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设计学视角的悬疑电影视觉设计研究

2021-09-19谷思源彭志军

现代电影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信息加工情绪情感

谷思源 彭志军

(天津大学软件学院,天津 300354)

1 悬疑电影视觉设计的目的

1.1 悬念的设置与揭示

角色的关系与活动构成了情节,有目的、规律的情节构成了叙事,故事情节推动着观众的求知心理在唤醒与满足之间转换。包括其他非能动的元素也都因与角色建立联系而构成悬念,因此悬疑故事片的建构是基于角色的状态变化完成的。角色的状态转换包括:角色的身份、关系、动机、行为、心理活动、状态等。美术设计又以以上内容为服务对象,通过造型设计、道具设计、场景设计等方式进行信息加工。悬疑电影美术设计在信息加工时主要是通过减弱传递关键信息,增加画面信息总量完成的。

1.2 求知心理的唤醒

观众观影时已经出现对悬疑电影形式的预期,而画面信息没有满足观众索求信息并分析信息的需求就产生了悬疑。美术设计能够主观地唤起视觉主体的特定的情绪体验,在此过程中视觉主体又会强化涉入经验,再次接触到视觉客体时重新唤醒情绪体验。因此,观众已经形成了对特定美术效果产生求知心理的视觉记忆,能够产生区别于非悬疑电影的恐惧、疑惑等由求知心理所衍生的情感。

2 信息加工

2.1 信息加工设计

信息加工指将叙事内容能动地处理为具有目的性的电影画面。电影产生之初以记录为主,在指涉关系中没有任何设计痕迹,而叙事与电影结合后电影的表意性增强,刺激着设计行为的出现,对信息的加工应运而生。在信息加工的实践中,电影作品与观众互为孤立的情况转变为作品成为观影过程的主体,引导观众达到预期的效果。支持悬念设置的设计学理论有高应激现象和视觉阻力。

2.1.1 高应激现象

相关研究表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视知觉感知占比83%左右,因此画面信息的构成是引起观众注意并产生疑惑的关键要素。观众在观影时,当镜头时间较短但画面信息较多时,观众无法迅速处理画面信息、捕捉到关键的要素,就会产生高应激现象。因此区别于常规构图,追求高应激现象在关键情节点的场景美术设计往往趋向复杂化。

2.1.2 视觉阻力

艺术作品的速度、形状、方向等结构性质与其要表现的情感活动的结构性质有着一致性。我们趋向沿简单的弧线或直线认知画面。观众面对画面的景别扩大、构图趋向复杂的画面时,眼球的运动也不再轻松,不仅观众的判断会受限,也会引起本能的紧张或惊异情绪。此电影画面相较于普通画面更难快速判断分析并捕捉例如人物的状态和动作、场景的特点等有价值的信息。

2.2 信息加工设计方法

图1 信息加工设计方法

(1)延长画面景深。

(2)布置数量更多且无序的道具。尽可能地增添反应人物生活习惯和暗示剧情发展的道具,不仅可以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也可以增强观众的高应激现象。除此之外也可适当使用类似电线、碎布等线性元素打破场景中固有的平行线条。

(3)设置隔断结构制造视觉盲区。利用门窗或其他建筑结构形成隔断可以有效地形成视觉盲区,为观众设想情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常见题材例如犯罪题材悬疑电影聚焦于案发现场或凶手住所等场景,引入非常规和个性化的设计元素,设计空间结构复杂、布局混乱无序的场景。大量经典悬疑电影的场景设计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其中使用了大量质感多变、层次丰富的道具和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设计,配合主观镜头营造陌生的、信息富集的画面,渲染浓厚悬疑氛围的同时也使观众感受到视觉冲击。

3 求知心理与情感设计

3.1 情感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施洛伯格曾提出情绪维度的概念:快乐—不快乐、注意—拒绝、唤醒—不唤醒。当情绪处于不同的空间坐标时有不同的表现,例如高唤醒度、高注意度和低愉悦度就会产生紧张或恐惧情绪。情感设计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的代表特征,而电影艺术作为交叉学科也体现出设计主体的主动性。

3.1.1 愉悦度

出于生理本能,人将黑暗恐惧与死亡恐惧本能地联系起来并提高警惕。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赛的实验表明:人处于弱光线照射环境时神经系统相对抑制。低明度环境在降低画面信息度的同时也起到降低愉悦度和提高注意度的心理效应。基于这一生理现象,悬疑电影美术设计整体视觉基调应趋向低明度化,在关键情节点和设悬部分尤为关键。

悬疑电影在基调设计上较多使用低调照明,营造出阴森惊悚的沉闷氛围,在设悬部分也较多地使用了“昏暗的内景”和“阴天的外景”等元素,共同营造全片压抑苦闷的视觉基调。

3.1.2 唤醒度

可以作为客观事实的是:色彩饱和度的高低与人情绪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为了在设悬时观众的情绪可以上升到预设的高度,在之前的设悬发展部分就会主动降低情绪的活跃度,使之处于压抑的状态。

