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2021-09-22冯永勤翁文明方再光王怀洪王世锋廖经球周永灿

水产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幼体刺参

冯永勤,翁文明,方再光,王怀洪,王世锋,廖经球,周永灿

( 1.海南大学 海洋学院,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 海口 570228; 2.海南定大养殖有限公司,海南 文昌 571343 )

糙海参(Holothuriascabra),属海参科、海参属,俗称明玉参、白参、白沙参,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海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兴、广东中西部和海南等地海域[1],其全球分布西至南非沿海到红海,东至加罗林群岛和斐济群岛,北至日本南部海域,南至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糙海参营养价值很高,干品的蛋白质含量70.75%,脂肪含量1.60%[2]。富含具有抗肿瘤、降血脂和抗凝血等药理活性的酸性黏多糖成分[3],以及具有抗真菌和抗肿瘤等活性的皂苷成分,可作为新型抗肿瘤和抗真菌药物的潜在候选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4]。

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糙海参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糙海参自然资源因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目前只有海南陵水新村港和黎安港两个内湾可采捕到少量天然糙海参,是糙海参亲参主要来源地。为了在有效保护糙海参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糙海参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迫切需要加强糙海参苗种繁育技术研究,加大糙海参苗种繁育规模,为糙海参底播增殖及规模化养殖提供充足的苗种。近年来,我国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的科技工作者先后开展了糙海参苗种繁育研究[5-7];笔者自2009年开始开展糙海参繁育技术研究,于2012年突破了其亲参诱导产卵技术[5]。2014—2015年,笔者在已有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亲参培育、幼体培育和稚幼参培育等技术,以实现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生产,为糙海参规模化增养殖奠定良好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糙海参亲参

采捕自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和黎安港的天然海区,挑选表皮完整,色泽清晰,参体饱满,体质量150~400 g的个体作为备选亲参。

1.1.2 饵料

亲参饵料配制: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亲参配合饲料、马尾藻(Sargassumpolycystum)粉、鼠尾藻(S.thunbergii)粉、海泥、水产酵母和复合维生素依次按质量比1∶1∶1∶1∶0.002∶0.002的比例混合制备。

幼参饵料配制:采用仿刺参幼参饲料、马尾藻粉、鼠尾藻粉和海泥依次按质量比1.0∶0.5∶1.0∶2.5比例混合配制。

1.1.3 场所

亲参培育池:室内水泥池,规格4.2 m×3.8 m×1.2 m,培育时水深1.0 m,每平方米设置1个散气石进行增氧。

育苗池:室内水泥池,有4.0 m×3.2 m×1.0 m、7.5 m×2.0 m×1.0 m和7.5 m×4.0 m×1.0 m 3种规格,培育时水深0.8 m,每平方米设置1个散气石增氧。

1.2 试验方法

1.2.1 亲参的运输

薄膜袋充氧干运法:采用50 cm×34 cm的聚乙烯薄膜袋,每袋装入体质量为150~400 g的糙海参亲参8~10头,充纯氧后系紧袋口,置于60 cm×44 cm×34 cm的泡沫箱中,在箱底的2个对角处各放置1塑料瓶冷冻水以降温,密封泡沫箱后以空调汽车运输,运输时间控制在5.5 h以内。亲参运到海参育苗场后,将装有亲参的薄膜袋于亲参培育池水中静置20 min,待袋内外水温基本一致后再将亲参取出,以200 mg/L聚维酮碘消毒3 min后置于亲参培育池中暂养。

塑料容器干运法:在30 L的圆形塑料桶或60 cm×44 cm×34 cm的泡沫塑料箱底部先铺一层湿毛巾,在湿毛巾上排列一层海参,海参上铺湿毛巾,湿毛巾再排列一层海参。以此方法在每个容器内放置海参2~3层,在最上层海参上再铺一层湿毛巾,湿毛巾上放2~3瓶冷冻水。将容器加盖封闭后以空调汽车运输,运输时间控制在5.0 h以内。运至海参育苗场后,先将亲参取出置于塑料盆中露空放置20 min,再将亲参以200 mg/L聚维酮碘消毒3 min后置于培育池中暂养。

