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利的重量”
——明代皇后的绝美凤冠

2021-09-22撰文王一婷

艺术品鉴 2021年25期
关键词:花丝翠鸟皇后

撰文=王一婷

《左传注疏》中对“华夏”二字有明确的注解“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自从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制为纽带,配套以相应的礼乐文明制度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不同等级的人物按照不同的服饰等级来穿衣。这种章服制度构成了礼乐制度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在正式场合中所着的服饰不仅起到标识身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将封建统治者所希望大家遵守的礼法用更加多元且柔和的方式刻在天下人心中。与现代观念不同,古人尤其重视头部饰物,它们被称为“首服”。皇后作为有明一代女性可以达到的最高地位人物,她需要佩戴的凤冠则更为豪华,当然,其物理重量也不容小觑。

凤冠之重

现存的皇后凤冠实物非常之少,明代的就更少了,只有四顶。它们全部出土于明定陵。分别属于明万历皇帝的两任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郭沫若、吴晗等人的建议下,人们对明定陵进行了发掘,在这里,共出土凤冠四件,分别为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4顶凤冠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冠均为漆竹胎,冠上皆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和博鬓,只是具体数量、重量不同。

四顶凤冠背后的两位女主人,是当时最为尊贵的,但这两位皇后的人生境遇也大不相同。

孝端皇后王氏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原配,为永年伯王伟之女。万历六年,年仅十四岁的王氏被册封为皇后,从此,稳坐后位四十二年。史书对于王氏皇后赞誉有加,原因有二:一是她照顾皇子,孝敬太后;二是她对神宗皇帝宠幸郑贵妃一事表现的颇为大度。由于孝端皇后未能生育嫡子,在万历朝还爆发了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明朝是一个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神宗在世时只有孝端一位皇后,这位皇后只育有一女而没有皇子,于是大臣纷纷上书要求立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想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便以皇后尚年轻,日后还有诞育皇子的可能为由拖延立储一事。万历君臣因立储一事僵持15年之久,最终以皇帝的妥协而告终。

国本之争是万历一朝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梃杖。黄仁宇认为,万历皇帝在立储这件事上之所以这么强势,是因为他觉得立太子和自己赏赐金银给别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自己的私事。作为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利至高无上,绝不能受到别人的干涉。他万万没想到,即使作为帝王,在立储一事上,自己还要受到大臣的钳制。

明 孝端皇后 九龙九凤冠 出土于明定陵

明 孝靖皇后三龙两凤冠 出土于明定陵

万历皇帝之所以迟迟不愿立长子为太子还可能与朱常洛的身世有关。朱常洛的生母是慈宁宫的宫女,偶然得幸后便怀有身孕,皇帝对这位宫女并没有太多的感情,直到显怀后被李太后发现还不愿意给她名分。太后问原因,神宗回答:“她只是个宫女”。这句话正戳李太后的心门:“别忘了你也是宫女生的。”万历这才想起自己的生母也是宫女出身的,勉强封王宫女为恭妃。

王恭妃的待遇并不好,他的儿子朱常洛也不受重视,为了与大臣对抗,万历皇帝一直不让朱常洛读书,最终虽然妥协,立朱常洛为太子,但王恭妃却被幽禁在景阳宫十多年。直到王恭妃将死,朱常洛才获准打开景阳宫的大门,此时王恭妃双目失明,母子二人痛哭流涕。当日酉时,王恭妃便气绝身亡。

王恭妃一生坎坷、生活窘迫,生前并没有受到太多的优待。死后,万历皇帝并未对她的葬礼尽心,直到朱常洛继位后,才追封生母为皇后,但他在位仅仅月余便去世了,最终,王恭妃的孙子明熹宗追封她为“孝靖温懿敬染贞慈参天龈圣皇太后”,将其迁往定陵,与万历皇帝一同安葬。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作为凤冠的主人,孝端皇后按照封建要求,恪守本分,协助皇帝侍奉母后,爱护皇子,不能有妒忌的情绪;而孝靖皇后则一生凄苦,独自承受风雨。除却后权的重量,凤冠本身的物理重量也不容小觑。凤冠上镶嵌的珍珠、宝石的数量居多,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3426颗,各种材料堆积起来,凤冠的重量就可想而知了,尽管为了减轻佩戴者的压力,馆胎用轻薄的竹子制成,但凤冠的真实重量还是很大的,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三百五十年后,定陵地宫被打开,人们在地宫中找到了两位皇后的四顶凤冠,随着这四顶凤冠中一同带来的还有明神宗的两位皇后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凤冠之美

明定陵出土的凤冠精致绝伦。通看上去,点翠工艺精美绝伦,红色的宝石,白色的珍珠隐藏,金龙遨游其上,带给人很深的美的体验。

凤凰作为女子头饰的来源已久,先秦时期,以凤为首服的情况在画像、出土实物中屡见不鲜,在宋朝时凤冠制度最终成型。它是贵族妇女在重要场合中佩戴的头饰,用以显示身份地位。元朝皇后不用凤冠,而戴一种很高的“姑姑冠”,到了明朝,皇室重新制定凤冠礼仪,以宋朝凤冠制度为基础,形成明朝凤冠制度。