3.1.3 色彩的情感共性

视觉信息从物理维度转换为心理维度的过程中,大脑会习惯地记忆色彩的情感价值。色彩的情感共性指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与地理环境内,对色彩有特定的体验联想。

3.2 情感设计的设计方法

(1)应用特殊光源

①底光与特殊人造光源:创造新异刺激所导致的不适体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好奇和恐惧心理的产生。这些人为的非自然现象使观众迅速集中注意力投入剧情的理解中。

②顶光:顶光源下的头部会呈现特殊的光影特征,重要的信息交流要素即眼神和嘴部活动都隐藏在背光部区域。这种设置通常应用于设悬或揭示悬念前的情节点。悬疑电影在塑造反面形象时经常使用顶光光源,角色面部的上庭被隐藏在背光区域,配合背景音效和其他角色的反应镜头共同营造出惊悚的戏剧效果。

图2 情感设计的设计方法

③逆光:由于叙事情节的需要,要避免将全部信息传递给观众的同时还要创造伏笔。逆光环境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设计需求,与上文的“高应激反应”不同的是信息的“半传递”。逆光经常应用在许多悬疑犯罪电影中的高潮部分即将释悬时。

除此之外,释悬时通常采用正面光或传统的三点照明,但不适用于表现质感且戏剧化效果平淡不利于关键部分建造。正面光画面属于常见视觉信息,因此很难引起观者的知觉抵触,通常应用于影片中设悬的情节部分。

(2)采用超常规配色

超常规配色通常指饱和度极高的非自然颜色,经常在室内应用,具体表现为醒目刺激的人造光源和道具设置。例如,室内光选择红色或蓝色等饱和度极高的颜色,它们经常出现在与剧情关联性很强的情节点场景中,这些选择在营造奇异气氛和恐惧心理时有着很好的效果。部分悬疑惊悚电影全片情节都发生在特定场景中,场景的设计使用了饱和度很高的基调,这种不常见的环境色带给了观众一种荒诞、迷离的陌生体验。

(3)降低饱和度

对室内场景进行设计可以修改陈设布置和光源设置,对室外场景设计时较多使用雨雪天或夜晚来实现低饱和度。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 《记忆碎片》中正序部分采用黑白画面效果,且画面景别较小,空间结构设计较为密闭,使观众进入主人公疑惑求索、压抑痛苦的情绪体验中。保罗作品 《看不见的客人》也较多使用大气效应和阴天光线来降低画面的饱和度,映射主人公犯罪后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紧张压抑的精神状态。

(4)使用冷色系

色温是影响人情绪体验的关键因素,日本学者渡边安人在著书 《色彩学基础与实践》中详细地阐述了色彩与其产生的形象之间的关系。冷色系以及中低纯度色刺激副交感神经可降低血压,令心绪沉稳进入恬静状态。冷色调更易唤醒压抑的情绪,这一点在其他设计领域都有大量事实说明。例如餐厅的色彩管理、产品依照受众群体的喜好进行设计等。在影片设悬或高潮部分常常设定为阴霾和雨雪天气,悬疑电影极少使用暖色调画面。并且由于大量的经典影片对于这一形式的建构,观众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情感共性,即冷色调——低温——恐惧与死亡的色彩联想。

以上归纳总结了悬疑电影中常用的情感设计方法以及其在设计心理学领域的理论依据。影片的建构虽然依赖影视美术设计却不与之产生决定性的联系,因此讨论的内容只是一定程度上加深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并不一定兼具。在此讨论的意义是清晰地认识到有理论依据的设计学方法是如何影响影视作品的最终效果的。

4 结语

根据如上的分析与归纳,观众对画面信息的理解和情绪体验是可以人为影响的,这些设计学理论客观地回答了影视创作大量经验成功的原因。悬疑题材对美术设计的依赖性相较于其他题材更强,喜剧电影和剧情电影等故事片可以通过情节的设计和与观众达成共情实现理想的效果。但悬疑电影主要塑造的是恐惧情感和好奇心理,仅凭借叙事无法单一地创造这些情绪。观众情绪的高唤醒度和沉浸式体验效果都要求悬疑题材故事片在建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因此采用有效的设计方法至关重要。

电影是形式的实用艺术。形式的建构是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归纳再反应用于实践的,这也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之一。而找到这些经验的理论依据并归纳为体系的设计方法是影视创作必要的环节。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电影作为新式艺术发展历程短,相关理论仍在成熟中,因此需要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依据,这也是电影艺术作为交叉形式艺术的必然要求。目前电影创作仍借助前期作品的成功经验,缺少成熟的理论体系。设计学和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对指导电影理论的完善有很大的助益,因此如何利用设计学和其他学科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是当下影视美术研究者的重点问题。

猜你喜欢

信息加工情绪情感
情感
台上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面向煤化工产业的专利信息加工与应用
让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焕彩生辉
信息深度加工优化“密度”教学
物理教学中的学习风格探究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