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柳青》的美术设计与制作

2021-09-19

现代电影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皇甫柳青

李 畅

(京博明翰(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1 电影《柳青》中的人物分析

电影《柳青》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作家柳青放弃城市的生活条件,在陕西长安皇甫村扎根十四年,从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经典长篇小说 《创业史》的艰辛过程和心路历程。“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这是柳青最经典的一句名言,也是整部电影的写照,无论其 《创业史》写完与否,他的理念以及在艺术探索上的成就注定了一代文坛泰斗的地位。

2 电影《柳青》的视觉风格定位

电影美术是创作影片银幕形象的造型手段之一,它要以造型手段完成剧作任务和要求。电影美术师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最先把文学剧本中关于环境、人物形象、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转化为具体形象。

2.1 主观与客观的真实

作为一部史诗人物传记,剧本给予了美术创作明确的指向性——还原历史的真实。美术组通过对场景的实际考察,通过大量搜集的资料以及对于父辈一代人的拜访,逐渐寻找那个年代的感觉。

我们的美术团队在基于真实的基础上需要适度的夸张创作,例如剧本所提示的主场景是一个破寺庙,真实历史上的主场景是一个三间房子的窑洞,还原真实无论从视觉效果上出发还是从拍摄角度出发都会大打折扣,这一点就需要在夸张和真实的角度寻找一个平衡。我们与导演商量的结果是:在造型上尊重历史的真实,在视觉元素上适度夸张,营造所谓的“银幕真实”,参见图1。

图1 历史中的中宫寺与影片中的中宫寺

2.2 美术色彩的意向功能

色彩和造型是美术师的两大研究对象,对于影片的色彩采用大量的削色处理,也就是降低场景道具的饱和度,提升物体的质感,意在营造一种历史的沧桑。色彩具有明确的意向功能,影片在总体色彩上使用褐、青、红为主色调,褐色是土地的颜色,也是画面中占比最高的颜色。柳青在皇甫扎根十四个年度,他在这里生活,观察农民、体会农民,褐色是他对生活、农民的热爱,是他对写作事业的坚持。青色是山脉和天空的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如此,柳青也是如此。面冲南山,青山白云,是柳青心中的理想。红色在影片中颇有意味,红色象征传统的文明,象征希望、死亡与躁动。影片开始,神禾塬上的夕阳是柳青与马葳来到这片土地的开始;中宫寺剥落的旧红色是传统文明的逝去;红色是柳青心中信仰的颜色,是共产主义独有的色彩;影片最后柳青病重,红色又是鲜血的颜色,一抹鲜血代表着柳青身体每况日下。如此,在画面上类似康斯泰布尔的油画一样析出红色,降低其他颜色的饱和度,给予红色更强烈的暗示。

2.3 陕西人的文化图腾

电影往往具有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暗示性,这一特性使得美术设计必须研究电影的符号意向功能。无论是作家、画家还是影视界,陕西这片土地人才辈出,一代代陕西文人无不体现陕西人心中特有的乡土情怀,所以作为 《柳青》视觉设计的核心理念需要在场景上尽可能展现陕西的特色文化以及精神图腾。柳青扎根于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一同生活十四年,支撑他的除了心中对于红色信仰的追求还有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根据此思路,美术组从两个设计点出发来体现这种文化符号,一是展现陕西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在场景上呈现一种历史遗迹的感觉,俗话说“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陕西地下大量的陵墓给了我们灵感,用了大量的石人、石马来点缀一望无际的水稻,还有村口上百年槐树上的一口陈旧的老钟,大井轱辘旁的拴马桩无疑都在展现历史遗迹这一概念(见图2)。

图2 前景庄稼地中的石人石马和远处的秦岭

另一个展现文化图腾的概念就是突出影片的意境美,秦岭山脉不仅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更是中国文化的脊柱。李白、白居易、陶渊明等大家,其笔下的南山、终南山都是对秦岭山脉的别称。在电影《柳青》中,用秦岭来表现柳青的人生情境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在选景时,争取每个主要场景都能够在远处遥望秦岭,让秦岭山脉成为柳青心中的图腾,更能让画面富有一种“云横秦岭家何在,试登秦岭望秦川”的意境美(见图3)。

图3 中宫寺观景台远处的秦岭山脉

3 《柳青》的美术创作

之前提及过美术造型的指向性以还原真实为基准。《柳青》的造型设计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了尝试性的突破,为视觉效果融入了创新性的夸张——遗迹。场景造型上我们寻找了以遗迹作为影片造型设计的突破口。

3.1 中宫寺

中宫寺是农民对于信仰的依托,是一座废弃的寺庙,也是影片的主场景。柳青为了扎根皇甫村从西安搬到了位于皇甫村的中宫寺中居住。中宫寺真实情况是仅有一进院的小平房,前几版设计方案更多的思路在于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是设计出来的中宫寺缺少了视觉的美感。为了影片中美学设计的需要,我们将中宫寺设计成了二进院的中等规模寺庙,其原型参考了同样位于长安县的净业寺。

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中,我们添加了寺庙的元素,其中观景台的设计又更直接地展示了秦岭山脉(见图4)。为了体现遗迹的概念,打破了之前中轴对称的概念,寺庙半边坍塌,而柳青将这些坍塌的场景改造成了不同的生活景观,从而形成了不一样的美感,这些概念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寻找到的。

图4 中宫寺的定稿设计图

中宫寺设计方案完成,选择合适的搭建地点又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秦岭保护政策,我们所看上待选的场地都不允许搭建,方案不断根据更变的场地做微调,最终搭建在了蓝田县簸箕掌。此处南望秦岭、交通便利、地势开阔,是搭建中宫寺的理想之地。

