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视域下“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研究
2021-09-19龚志文喻婉芳
龚志文 喻婉芳
(景德镇陶瓷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数字经济时代,顺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非遗”众创空间凭借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等特点迅速崛起,通过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对接,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遗”众创空间的过快发展,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竞争、专业化程度低、产业生态链缺失,很多“非遗”众创空间仍然停留在“孵化器”阶段,旨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整体功能没能充分发挥,众创空间参与主体的自身价值也未能有效实现。
围绕众创空间与价值共创的研究主题,学者们从众创空间的价值共创[1](胡海波等,2020)、生态系统构建中的众创空间价值共创[2](戴亦舒等,2018)、众创空间与参与主体间的价值共创[3](陈武,李燕萍,2018)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总体而言,学者们已经对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有了许多深层次的研究。但针对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效率不高背后的行为理论和机制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是以“活动”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心理学理论[4]。该理论关注主体在活动中使用的工具、与合作者的互动关系、活动的目的以及活动的客体或结果等。近年来,活动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共同体、协同学习、协作工作等相关研究[5-6]。“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本质上是多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主体多样性、客体复杂性和价值主张多元化的特点。基于“非遗”众创空间的价值共创活动与活动理论在工具、互动、客体、分工等要素上的高度契合性,本文利用活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构建“非遗”众创空间共创价值活动的理论模型,探究“非遗”创客空间的结构要素与运行机制,十分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分析模型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是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理论之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理学理论,经维果斯基、列昂节夫等人的研究而逐步发展起来,活动理论分为了三代理论[4]。第一代活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中介思想,由维果斯基提出。他把中介思想概括由主体、客体和中介组成的三角形模型,从个体层面研究活动。第二代活动理论由列昂节夫提出,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活动的层次结构:活动、行为和操作三个水平模式。列昂节夫开始关注个和群体的关系,重点研究群体的活动。第三代活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1987年,他从生物遗传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的演进过程。他认为人类活动经历了三个演进历程:动物活动的生物适应性模式、动物向人进化过程的活动模式和人类活动的结构。动物活动的生物适应性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动物活动和物种进化的集体性;动物向人进化过程的活动模式出现了工具、集体规则、劳动分工;人类活动的结构是在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的形成的基础上形成的。恩格斯托姆提出了著名的“三角模式”活动理论,他认为活动是一个系统,包含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劳动分工六个要素与生产、交流、消耗和分配四个子系统。六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生产、交流、消耗和分配四大系统。
(二)分析模型
基于三代活动理论的思想,构建“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理论模型(如图1)。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分为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阶段。在活动前期阶段,各价值共创主体由需求引发动机,依据动机确定活动目标,有目标引起行动,条件决定行动的层次。活动中期阶段是活动的实施阶段,也是主体阶段,包括主体、共同体、客体、工具、分工、规则六个组成要素和消费、协作、交流、生产四个活动子系统。在这个阶段,价值共创主体行动并指向活动客体,完成活动,实现价值共创产出。活动后期阶段是活动的输出阶段。在这个阶段,活动产出需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以评价目标的完成情况,反思原因,制定新的目标,并对活动作出相应的优化,触发新一轮的“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从而形成活动的闭环。
图1 “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理论模型
二、“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的结构要素
(一)“非遗”众创空间的六要素
1.主体
作为核心组成要素,主体是完成价值共创活动目标的实施者和参与者。“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心理、知识背景和技能,主要有以下三类:①“非遗”传承人;②现代艺术家;③新生代创客。
2.客体
客体是指主体活动的对象,是主体具体要完成的活动内容。客体通过创造和转化,让主体实现目标,以此来驱动活动系统有效进行。在“非遗”创客空间活动中,客体有多类形式,包括实体和精神层面。例如: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初步作品;传统手工艺品;民间音乐;设计理念;创意思路;创新方案;商业模式等。
3.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参与价值共创活动的人员集合体,是价值共创活动凝结和协调力量,共同体会响主体的目标。“非遗”众创空间共同体为成员提供活动的场所和资源,并通过制定交流规则、凝结力量,使成员在行动、反思和再行动中提升自身技能,实现成员各自目标。进而实现价值共创活动整体目标。
4.工具