暂养3 d后计数死亡、成活以及排脏的亲参数量,计算亲参的成活率和排脏率。

1.2.2 亲参培育

亲参经3 d适应性暂养后,挑选健康个体经计数后转移至亲参池培育,放养密度为7~13头/m2,连续微流水与充气,日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2~4倍。以仿刺参亲参饵料混合投喂,每日傍晚投饵1次,日投喂量为亲参体质量的2%~4%。每周排水清除池底残饵与粪便1次。于2014年6月26日运回首批亲参,6月30日开始进行培育,至9月30日结束后统计亲参成活数量。于2015年3月8日至5月13日又分5批将采集的亲参运至亲参培育场,各批运回的亲参均分别经3 d适应性暂养后陆续开始培育,均至9月30日结束培育并统计亲参成活数量。亲参培育期间,水温(29.4±2.6) ℃,盐度30.6±2.1,pH 8.2±0.1,溶解氧(5.6±0.4) mg/L,白天光照度(815±385) lx。

1.2.3 亲参精卵排放诱导

亲参经过暂养和培育后,分多批次用于产精和排卵诱导试验。每隔10~30 d,选择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3 d,采取阴干与流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诱导。诱导当天傍晚排干培育池水,挑选体质量160 g以上腹部饱满的健壮个体,置于育苗池底干露60 min,然后流水刺激30 min,再注满砂滤海水,等待亲参排放精卵。当夜亲参排放精卵结束后,用尼龙小抄网捞出亲参,移回至亲参培育池继续进行培育。用300目筛绢网换水器将已排放了精卵的育苗池水排出70%,并注满新鲜过滤海水;以同样方法再换水1次后,将受精卵保留于育苗池中孵化幼体。2014年6月10日—2015年5月18日,共先后进行亲参诱导产精卵15次,分别统计每批次用于诱导亲参的数量和受精卵孵化出初耳幼体的数量。

1.2.4 幼体和稚幼参培育

2014年6月11日—2015年5月19日,利用所获得的初耳幼体共进行了12个批次的育苗试验,统计每批次投放的初耳幼体数、培育出参苗体长和数量,并计算每批次幼体培育的成苗率。具体过程如下:

(1)幼体培育

饵料投放:受精卵经约19 h后孵出初耳幼体,在收集初耳幼体之前先往育苗池注入70%水体体积的砂滤海水。采用虹吸法将产卵池的初耳幼体收集浓缩,转移至育苗池进行培育,密度为0.04~0.31个/mL。待初耳幼体的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后,开始投喂活体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üelleri)和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牟氏角毛藻和球等鞭金藻的供应量不足时,以螺旋藻(Spirulinasp.)粉和水产酵母作为代用饵料进行投喂。在初耳幼体阶段,单胞藻的日投喂量为1.0×104~2.0×104个/mL,螺旋藻粉和水产酵母各投喂量为0.10 mg/L;至中耳幼体阶段,单胞藻的日投喂量为2.0×104~2.5×104个/mL,螺旋藻粉和水产酵母的投喂量均为0.12 mg/L;到大耳幼体阶段后,单胞藻日投喂量为2.5×104~3.0×104个/mL,螺旋藻粉和水产酵母各投喂量为0.13~0.15 mg/L。每日8:00、15:00和22:00分3次投喂。

水质调控:放养初耳幼体后第2天开始注水至满水位的85%,第3天进水至育苗池满水位,第4天开始换水。初、中、大耳状幼体阶段日换水量依次为育苗水体的20%、25%和30%。育苗池连续充气,保持溶解氧质量浓度大于5 mg/L。大耳幼体后期若发现池底残饵较多时,以虹吸法将幼体排放至筛绢网箱进行浓缩收集,然后把收集的幼体转移至另一个经过消毒和清洗干净的育苗池内继续进行培育。

幼体检查:每日上午投饵前取样计算幼体密度,镜检幼体胃中的食物量及活动情况,掌握幼体的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情况,出现异常立即处理。每次投饵2 h后,镜检耳状幼体摄食情况,并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

采苗:初耳幼体经8~10 d培育后发育至樽形幼体,当约10%大耳幼体变态为樽形幼体时,及时投放44 cm×33 cm规格的波纹板附着基进行采苗,波纹板投放量为110~120片/m2。

