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寅《匡庐图》对比分析

2021-09-22撰文陈晨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1年25期
关键词:唐寅山石

撰文=陈晨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一、基本信息概况

《匡庐图》【图1】又名《庐山图》《庐山三峡桥》,是明代画家唐寅绘制的绢本设色立轴画,整幅画纵达148.5cm,横为72.2cm。此画于1964年在休宁县被屯溪文物商店购入,又于1966年收归安徽省博物馆。《匡庐图》是全景山水,在画面中,山峰高耸,山石硬朗,古木萧索,泉水清冽,意境凄惨荒凉。在看到这幅画时,我们仿佛能感到情绪瞬间的忧伤。

图1 明 唐寅《匡庐图》绢本设色 148.5×72.2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二、构图、构图元素、技法传承

在《匡庐图》中,山体高耸雄伟,在云雾中挺立,有高远之感。在画面中部左侧、枯木之后、云雾之中、有一屋檐出露。【图2】从树木向后深入,有深远之感。前景左侧的山石与后景的山石成对角线,中景有云雾的留白。右下部有溪水流出,体现“之”字形构图。而这种严谨的构图形式,在唐寅的《奇峰高隐图》【图3】中也有所应用,两者之间有镜面的对比感。两幅画都有中部云雾的留白且在前景中有小桥与溪水的设置,且前后的山石都成对角线形。我们再将《匡庐图》与倪瓒的《虞山林壑图》【图4】相对比,两者皆有前中后景之分,但前中后景的比例不同,《虞山林壑图》中部留白面积更大,山石更加平缓。在树木方面,倪瓒画中的树木枝叶繁茂,更显生机。倪瓒的画中水面宽阔而平静,整体画面向远处铺开,给人以静态的观感。这种平静感也反映着倪瓒内心的平静与其作为一个文人的雅致。相比较而言,《匡庐图》中的山石更嶙峋险峻,枯败的树木占到画面的三分之二而具有突出于画面背景的感觉。前景的山石与后景山石在色调上并无差别,从而具有紧凑感,让我们难以看出景深。《匡庐图》的构图体现着严谨的南宋院体风格,表明唐寅习得宋代的构图和元代文人画的意境而自成一派。

图2

图3

图4

《匡庐图》中的构图元素有:云、树、山石、水和人物。《匡庐图》的云【图5】构思巧妙,前部的云有边际的勾勒,后部则用晕染的方法体现云雾的飘渺无边,水汽很大的感觉。这种用渲染方法画出来的云与董源《平林霁色图》【图6】中的云有极强的相似之处。皆是云雾向山后飘去,遮盖住部分山体,留给人无限的想象。而其前部用勾勒之法画出来的云,我们在米有仁《潇湘奇观图》【图7】、李唐《万壑松风图》【图8】、高克恭《春云晓霭图》【图9】的云中都能看出相似之处,但唐寅的勾勒没有过多的卷曲,用笔更加细腻。这也间接说明在画云方面,南北宗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用勾勒法还是渲染法主要还是看画面的意境和画家的喜好。唐寅在《匡庐图》中所画的云既有勾勒也有渲染,仿佛一根点燃的香,前端能看到烟雾向上飘去的轨迹,而后端则消散于空气之中,在体现自然真实感的同时也兼具古意。

图5

图8

图9

我们再来看《匡庐图》中的树木【图5】:枯败荒寒,高大笔直,增添了整个画面的萧瑟感。其树枝的画法学习了郭熙的蟹爪法,但没有郭熙《早春图》【图10】、《窠石平远图》【图11】中树木与树枝的扭曲感,而是每一个树枝都非常直接的向下垂去,树枝长而密,区别于传统的蟹爪法。树干整体高大、笔直,但树干上也有缠绕的痕迹。树木的根部根系密集、凸出向石头缝中扎去,这种画法与李唐《万壑松风图》【图8】中对于树根的处理是相同的。

