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菌感染性肺炎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与患者肺部炎症情况、预后的关系

2021-09-22杨浩然张学勤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毛玻璃病毒组肺段

杨浩然, 张学勤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江苏 徐州 221000

肺炎属于胸部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通过对感染有效控制是临床救治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方法,但是,多数患者由于检查不及时或者未能明确诊断导致最佳治疗时机延误,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与治疗费用,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1]。临床常见的肺炎种类包括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患者均表现出发热、干咳、咽痛腹泻等体征,前者一般由肺炎链球菌、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发,后者则主要由病毒引发,因此,如何鉴别两种类型的肺炎对临床开展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胸部CT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有助于区分肺炎类型,尤其是在病原学诊断未能完善前指导治疗具有良好的价值[2]。本研究分析了肺炎患者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与患者炎症病情、治疗结局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病原学确诊的细菌感染性肺炎患者100例为细菌组,同期经血清学等检查证实为病毒感染性肺炎的100例患者为病毒组,纳入时间范围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纳入标准: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标准参考《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诊疗指南》[3];细菌性感染经痰培养病原学检查证实,病毒性肺炎患者经血清学实验等检查证实;患者年龄范围19~79岁;两组患者均接受了CT胸部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本研究方案与相关医学伦理学要求无相悖之处。排除标准:肺部其他类型疾病(肺结核、肺癌、肺间质纤维化、硅肺等);住院时间不足48 h;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HIV感染的患者。细菌组:患者年龄45~79岁,平均(60.3±7.8)岁;男51例、女49例。病毒组:患者年龄47~79岁,平均(59.6±8.4)岁;男55例、女45例。病毒组与细菌组年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肺部CT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仪(美国GE公司),管电流:200 mA,管电压:120 kV,胸片曝光计量:0.05 mA,螺距:1.5 mm,层厚及层间距:7.5 mm。检查过程中患者仰卧位,覆盖患者全肺区域。由两名5年以上影像学医生独立阅片诊断。

(2)治疗方法。患者卧床休息,给予足量维生素及蛋白质,酌情静脉输液及吸氧。病毒性肺炎患者给予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奥司他韦等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性肺炎则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可能的病原体感染情况,根据指南推荐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对患者预后进行记录。

(3)肺部感染的病情评价标准。采用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评分)[4]对患者肺部感染的炎症程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意识障碍、患者的呼吸频率、血压变化、年龄、尿素氮检测值,每一个条目评分为1分,根据患者的评分结果,0~1分为低危,2分为中危,≥3分为高危。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细菌组与病毒组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肺部CT特征分析

充气支气管征、肺叶实变特征中,细菌组高于病毒组患者(P<0.05);肺部毛玻璃影特征检出结果比较,细菌组低于病毒组患者(P<0.05);在肺段实变、网织条索、胸腔积液三种类型的CT特征对比,细菌组与病毒组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肺部CT特征分析[n(%)]

2.3 不同病情程度的细菌组患者肺部CT特征分析

高危组的肺叶实变、肺段实变、肺部毛玻璃影、胸腔积液、充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高于中危组患者(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患者网织条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情程度的细菌组患者肺部CT特征分析[n(%)]

2.4 不同治疗结局的细菌组患者肺部CT特征分析

根据治疗28 d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死亡组的肺叶实变、肺段实变、胸腔积液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肺部毛玻璃影、网织条索、充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治疗结局的细菌组患者肺部CT特征分析[n(%)]

3 讨论

肺炎指的是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影响支气管壁和肺泡功能,患者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多变,病情进展速度不一,世界范围内每年400万人因罹患肺炎死亡[3]。目前临床常见的肺炎类型包括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前者一般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造成,常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发病与病毒毒力、感染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4,5]。细菌性肺炎临床症状主要与病理进程相关,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通常由上气道向下蔓延进入下气道,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肺部,细菌性肺炎因宿主年龄、伴随疾病与机体的免疫状态等,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很大[6,7]。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细菌耐药的日益严重,重症肺炎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8]。因此,临床早期明确肺炎的种类,寻找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高分辨率CT在临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胸部疾病中能够对肺部毛玻璃影、重叠区病变及细微结构清晰显示,在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本研究分析了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在CT影像学方面的差异,细菌性肺炎多以不规则斑片样实变或(和)间质改变为主,细菌性肺炎病变CT表现基本在原部位发展,无成倍快速增长的影像改变,多为单一肺段、肺叶分布,通过治疗后,细菌性肺炎基本在原部位吸收。有研究证实细菌性肺炎病变发展局限在单一肺叶、肺段,速度相对较慢[10,11]。病毒性肺炎患者在CT影像上的特征相对明显,主要是重叠和多样,一般呈现外围部分和中心分布,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纤维化改变、间质的增厚,以及小叶的中心结节出现。病毒性肺炎一般发生在肺间质,结缔组织水中、充血和炎症介质浸润主要在肺泡间和细支气管,最终形成肺泡壁增厚,肺泡腔仅有轻微的炎症改变[12,13]。细菌性肺炎则一般发生在肺实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的炎症分泌增多[14]。此外,还有学者发现病毒性肺炎在CT上肺段实变以及弥漫性毛玻璃样改变会出现增厚的间质改变,表现出散在分布的“树芽征”,病毒性繁衍影像变化主要是毛玻璃影、网织条索并伴随多发小结节病灶、充气支气管征及肺段实变[15],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通过多层螺旋CT(MSCT)发现,细菌组的肺叶实变、充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高于病毒组患者,而细菌组的肺部毛玻璃影发生率低于病毒组,提示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患者在MSCT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危组的肺叶实变、肺段实变、肺部毛玻璃影、胸腔积液、充气支气管征发生率高于中危组患者,提示随着患者病情越来越严重在CT上对于变化的检出率显著升高。死亡组的肺叶实变、肺段实变、胸腔积液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患者,提示肺叶实变、肺段实变和并发胸腔积液患者预后不佳。

本研究采用MSCT对肺炎类型进行分析,发现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像学表现,而且同疾病危重程度以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开展影像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对于早期隔离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本研究未纳入更多病例,未能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不排除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也未能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进行对比,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观察。

因此,依据胸部CT检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鉴定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对于细菌性肺炎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毛玻璃病毒组肺段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对小鼠流感相关性脑病的影响*
在人间
抑制miR-134治疗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实验研究
shRNA-Survivin基因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神奇的发现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浅析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