(2)稚参培育

饵料投放:樽形幼体附着于波纹板上发育变态为稚参后,开始转换投喂稚参饵料。转换过程:稚参附着后1~5 d,投喂的饲料配比为刺参稚参配合饲料+螺旋藻粉+水产酵母+鼠尾藻粉+海泥按12.0∶1.0∶1.0∶18.0∶30.0(质量比)配制;稚参附着后6~10 d,投喂的饲料为将上述饲料成分调整配比至24.0∶1.5∶1.0∶36.0∶70.0;稚参附着后11~20 d,投喂饲料调整为刺参稚参配合饲料+鼠尾藻粉+海泥按1.0∶1.5∶2.5(质量比)配制;稚参附着后21~30 d,投喂的饲料为将上述3种成分调整配比至1.0∶1.6∶2.8。每日早晚各投喂1次。

水质调控:每日换水或微流水,日换水量50%~150%。水温(28.6±1.6) ℃,盐度30.2±2.0,pH 8.2±0.1,溶解氧(5.4±0.4) mg/L,白天光照度(352±227) lx。

采苗:当稚参体长0.5 cm以上时,将其从附着器上剥离并转移至育苗池底部,进入幼参培育阶段。

(3)幼参培育

幼参培育阶段不投波纹板附着器,幼参主要附着栖息于育苗池底部及其四周的池壁。以幼参饵料日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幼参体质量的3%~5%。微流水并连续充气,日换水量为育苗水体的100%~200%,保持溶解氧5 mg/L以上。7~10 d后倒池以清除培育池的残饵与粪便。幼参体长生长至1~3 cm后,收集幼参转移到室外池塘进行苗种中间培育。幼参培育期间,水温(28.3±1.4) ℃,盐度30.1±1.9,pH 8.2±0.1,溶解氧(5.3±0.5) mg/L,光照度(302±207) lx 。

2 结 果

2.1 亲参运输

2014年6月26日—2015年5月13日,采用薄膜袋充氧干运法或塑料容器干运法,分6次将从海南陵水自然海域采捕的亲参共2185头运至海南文昌市会文镇的海参育苗场。亲参经3 d暂养后的成活率99.3%~100.0%,平均99.7%;运输排脏率 1.1%~2.7%,平均2.0%。其中,薄膜袋充氧干运法的平均成活率99.8%、平均排脏率2.6%;塑料容器干运法的平均成活率99.6%、平均排脏率1.2%(表1)。

表1 亲参运输成活率与排脏率Tab.1 The survival rates and evisceration rates of broodstock sea cucumber H. scabra during transportation

2.2 亲参培育

从自然海域采集的糙海参,挑选体质量150~400 g、体表无损伤和无排脏个体共2104头,作为亲参培育,其中,2014年1次共放养亲参603头,2015年分5次共放养亲参1501头。分别于2014年9月30日和2015年9月30日结束培育。2014年亲参经过93 d培育,成活598头,成活率为99.2%;2015年亲参经过137~203 d培育,成活率为97.1%(表2)。

表2 糙海参亲参水泥池培育成活率Tab.2 The survival rates of broodstock sea cucumber H. scabra cultured in a cement tank

2.3 阴干与流水相结合诱导亲参排放精卵

亲参经过暂养或培育之后,选择农历初一或十五的前后3 d进行精卵排放诱导。确定诱导时间后,于该日16:30开始将糙海参亲参由培育池转移至育苗池底干露,阴干约60 min,流水刺激30 min,经流水刺激后约2~4 h,于当日20:00~22:00亲参排放精卵。亲参在排放精卵前常出现参体相互缠绕卷曲、头部举起直立,左右缓慢摆动,参体有节律地收缩等行为。一般雄参先从生殖孔射出细线状乳白色精液;排精0.5~1.0 h后雌参开始由生殖孔中喷出淡黄色卵子。

2014年和2015年先后诱导糙海参亲参产精卵共15批次,每批次的诱导日期、亲参数及孵出幼体数见表3。共成功诱导亲参排放精卵14次,诱导产精卵成功率为93.3%;14批次共收集孵化的初耳幼体7059万个。

表3 糙海参亲参诱导产卵与孵化Tab.3 Spawn and incubation of induced broodstock sea cucumber

2.4 幼体与稚幼参培育

2014年6月11日—2014年9月8日,采用6口12.7 m2的育苗池和5口15.0 m2的育苗池(总面积151.2 m2),共放养初耳幼体2188万个,经8~10 d培育后变态为樽形幼体。樽形幼体经1~3 d浮游后附着变态发育为稚参。稚参经60~75 d培育,共获体长1.0~5.5 cm参苗88.1万头,初耳幼体培育总成苗率4.0%(表4)。