工具是指主体将客体转化为结果过程中所使用的事物,包括物质工具和交流工具。通过生产工具来对客体进行加工和制造,通过交流工具与共同体成员进行协作和交流。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思想或理论引导下,使用工具。“非遗”众创空间中工具包括机械制造工具、3D打印机、工场、作坊、车间、摄影机、电子设备、计算机软件、论坛、网络社区、读书会、直播、行业俗语、符号、数据库等。
5.规则
规则是价值共创活动的交互中介,表现为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范、准则和法规,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例如:正式规则有“非遗”众创空间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保障制度、守则、组织结构及职责、入驻“非遗”众创空间的条件、程序等等。非正式规则有工匠精神、众创精神、开放精神、共享精神和价值观等等。
6.分工
作为共同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物,分工是指共同体成员之间劳动分工。共同体成员共同商量,分配任务,共同完成完成。共同体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能力、特长、技艺以及经验的差异,进行价值共创活动的任务匹配,承担自己胜任的角色,对共同体和活动系统产生影响。
(二)“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的四个子系统
1.生产系统
生产系统由主体、客体和工具三个要素构成。通过生产系统实现客体的加工、生产和输出。客体使用相应的工具,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合作和资源价值生成等一系列行为,实现活动成果。在“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的环节中,产出可能是非遗产品,也有可能是传承基础上创业创新后的创新产品、文创产品,还可能是某种创意。
2.消费系统
消费系统是指主体与共同体如何共同作用于客体,也就是如何消费能量和资源。资源由主体发散到共同体,这可以降低资源获取成本、提高知识储量、物质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共享[4]。消费系统关注活动中有哪些能量和资源?能量和资源的消费对生产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交流系统
构成交流系统的三个要素是主体、共同体和规则。在“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中,规则可以让活动有序的进行,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交流系统侧重两个问题:共同体中的规则是如何协商的?主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在“非遗”创客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的沟通环节中,传承人等创客遵守已制定的制度和准则,再相互沟通和互相协助。另一方面,主体和共同体之间的沟通并不总是和谐的,思想的碰撞有时会引起冲突,而规则正是解决矛盾的工具。
4.分配系统
分配系统由共同体、客体和分工三个要素组成,是指在“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中,共同体进行劳动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价值共创活动的任务。按什么规则将客体在共同体中进行分配,共同体中分工的融洽程度如何?是分配系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分配系统充分体现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的群体性特征。例如:网络上跨地域互动、面对面交谈等。通过劳动分工,相比个人创作,更能够从中实现自我适应、自我管理以及自我价值。
三、“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的运行机制
“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运行机制指构成价值共创活动的各个要素间以及各个子系统间和外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依据现有文献和实地调研,得出价值共创活动的三个核心机制:支撑保障机制、互动共享机制以及外部协同共生机制。其中,支撑保障机制确保价值共创活动系统正常运行,互动共享机制是价值共创活动系统的动力和源泉,是生产、消费、交流和协作的有效途径;外部协同共生机制是促进价值共创活动系统从外部系统获取信息,是价值共创活动系统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5]。三大机制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促进“非遗”创客空间的创新创业和成果产出,最终实现价值共创。
(一)支撑保障机制
支撑保障机制是指“非遗”众创空间为促进价值共创活动所提供的基础设施体系和服务组织体系,包括办公场所、工具、创新咨询和设计、创业辅导等等。在基础设施方面,众创空间首先必须具备相应的场域,场域的设计和建设对“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的有效进行十分重要。场域必须不仅需要具有必需的设备和材料,而且必须具备研讨、专家指导、成果展示等工作区域,为大学生创客提升创意、制作技能和开展交流提供机会。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经济下,还需搭建在线空间,吸引用户、供应商参与价值共创活动,允许用户不受限制的DIY 和接收来自不同人群的反馈。在线空间具备信息发布、任务分工、资源呈现、交流讨论等功能。在服务上,需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分享交流会、创客创意比赛、创客体验倌,为创客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支持。
(二)互动共享机制
互动共享是众创空间运行的核心机制,主体之间在价值共创活动中进行开放协作与资源共享,其结果体现为主体通过合作满足各自的价值获取。不仅共享资源,而且分享知识和创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持,众创空间共同体在互动共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主体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实践空间、社交空间,方便企业、创客、用户等进行不同层面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实现价值共创[6]。通过用户与创客的互动、用户与企业的互动、用户之间的互动、企业与其他组织的互动,进行产品互动、媒介互动和人际互动,最终非遗广泛传播与转型升级。
(三)外部协同共生机制
外部协同共生机制体现在“非遗”众创空间价值共创活动中不断向外界汲取政策支持、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等,并向市场输出产品[7]。“非遗”众创空间借助适合本区域的政策,提升创业者的成功概率。同时加强众创空间建设与地区发展规划的协调和良好衔接。加强人才培育和吸纳,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资金筹措、风险保障和服务等机制,确保众创空间高效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