花丝与点翠工艺

洪武元年时期,百废待兴,为接续中原汉地的礼服制度,朝廷参考宋代的冠服制度拟定皇后冠服。礼服冠为九龙四凤冠,配以袆衣;常服冠为双凤翊龙冠。明代冠服制度又于洪武二十四年制定皇后礼服冠为九龙四凤冠,配以翟衣等,此后一直沿用。永乐三年,对冠服制度又做了详细的规定。皇后常服定为双凤翊龙冠、霞帔、大衫等;定礼服冠为翠龙九条、金凤四只的九龙四凤冠。正中有一条龙口衔大珠,下垂珠结;其余的龙均口衔珠滴,翠云四十,大、小珠花各十二,翠钿十二,三博鬓等。

明定陵出土的凤冠,为以上的史料提供了坚实的佐证。两位皇后各有两顶凤冠:一件礼服冠和一件常服冠。孝端皇后的礼服冠为九龙九凤冠,常服冠为六龙三凤冠;孝靖皇后的礼服冠为十二龙九凤冠,常服冠为三龙两凤冠。根据测量,两顶礼服冠的圈口一致,两顶常服冠的圈口大小也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皇后冠的制式大小。而孝端皇后为原配,孝靖皇后为死后追封,为了表示对原配皇后的尊重,在冠帽上的龙凤装饰做了区别。孝端皇后两顶冠加起来共十五龙十二凤,孝靖皇后共十五龙十一凤。一般来说,九龙九风的凤冠更加符合皇后的身份,而孝靖皇后的十二龙凤冠则只是虚指。此外,在珠宝的用量上,孝靖皇后的也要少于孝端皇后的凤冠。由此可见,明朝对于等级规定的严格。

四顶凤冠在等级上有些许差别,但在工艺上却是一样的,金龙为花丝工艺,通体的蓝色饰物为点翠。

花丝工艺又称累丝工艺,若在花丝工艺基础之上镶嵌宝石,则称为花丝镶嵌工艺。从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花丝工艺的雏形,到了明代,这一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由于用料之珍贵及工艺之繁复,历史上花丝工艺制作的首饰都是皇家御用物品。这种工艺是将不同粗细的金属素丝,例如金丝、银丝搓制成各种带花纹的丝,再经过掐花、盘曲、填丝、堆累等手段制作,这一制作过程称为花丝工艺。花丝工艺的制作方法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字:“掐、攒、编、堆、垒、织、填、焊”。凤冠中的云龙簪和挑牌的造型是用花丝工艺制作的。皇家花丝工艺要求极高,要耗费的人工成本也非常大,定陵凤冠上有大量使用这种工艺制成的贵金属装饰品,皇家的尊贵奢华可见一斑。

另一种工艺就是点翠。凤冠上通铺的蓝色饰物就是用点翠工艺制成的。从工艺角度来说,点翠工艺是羽毛工艺及金属工艺的完美结合。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点翠即是用翠鸟的羽毛来进行装点的一种工艺。翠,即翠鸟的羽毛。由于翠鸟羽毛的颜色鲜艳、闪闪发亮、绮丽夺目,因此而美名远扬。

点翠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制作时先将金片或者银片按其设计的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在其边缘用金丝或银丝沿着花形的边缘焊上,成为一个槽。然后在中间凹槽部分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便可佩戴。有时还会在图案之上镶嵌珍珠、翡翠等珠宝玉石,将翠鸟羽毛的蓝色作为底色,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点翠工艺使用的翠鸟羽毛,左右翅膀上各有十根,行内人称“大条”,尾部羽毛有八根,行内人称“尾条”,所以一只翠鸟身上一般仅仅只有大约二十八根羽毛可用,且病死的翠鸟羽毛,行业内部的人称“暗条”,色泽不好,制作高档的首饰时不会选用这种羽毛。翠鸟的羽毛必须从活体翠鸟身上拔取,才能确保其颜色艳丽。翠鸟的羽毛在不同的光源下可以呈现出蓝紫、湖色、深藏青等色彩,加之羽毛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泽,使得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再配上金边,做成的首饰佩带起来的效果更加富丽堂皇。

上图:明 孝靖皇后九龙十二凤冠

下图:明 孝靖皇后三龙两凤冠

点翠虽不至于虐杀翠鸟,但取用翠鸟羽毛的过程却非常残忍血腥,被取过羽毛的翠鸟也会很快死亡。在清朝,由于点翠工艺的盛行,翠鸟的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因此,我国将翠鸟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以翠鸟羽毛制作首饰,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是违法的。现在再做的点翠,大多是用染色的鹅毛或者孔雀羽毛进行替代。

凤冠上点缀的红蓝宝石数量众多,中国境内的宝石产量较少,凤冠上所用红蓝宝石应为东南亚进口,在当时是极为珍贵的。明代中国保持了朝贡贸易体系,东南亚小国们以进贡的方式将这些宝石进到朝廷,朝廷再赏赐它们其他物品。从经济角度看,朝贡贸易也许是一种“赔本买卖”,为了显示中国作为“天朝上国”的气度,中国给出的赏赐物品的经济价值往往要比进贡得来的物品的经济价值要高。凤冠上的红蓝宝石,体现的就是明朝中国作为朝贡体系中心大国的地位。

定陵凤冠是珍贵的。它的意义远远超出首饰的范畴。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辉煌,凝聚了几代工匠的巧思更见证了两位皇后的人生悲喜。珠光宝气的背后,更是制度、文化还有人生。

猜你喜欢

花丝翠鸟皇后
全方位满足客厅娱乐需求 派对屋5.1皇后系列加强款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笑翠鸟
白描画禽鸟(八)
花丝镶嵌:细金工艺的巅峰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道安银花丝“细水长流”天地宽
《花丝墨玉薰》
繁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