图10

图11

唐寅早期作品中的山石学习北宗多用斧劈皴,晚期则融合众家,在学习北宗的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将其与赵伯骕《关山行旅图》【图12】中的山石对比,两者的山石形状相似,皆方正、层次分明,但唐寅在山石之间用牛毛皴进行填充,更为细致。在刘松年《瑶池献寿图》【图13】中也可以看到其山石形状与《匡庐图》中山石形状的相似之处,但不似刘松年的山那么锋利,用墨也没有刘松年干,反而用水较多。唐寅的老师周臣也是学习北宗的大家,唐寅的山石中也可以看出对老师山石皴法的继承,如周臣《春山游骑图》【图14】中方正的山石与山石间牛毛皴的填充与《匡庐图》是非常相像的。将两幅图的山石对比,唐寅明显更胜一筹。因为唐画中山石交接的明暗对比更明显,牛毛皴的填充更细密,山石的立体感更强,体现出自然光感。《匡庐图》的山石之间用披麻皴来连接,这和董源《江堤晚景图》【图15】中的山石有异曲同工之妙。唐寅对于远山的描画惯用青色晕染出远山的山头,体现朦胧的距离感,这在他的《山路松声图》【图16】也有明显的体现。这种对于远山写意的描画,也体现出《匡庐图》中的文人旨趣。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唐寅学习李唐、刘松年等北宗画家的山石形状及皴法,多用披麻皴、牛毛皴来表现险峻、层次丰富的山石,但唐寅的山石更清劲、细密,取法北宗但也不同于北宗,有很强的创新性。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匡庐图》中的水,线条流畅,水流的流动路线清晰。山上的瀑布先平流再向下落去,平流的水在山石间曲折环绕,让观者想要一探究竟水的源头。瀑布落下后,在阶梯状的石头上趟过,水面逐渐变大。唐寅用较重的墨来画两侧的山石从而突出水的清透,这种明暗对比关系在唐寅老师周臣的《春山游骑图》【图17】中也有所体现,但唐寅的明暗对比明显更强。将《匡庐图》的水和沈周《庐山高图》【图18】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山间的瀑布都蜿蜒曲折,下部都有阶梯状的石阶,石阶上都由突起的石块将溪水分流,两者在水之上都有小桥的设置。我们不妨猜测两人曾游览过相同的地方,但画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匡庐图》的人物【图19】则简单、生动,图中一老者骑驴过桥,一童子尾随其后,两者形成一种和谐的呼应关系。人物的衣服用铁线描勾勒轮廓,其中老者的面部表情平静安详,花白的胡子打理精细,双手拉着绳子放在胸前,让人想象他是否就是山中隐现的房屋的主人。后方童子挑着书与陶罐。驴子比较低矮,头向前伸去,仿佛非常费力。在唐寅其他山水画的人物——如《步溪图》《观瀑布图》中,人物的表情皆非常平静、淡定,也反映着唐寅对于高士隐居生活的一种向往,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图17

图18

图19

三、创作背景、作者心境

正德9年,也就是1514年,宁王朱宸濠有起兵造反之心,到处招揽名士,唐寅也被卷入其中。原以为朱宸濠因欣赏自己的画作而邀请自己,后来却发现朱宸濠有不臣之心,便装疯买傻让朱宸濠以为他真的疯了后才被放走。①杨继辉;唐寅年谱新编[D];苏州大学;2007年唐寅在被放还返回苏州的途中经过庐山,独自一人登上庐山看到满目萧瑟之景题诗道: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赢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②范莉莉;;唐寅南游史事考辩 [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5年04期同时盖上“南京解元”的印章,仿佛在自嘲:曾经名震一时的南京解元现如今就像强策也不肯渡的驴子,落得如此劳苦的下场,所以历来学者们都认为唐寅在这幅画中将自己比作一头驴子而融入画中。

文人骑驴在众多文人画中都有所体现,在科举制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科举入仕成为大多文人的追求。科举高中后,文人多骑马在街上游走,得意万分,所以常有“得意骑马,失意骑驴”之说。③彭鹏.中国山水画中骑驴形象解读[J].艺术探索,2009,23(04)同时,驴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也代表修禅的意思,体现高士对于内心平静、自我解放和对世界真理的追求。所以唐寅以驴自比,除了表达内心的失望、凄凉,也有对自我解放的追求,体现他在经历过种种磨难后对平静坦然的渴望。

四、影响

唐寅融合南北宗,在自我的不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文人画的气质也有严谨的院体画风,对于后代师法北宗的画家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其画风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没有过于繁复,但因在细节上下功夫而颇有探究的趣味,成为很多现当代画家的学习对象。其中包括近代山水画大师陈少梅、溥儒等。在陈少梅的《山水图》和溥儒的《丛林遇雨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具有明显北宗特征的山石,山体高耸、挺拔、奇骏、硬朗。其构图严谨,都是远山近石,一水流出,前景的石头呈“八”字形交汇于水的尽头,又有南宋院体画遗风。

五、总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匡庐图》是唐寅心境的一种写照,更表现着唐寅晚年成熟运用众家之长的画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融合后创新的思想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运用。

猜你喜欢

唐寅山石
雷运华
陈晶
抱朴斋藏品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他哪是风流才子, 分明是落魄公子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草木化英魂 山石写丰碑——脚山铺阻击战纪实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绘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