2015年3月10日—5月19日,共采用6口12.7 m2的育苗池、21口15.0 m2的育苗池以及1口30 m2的育苗池(总面积421.2 m2),共放养初耳幼体3286万个,经8~10 d培育后变态为樽形幼体,再经1~3 d变态为稚参。稚参经60~70 d培育,共收获体长1.0~4.5 cm参苗357.8万头,初耳幼体培育总成苗率10.9%(表4)。

表4 糙海参幼体及稚幼参培育结果Tab.4 Rearing results of larval and juvenile sea cucumber H. scabra

两年共放养初耳幼体5474万个,共培育出体长1.0~5.5 cm参苗445.9万头,初耳幼体培育总成苗率为8.1%。

3 讨 论

3.1 糙海参运输方法与效果

刺参亲参运输方法有干运和水运两种[7]。本试验均采取干运法运输糙海参亲参,结果显示,运输时间3.5 h,运输成活可达100%;运输时间4.5 h,亲参会出现个别死亡现象。因此,干运糙海参时间最好控制在4.5 h内。干运方法运输糙海参时,海参的排脏主要与运输时间、挤压程度和性腺成熟度有关。据观察,运输时间越长、海参放置层数越多、性腺越成熟,越容易出现排脏。干运海参放置层数不宜超3层。2009年至2012年,笔者曾采用聚乙烯薄膜袋加海水充纯氧和塑料水槽加海水充气两种方式进行水运亲参,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方式水运亲参排脏率均逾5%,最高达16.8%,但水运输成活率与干运输没有较大差别。水运亲参排脏率比干运较高,主要是由于亲参在水体中晃动、相互碰撞和排泄代谢物积累所致。因此,亲参运输时间在5.5 h之内选择干运较为适宜。

3.2 糙海参诱导产卵方法与诱导产卵时机

根据多年糙海参繁育研究发现,诱导糙海参产精、排卵的成功率首先取决于亲参性腺发育的成熟度,若性腺不成熟,不论采取何种方法诱导亲参都不能产精、排卵;其次取决于诱导产精、排卵的时机,糙海参的产精卵活动与海洋潮汐规律有较大关系,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3 d的大潮期间是糙海参产精、排卵活跃期,性腺成熟的亲参选择在大潮期间进行诱导产精、排卵,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杨学明等[6]采用升温+阴干+水流冲洗等综合诱导方法实现了糙海参产精、排卵,成功率为50%;本试验主要选择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3 d,用阴干+流水刺激法诱导糙海参产精、排卵,诱导产卵成功率达93.3%,取得了很好的诱导效果。

3.3 糙海参幼体培育技术

3.3.1 放养密度

迄今未见有关糙海参初耳幼体培育适宜放养密度的报道。糙海参属于一年多次产卵的热带海参,产卵季节由3月至9月长达7月之久;诱导产卵量与生殖腺中成熟卵子数量密切相关,不同批次的产卵量有很大差别。本试验各批次幼体培育放养量受到产卵量的制约,放养初耳幼体密度有较大差别。2014年度7批次初耳幼体放养密度为0.04~0.31 个/mL,其中,幼体培育效果较好的8月11日批次,培育体长1.0~2.0 cm参苗成苗率6.34%,该批次放养初耳幼体的密度为0.20~0.31 个/mL。2015年度5批次初耳幼体放养密度为0.05~0.019 个/mL,其中培育效果较好的4月30日批次,培育体长1.0~2.0 cm的参苗成苗率为12.70%,该批次放养幼体密度为0.08~0.12个/mL;4月3日批次的培育效果次之,培育体长1.5~2.5 cm的参苗成苗率为9.49%,其放养幼体密度0.13~0.19 个/mL。由于幼体培育成苗率受到幼体质量、饵料、水质、病原体、敌害生物等多因子的影响,本试验未设计密度单因子试验,各批次培育的参苗规格也差别较大,试验结果不足以科学判定幼体放养的最适密度,但可初步判定糙海参初耳幼体密度的适宜放养密度应低于0.31 个/mL。从充分利用育苗水池设施和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初步认为糙海参初耳幼体适宜放养密度为0.08~0.31 个/mL。王廷贵[8]的研究表明,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初耳幼体的合适放养密度为0.20~0.40 个/mL,适宜放养密度较糙海参高。糙海参和刺参分类学上分别属于海参科和刺参科,并且两者分布的海区也不同,糙海参幼体是否适宜更高的放养密度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3.3.2 幼体饵料