3.2 皇甫村与王曲镇

皇甫村包含了董吉明家、王家斌家、戏台、村口、乡政府、皇甫村小学、皇甫村街道等场景 (见图5),这些场景分不同的场地拍摄,如何让这些场景变成一个整体是美术创作的首要任务。

图5 皇甫村总规划图

村口是进入皇甫村的标志,在选景时特地选择有古树的地方,这一设计离不开美术创作的中心——遗迹。场景造型上我们寻找了以遗迹作为影片造型设计的突破口。戏台原计划设计是和村口连接成一个整体景观,但是实际拍摄中由于场景原因最终只能分开拍摄,戏台我们也设计了许多稿,这个戏台是对于村落文明逝去遗迹的追溯,也是影片的重要场景。

王曲镇街道是皇甫村附近的一个街道,也是村民主要采集物资的地方,我们考究当时的老照片制作了大量的牌匾幌子,目的是为了展现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清明上河图”。

影片涉及到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关中的民俗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在影片中鲜有表现,但是为了表现一个农民离不开这些民俗元素的运用,我们请来民间的非遗传人,从剪纸、皮影、刺绣、面花甚至到陕西的扯面、泡馍,这些在影片道具创作中都有涉及。

3.3 横跨二十六年的历史背景

电影美术的工作除了展现影片中所提及的环境背景外,还要为影片提供基础的世界观,电影 《柳青》所涉及的年代从1952年直到1978年,中间横跨26年,如何从场景到道具呈现这26年以来的变迁也是美术组所面临的主要课题。除了细致考究,还要在关键道具上做区分,例如柳青刚刚来到皇甫村时整个村镇没有通电,而根据剧情发展到了70年代每家每户已经使用了电灯。再是一些道具的变化,例如运粮食的马车在解放初期都是木轱辘为主而到了70年代后大量使用橡胶轮胎的变化。柳青在中宫寺时的陈设书籍是以线装书为主,而到了72号院时多以硬装书皮为主,这些道具的细节都从侧面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

4 置景及道具的视觉呈现

置景和道具是美术效果呈现的核心部门,在影片《柳青》的场景呈现上,两个部门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再现了那个年代。

4.1 主要场景的搭建与改造

置景部门按照电影布景图样和要求,制作拍摄影片所需要的各种典型环境的布景,组织指导木工、瓦工、雕刻、电焊、效果、模具等工人们协同合作,最终实现影片的场景空间落地的问题(见图6)。

图6 搭建中的中宫寺

片中中宫寺的每一片瓦片、每一块苔藓、每一块地砖的形状都遵循着再现真实的目的,通过一点点打磨,遵循先辈留下来的经验,用场景的质感去复现,烘托那个时代的故事与情感。因为我们要呈现的是过去的东西,历史的东西,我们用的技法也只是复刻那个年代工匠的一举一动,无非是坚持不停打磨,一直到呈现出最终的空间效果。

本着还原历史真实的原则,为了解决场景预算与美学理念的冲突,在筹备前期,我们会根据每个场景的设计编制预算,并将初步的报价给到制片部门,主创们会综合整体的预算衡量得失,把预算的重头放在主要场景的呈现上,对每一个场景的预算进行合理的规划。

4.2 历史道具的收集与制作

道具组在剧组里是一个比较复杂而且是幕后工作最繁重的部门,肩负着所有场景的陈设道具及演员手持戏用道具的使用,所以不能有一丝马虎。

精致的道具本身就会讲故事,通过细节的做旧体现着道具主人的生活习惯。影片中道具按照一部分图纸加工,极力地还原那个年代有质感的道具陈设及演员随身戏用道具,在制作上用现代的材料加工复制,再通过油漆效果一遍遍的打磨及最后呈现比较接近当年使用很久的质感。另一部分是直接去老乡家中收集真正的年代物件,毕竟做旧工艺再怎么做旧都比不过真实物件的效果。

最考验道具部门的就是精致度,只有精致才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电影 《柳青》中我们对许多道具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大量的文献、书稿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拍摄内容本来就是一个作家的故事,他所使用的笔、书籍、墨水等工具都是镜头中必然出现的。我们请来了书法老师,经过一个月的练习来临摹柳青的字来制作书稿笔迹,最后做到了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除了字迹之外连柳青的修改习惯也完整地呈现出来,目的只有一个——精益求精。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每一件道具都需要精心设计,并且在制作的同时在市场上寻找大量的真实道具,在体现生活部分的道具上,我们做了加工和处理,让每一件道具都禁得起考证(见图7)。

图7 影片中涉及的钢笔

4.3 影片质感的呈现

为了画面的质感,影片 《柳青》的特色就是尽可能地避免特效,真实拍摄,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大量的选景以及提前的筹备,早在开拍前半年,我们就和当地的老乡取得联系,定下了约20亩的水稻,雇人种植养育。直到10月份水稻成熟时,实际拍摄老乡收割的画面。苞米地也是如此,而且影片中运用了大量当地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老乡,他们表演娴熟、自然,最重要的是真实。导演和摄影对于光线的要求也格外严格,在拍摄收水稻的场景,为了等天光和天气,足足耗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如此才能有壮观的水稻收割场面。

5 结语

柳青为了艺术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以刻章的精神写作,一笔一划都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精神影响了陕西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工作者,美术组的创作也本着柳青精神深入农村,考察历史、体验生活为了更好地还原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于是才最终呈现出来了影片中每一个艺术与历史结合的场景,最后以柳青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猜你喜欢

皇甫柳青
点·线·面·体:初中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地理校本课程实施探究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小城无名医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
柳青:呈现真实的自己
乾坤大挪移
乾坤大挪移
柳青“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