熟悉的是旧的行业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对于更新变化较快的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则理解速度跟不上。就我校而言,具有高职称的年轻教师人数比例较低,教师结构不太合理。很多教师知识储备很丰富,但教学方法有欠缺。又如谈到国际会计准则时,英语水平又是一大障碍。
4.缺乏国际实践平台。实践教育可以加深对理论教育的理解。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就必须积极向国际社会靠拢,投身到具体的情境中锻炼。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法来看,大部分学校依然只有校内教育的经验,只有极少数知名的学校会开展交换生培养项目或者分配学生去外企或境外实习或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因此,缺乏国际实践平台是国内高校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普遍存在的难题。
二、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国际化会计人才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当今经济高度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年代,各国都有可能出现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的情况,这时通晓国际市场规则、国际会计准则高层次的国际会计人才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财政部2010年提出的会计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的要求,一个高素质、高层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达到以下几点素质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作为一名国际化的会计人才,应该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更强的法律意识和更强烈的责任心。努力做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坚决杜绝会计造假行为,把维护国家会计行业的声誉放在首要位置。
2.具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结构。面对经济社会的复杂变化,会计处理的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能与国际经济社会相匹配的知识储备结构。不仅要熟练了解国内市场经济社会中各类经济业务的处理方式及其有关的法律和制度,还要掌握国际社会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3.具备适合经济全球化的能力结构。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会计人才。面对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局面,仅仅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不够,还应具备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其中,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积极改革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将从会计培养目标、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一套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重新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应该在认真研读财政部2010年颁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的基础上,积极响应政府的会计人才培养战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以人才国际化教育的先进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创新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实践操作等环节,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逐步实现会计人才的国际化。
2.改革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制。①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将直接导致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会计人才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会计课程体系国际化。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普遍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税法、成本会计等,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高校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分配给实践课程的课时极少,甚至不采取课堂教学和指导。并且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的课程则涉及很少,这就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不能站在会计学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的角度综合考虑问题。鉴于此,对于实践教学这一部分,学校可以适当停开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来增加学生实践课程的课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加强能力的训练。对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高校应该为迎合国际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原有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相关课程如会计职业道德,系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英语,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或者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模式;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国际市场的动态,拓宽知识面。②优化教学方法。 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陈旧、死板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会计专业的课堂气氛更是沉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校应该从国际化会计人才的特点出发,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从传统的单一的黑板式教学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转变,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也使学生能够及时关注国际学术前沿信息,掌握世界经济的发展动态。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起以“学生为主、导师为辅”的课题小组机制。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地位。教师授课多采用案例教学,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开展企业模拟决策活动,将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纳入到企业的角色扮演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感受到会计在实务中是如何运作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机制。①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的未来和发展取决于教师的质量。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要求有一支创新思维、高素质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因此,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首先,拓展教师的聘用标准。引进高质量的会计专业的人才担任授课教师,如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他们实践经验丰富,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更直接的指导。其次,优化教师结构,有意识地培养和选拔一些优秀的年青教师出国留学或访问,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会计教育的交流和合作,拓宽教师的视野。或是去知名的外企或事务所实习,实地考察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再其次,教师也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水平。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去接受新的知识,力争将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传授给学生。学校也应该鼓励和支持教师继续深造,建立双语教师培训交流机制,为会计人才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国际化师资保障。②建立学生实践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要在我国落实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高校应注重加强与周边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培养机制,落实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在现实中塑造自己。其次,建立国际化的培养通道。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积极与国外高校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育合作,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走出国门,或让国外留学生融入到我国高校内,通过这种交换生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再其次,积极鼓励和引導学生参加国际性工商管理类竞赛和国际性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强化和丰富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团队能力等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