研究表明,糙海参幼体培育用活体单胞藻和螺旋藻粉、水产酵母等代用饵料组合投喂,也可只使用螺旋藻粉、水产酵母等代用饵料投喂,两者均能使耳状幼体正常生长发育变态为樽形幼体和稚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单胞藻加上螺旋藻粉、水产酵母等代用饵料组合投喂效果较好,耳状幼体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和变樽率均较高。因此,在单胞藻供应充足时,选择单胞藻加上代用饵料混合投喂效果较佳。不过,若单胞藻供应不足时,以螺旋藻粉和水产酵母等代用饵料投喂也可作为应急方案。单胞藻种类以牟氏角毛藻效果最好,球等鞭金藻次之,这两种单胞藻对糙海参耳状幼体的培养效果与仿刺参基本一致[8]。

3.3.3 附着基的投放

糙海参从初耳状幼体发育为樽形幼体的浮游期为8~10 d,当糙海参大耳幼体出现5个球状体后,应注意观察其变态为樽形幼体的情况,当约有10%的大耳幼体变态为樽形幼体时,应立即投放附着基波纹板采苗,而刺参投放附着基的适宜时间为出现20%~30%樽形幼体时,两者明显不同[8],其主要原因是糙海参樽形幼体阶段浮游时间较刺参短,若参照刺参出现20%~30%樽形幼体时才投放附着基,往往会因附着基投放过晚而降低采苗效果。

3.4 糙海参稚幼苗培育期间应注意的问题

3.4.1 稚参的饵料转换

糙海参樽形幼体附着后发育变态为稚参时,摄食方式从摄食水体中悬浮饵料过渡为采用触手抓食附着基上的饵料。为使刚变态的稚参能摄食到适口且营养丰富的饵料,提高稚参成活率,必须为稚参提供合适的饵料。建议在投放附着基后10 d内,继续投喂螺旋藻粉和水产酵母等幼体阶段饵料的同时,逐步增加投喂刺参稚参配合饲料、鼠尾藻粉和海泥等稚参饵料的比例,并在投放附着基后10 d后完全停止投喂螺旋藻粉和水产酵母等饵料,全部转为投喂稚参饵料。

3.4.2 清除池底粪便与残饵

糙海参稚幼参昼夜均摄食,且摄食量较大,粪便产生量也较多,加上投饵后产生的残饵、海泥等积累,会在池底产生一层黄褐色的粪便与残饵混合物,若不及时清除,容易造成稚幼参表皮溃烂甚至死亡。因此,稚参培育1个月后,一般要求每隔7~10 d换池1次,用砂滤海水冲洗池底粪便与残饵,冲池时排出的稚幼参用筛绢网箱收集。换池操作要尽量小心,避免稚幼参相互挤压而造成体表受伤,影响成活率。

3.4.3 桡足类的控制

仿刺参稚幼参培育期间易受桡足类的侵害而导致成活率下降,甚至造成稚幼参培育失败[9]。糙海参在稚幼参培育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糙海参稚参附着培育阶段,桡足类不仅与稚参竞争饵料,还常直接侵害、咬伤稚参而造成稚参烂身乃至死亡,因此,在糙海参稚幼参培育期间,有效控制培育池中的桡足类数量是育苗成败的关键之一。为预防桡足类进入稚幼参培育池,首先严格过滤培育用水,尽量避免桡足类及其虫卵通过换水进入培育池;其次要经常检查稚幼参培育池水体桡足类的数量,一旦发现桡足类数量较多时,立即采取换池和过滤等措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或使用一些中药制剂杀灭桡足类,但用药的剂量、用药时机要把握好,以避免桡足类产生耐药性[10-12]。

4 结 论

笔者通过试验探索了热带糙海参亲参的运输、培育、诱导精卵排放以及糙海参幼体和稚幼参培育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集成,建立了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体系,利用所建立的技术体系进行了12批次初耳幼体和稚幼苗培育试验,初耳幼体培育总成苗率达8.1%,基本实现了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生产,为糙海参规模化增养殖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解决糙海参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与其需求日益增加之间的矛盾提供良好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幼体刺参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夏眠的刺参
不同地域刺参胶原蛋白含量及一般营养成分比较
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
刺参饲料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
水晶虾幼体发育研究初报
不同放养密度对有机稻株型塑造的影响研究
黄颡鱼工厂化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