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血液采集方法对我院成人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2021-09-20张凌云
张凌云
(南京市祖堂山精神病院,江苏 南京)
0 引言
血常规分析是临床常规开展的检验项目,主要通过对外周血各类细胞的比例及细胞内组分的分析以获取相关的病理信息,从而协助疾病的临床诊断[1,2]。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实验室进行血常规分析采用抽取静脉血的方式对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进行分析,这样获得的结果相对稳定[3]。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实验室也会采用采集手指末梢血的方法来进行血常规的检测。由于采血方法的不同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结果存在偏差[4,5],为此,笔者选取120例患者,分析其性别与年龄对二者结果一致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选取住院的120例患者,依年龄阶段<30岁,40-50岁,>60岁分为三组,每组分男、女各20例。
1.2 方法
由同一个采血员分别采集每个受试者抽取2ml空腹肘前静脉血与20µl手指末梢血,采用同一种方法在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中国深圳)上进行分析,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血小板(platelet,PLT)。所有采集的血液必须在2h之内检验完成。分析年龄及性别对二者结果一致性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种采血方法结果的比较
见表1。
表1 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比较()
表1 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比较()
2.2 不同性别间的血常规结果分析
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间的血常规结果分析()
表2 不同性别间的血常规结果分析()
2.3 不同年龄段的血常规分组比较
(1)<30岁:两种采血方式除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RBC、PLT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依性别分组比较,男性组两种采血方式中除MCV、MCH、MCHC外,其余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中除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MCHC、PLT外,其余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0-50岁:两种采血方式的WBC、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Hb、MCV、MCH、MCHC的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淋巴细胞结果在两组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依性别分组比较,男性组的两种采血方式的结果中除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RBC、MCHC结果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女性组中除WBC、单核细胞、淋巴细胞、HB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60岁:两种采血方式的血常规结果中WBC、中性粒细胞、Hb的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依性别分组比较,男性组的两种采血方式的结果在WBC、中性粒细胞、HB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阶段,医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常规检验的要求,临床上常用到的血常规检验方法包括静脉血检验、动脉血检验以及末梢血检验[6-8]。本研究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血常规结果差距较大。其中40-50岁年龄段患者的末梢血结果与静脉血的结果更加接近。三个年龄段中,年龄越大性别差异对两种采血方法结果的影响就越小。推测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的手指末梢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液的分布更加利于得到静脉血[9-11]。而从结果来看,末梢血的各项指标均较静脉血高,可能是由于末梢采血组织液分布少的原因。本研究中WBC受到的影响最大,而RBC与PLT相对偏差较大。而RBC对于疾病的诊断往往需要与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MCH、MCHC进行联合,因此不建议采用末梢血代替[12]。同样,PLT在实验中发现结果偏差较大,不建议采用末梢血。
综上所述,临床实践已经证实成人血常规分析以静脉血为主,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用男性,40-50岁年龄段的人群末梢血进行血常规分析WBC、中性粒细胞等结果,用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