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环境支持下实践性课程教学设计优化
——以“针织工艺基础”课程为例

2021-09-19曹爱娟

西部皮革 2021年16期
关键词:针织实践性实训

曹爱娟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引言

实践性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1]。对于服装专业而言,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智慧课堂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结构,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培养[3],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实践。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智慧环境支持的实践性教学设计开展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立足实践性教学现状,探索智慧环境支持下的实践性教学方案优化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1 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性课程(环节)涉及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产品研发实训等专业拓展课,以及理实一体化课程中的实训(实验)环节。受到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实训场地等客观条件限制,实践性教学仍然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以高职“针织工艺基础”课程为例,现阶段实训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两缺一难”问题。

1.1 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训教师

具有丰富实操经验和理论授课水平的实训教师数量不足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以“针织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带领四十多位学生实施实训教学,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实时跟进指导、及时纠错释疑,课堂实践教学往往演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实训效果非常有限。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便捷而多样化[4],如何将智慧环境与实践性教学融合,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1.2 学生进度不一、缺乏学习主动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更容易放大学习进度的差距。学习主动性良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预习知识点、课上迅速投入实操环节、顺利完成实训任务;而依赖教师监管的学生,甚至需要“手把手”的跟进指导,学习被动、进度缓慢。学习进度快得同学要么提前进入下一个实训任务、要么给予同伴互助,前者从进度上拉开学习差距,后者从学习质量上拉开学习差距,两者都不利于实训教学统一授课。

1.3 实训设备单一、难以与市场接轨

校内的实践教学设备比较单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前沿性不足,难以与企业、市场保持与时俱进。同时,学生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不利于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创新设计能力的需求。

上述现象虽然各有表征,但是,问题的根源却共同指向——现阶段的服装专业群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2 智慧环境支持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

2.1 以创新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目标

在毛衫生产企业悉数进入电脑横机的时代,手摇横机以其稳定性能好、运行速度低、编织操作易行直观等特点,在企业中得以少量保留,非常适用于初学者对纬编工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理解与实践。“针织工艺基础”课程作为学生从零基础到熟练运用电脑横机的过渡,教学目标原定为:掌握横机工作原理、熟练运用手摇横机编织试样。

就服装专业群而言,服装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对于服装行业人才的培养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培养能与时尚、流行接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学方案设计顺应时代和产业对服装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借助智慧环境对获取时尚信息的便利性,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时尚面料花型创作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2.2 以生活性任务驱动重构教学内容

服装市场是一个多变的环境,在教授学生基本原理和编织技巧的同时,引入新颖、鲜活的市场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市场上丰富的组织花型案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将设计创新理念落地的能力得以提升。

“针织工艺基础”课程偏技术、重实操,更新后的课程内容仍以试样编织、技能训练为主,增加了面料创意设计与制作的内容,具体改革如表1 所示:将原“横机常见组织编织(T2)”分解为“AS品牌毛衫基本组织设计与编织(T2′)”与“AS 品牌毛衫花色组织设计与编织(T3′)”;删减原“典型款毛衫编织(T3)”,新增“AS 品牌毛衫创意花型设计与编织(T4′)”。每项任务下,设立贴近生活实际的趣味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罗纹类花样设计与编织(T2-2)”的6 个课时分散在“罗纹发带”“荷叶边毛衫袖口”和“魔术围脖”等实训任务中,课程恰好设置在秋冬季,这些实训成果可以快速应用于生活。

表1 “针织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前后比较

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兼顾了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的基础知识、实操能力及创新性。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基本组织、花色组织,逐步过渡到个体设计的创意花型,课程内容体现了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以智慧课堂为支撑延伸教学时空

针对课内实训时间不足、课外缺乏实时指导等问题,“针织工艺基础”逐渐构建、完善了网络教学资源,并以此为平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以任务驱动法为始,经过优化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借助线上平台在课前预习基础知识;课上,则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实训内容,提高上课效率。智慧课堂有效延伸了教学时空,使课堂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助推实训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一对多”走向“一对一”个性化辅导,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4 以平台数据为基础强化过程考核

