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

2021-09-19高俊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5期
关键词:电子书包学校教育信息技术

高俊峰

摘  要 近年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催生大量新鲜事物,比如网络课程、电子书包等,这都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融合的产物。信息技术向教育扩散,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保持一定规律,研究规律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基于在技术扩散视角,分析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过程,探索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技术扩散;信息技术;学校教育;电子书包;翻转课

堂;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671-489X(2021)15-0001-03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积极创新,努力搭载信息技术,走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必然的,但是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又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把握其中的规律,解决现实问题。

1  技术扩散理论分析

技术扩散理论是针对新技术而言的。一项新技术从开始应用,然后在各行各业普遍推广,获得迅速发展,到最后走向消亡、被社会所淘汰,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技术扩散。技术扩散的前提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纵向观察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技术扩散对技术进步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成熟度曲线是技术扩散的重要理论。其中,创新扩散理论显示了创新传播的过程,并且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五种,分别展示了创新扩散的五个阶段;技术接受模型最为突出的作用就是反映人们对某种新技术的接受因素,在技术扩散理论中,接受因素被称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技术成熟度曲线则反映一种新技术的成熟度,包含大众对这项技术的接受程度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程度。

2  技术扩散视角下主要的理论模型

2.1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创新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感知有用性”,另一方面是“感知易用性”。人们认为一项技术能够提高生产生活效率,提升绩效,就会认为它有用。人们认为它方便操作,应用比较容易,就会更愿意去运用。实际上,“感知有用性”比“感知易用性”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当一项新兴技术产生,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这项技术是否对自己有用,其次想到的才是是否易用。一项新兴技术只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强化绩效,人们就更加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重重困难,去使用它。

2.2  创新扩散理论

任何一种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都会有受众在不同的相对时期予以采用,一项技术创新有“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众”“晚期采用者”“迟缓者”。一项技术经过创新,起初应用的人很少,这时候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也是非常缓慢的;当采用人数占据整个人群的10%~

50%,创新扩散的速度也会快速上升,最后逐渐饱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阶段。

3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特征

通过研究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可以知道新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新技术自身所具有的优缺点,另一个是系统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必然会遵循技术扩散规律。在当前,适效性和滞后性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突出特点。

3.1  两者融合的滞后性

学校的教育系统包含多种内部要素,比如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各个要素之间是竞争和协同的关系。信息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是能够促进传统教学发展、改变教学样态的技术,因此,当信息技术向学校扩散,学校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就会有竞争和协同的关系,产生多种变量,变量会直接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比如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就是一个影响力较强的变量:如果教师非常接受信息技术,那么二者的融合就会更加深入;如果教师接受程度较低,融合就会受阻。实际上,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也会受到其他相关要素的影响,比如教学目标、学生因素等,多种因素之间互相制约,这些要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所以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具有滞后性。在当前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面对信息技术的扩散,多数教师都会保持传统态势,对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采取压制、静观其变的态度,这种思维定式影响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

教师的个人专业因素也会影响这个变量。学校系统里面的教师有很大差异,每个教师的年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理念、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教师面对新技术也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在学生方面,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独立性和学习方式选择性,在学习中会有意识地选择信息技术,根据学习效果、兴趣、认知水平、运用能力等进行综合选择,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

在学校方面,学校所采用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奖励机制、教学资源配置、教学培训等,会影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从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涉及变量都是比较复杂的,影响变量的因素也不一样,所以滞后性在所难免。

3.2  两者融合的适效性

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说,新兴技术自身的特性、被教育系统的接受程度是融合的决定性因素,新兴技术能够对系统当中的学校、教师、学生等受众产生影响,受众又会对新兴技术有一个接受程度。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使用,一般都会以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方法呈现,比如网课视频、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能使教学资源扩大化、教学流程便利化,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更多的选择。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会冲击课堂生态,为教学带来改变。而学校教育是一种正规化、模式化的教育,办学计划、学制、教学目标都是固定的,学校的组织性和阶段性也较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习环境一般长期不变。因此,只有信息技术适应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能够普及到学校、教师、学生,可以大范围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并且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拓展,有效加强教学效果,才能够被教育系统所接受、认可。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存在适效性,二者具有较大的关联,信息技术必须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进度,对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有效。

4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方式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子设备、大数据等新生事物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催生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比如电子书包。

4.1  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是一种教学工具和内容载体,它的发展有赖于平板电脑的普及,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电子书包受到较大的阻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长认为电子书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引发学生的网瘾,造成平板电脑的过度使用。电子书包与电子白板不同,它是直接交付于学生的,学生的自制能力不高,对电子书包进行使用必然会产生较多问题。在今后的电子书包推广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对学生电子书包的管理,规范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教学评价标准化,这样才能让电子书包更加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4.2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听课、记笔记,进行课后训练。网络课程能够营造出一种自由、先进、理想化的教育形态,让学生处于一种绝对自主的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技术,网络课程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符合技术成熟度曲线。2008年,MOOC

技术开始得到运用,到2012年急速发展,2013年是MOOC技术的鼎盛时期,但是到2014年,MOOC技术就走向衰亡。观察网络课程的发展轨迹,可以了解到网络课程这一技术过于超前,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彻底脱节,缺乏适效性,不适合学校教育使用,没有遵循学校教育的规律。在网络课程的运用过程中,教师难以掌控学生纪律,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系统不够完整,缺乏良好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更是力不从心,学习效果难以增强。

针对过去的教训,现在的网络课程已经有所改善,并且不断提高与学校教育模式的适效性,试图与学校教育更好地融合,现在已经有了翻转课堂——网络课程和教师课堂授课相结合,教师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加强主导性。另外,现在有SPOC形式,网络课程更加小巧精干,对学生的准入条件和人数进行设置。

4.3  翻转课堂

在翻转课堂的推广中出现比较明显的滞后性特点,正规学校的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是重要的变量,教师的态度和意向决定了这一新兴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程度。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学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教师不接受翻转课堂这一新兴技术,就无法在教学中采用,即便是有硬性的标准要求使用,翻转课堂也会沦为课堂教学的摆设,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教师对新兴技术的接受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但是教师自身利益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翻转课堂只有对教师有益,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如果翻转课堂对教师教学产生威胁,必然会遭到教师的强烈压制。因此,在翻转课堂未来的发展中,要让教师感知到这一新兴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促进教师掌握这项技术,让他们知道这项技术应该如何使用,怎样使用才能促进教学。这样一来,教师就会更容易接受翻转课堂,这项技术也能够与学校教育更好地融合起来。

5  结束语

在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具有适效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二者在融合中会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产生多种问题。应该深入探究这些问题,依据技术扩散的规律,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完美融合,增强学校教育效果。信息技术运用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技术本身的特点,探索教育的需求,积极主动地运用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杨浩,郑旭东,朱莎.技术扩散視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15(4):1-6,19.

[2]刁志坚.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J].电脑迷,2017(14):131.

[3]钟磊.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研究[J].教育,2016(7):201.

猜你喜欢

电子书包学校教育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电子书包的使用误区及出路*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运用电子书包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