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既可以评估与衡量教学效果,也可以规范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评价以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评价主体选择系统、教师、学生与客户等,评价内容增加了反应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前预习(A)、视频学习(B)、课后小测(C)等。

如图1 所示,综合成绩评定以过程性考核为主(60%,A~H),期末考核为辅(40%,I~J);课程作业(H)、操作技能末考(I)和理论知识闭卷考(J)各占20%,职业素养占21%(E~G),线上自主学习(14%,A~D)和课堂表现(5%,D),其中,创新能力涵盖于课程作业中(H)。

图1 课内课外多方联动考核机制

生生互评使学生变被评价者为评价者,兼具学习者与评价者的两种身份,多视角审视课程任务,提升学习主动性;系统评价,使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平台获取学生学习信息及对课程的反馈,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训学习。通过细化“针织工艺基础”课程的考核制度,使过程性考核方案落地,实现引导、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5 以线上线下双驱动重塑教学流程

充分利用智慧环境与线上资源,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机会,将传统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建立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上着重训练操作技能、课后拓展提升专业水平的全过程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环境支持下的“针织工艺基础”课程全过程教学流程

“针织工艺基础”课程的线上教学借助了超星学习通平台。课前,教师发布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和知识前测,并通过平台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借助学习通平台进行考勤签到、随堂测试、技能操作微课演示等多种课堂活动,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示范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进度快的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资源深入学习。课后,师生通过该平台展开教学评价、作业点评、加强师生沟通反馈;进度慢的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资源巩固技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通过线上资源得到拓展提升,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 实证研究

课程改革方案完成后,投入新一轮教学实践,以检验其可行性及教学效果。

3.1 实验对象

教学实践的对象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针织1921 班与针织1922班两个班级的学生,前者作为实验组,采用新教学方案;后者作为对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分别为42 人、45 人,其专业基础、教育背景、认知能力基本在同一水平,由同一位专业教师、采用同样的纸质教材授课。

3.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期末考试等方式采集实验数据。访谈法随机抽取实验班的学生,了解其对新课改方式的接受程度与改进建议;问卷调查法收集标准化的实验数据,采用定量研究法,分析课改方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问卷设计参照了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弱到强分别以1、2、3、4、5 进行赋分;末考成绩通过分数比较实际教学效果;期末大作业(创意设计作品)的成绩用以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保证公正性,由专业组7 名教师与企业2 名专家参与打分,去掉最高与最低分,取平均分。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 进行录入与分析。

3.3 实验设计

教学实践在2019-2020 学年的第二学期实施,每班每周14 学时,实验时间持续4 周×2 班,合计8 周时间。其中,先上课的针织1922 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案;后续上课的1921 班采用调整后的课改方案,实施“针织毛衫工艺设计”的课程教学,线上教学、互动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

3.4 结果分析

3.4.1 “针织工艺基础”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统计检测结果如表2 所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组的末考成绩独立样本T 检验P 值为0.879(>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单因素ANOVA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α=0.05 水准上,P 值为0.739(>0.05),说明均衡子集间,两组内均数没有显著差异。显然,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的期末理论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实验班与控制班期末考核成绩(理论)分组T 检验结果

两个组别的技能考核成绩分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均值分别为88.53 和76.89(sig.<0.01),说明两个组别的技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说明,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改方案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两个组别的期末创意作业考核成绩分组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均值分别为78.84 和66.34(sig.<0.01),说明两个组别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说明,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改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4.2 新课改模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评分均值分别是81.23 和63.92;方差齐性检验显示两个组别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双侧P 值为0.000 <0.05)。数据说明,新课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综上研究结果显示,“针织工艺基础”新课改方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方面效果显著,而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智慧环境延伸了教学时空,使课堂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智慧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是网络资源繁多、知识零散,缺乏系统化的配套教材[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后续研究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在建设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和配套实训教材、通过智慧环境实施分层或小班化教学改革以及探索产业深度参与实训教学以实现人才储备前移等方向着力,以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针织实践性实训
优雅针织柔情秋意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会隐身的针织迷彩
针织与纱线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纱线与针织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