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悠然 情意绵长

2021-09-18王安潮

乐器 2021年9期
关键词:古琴音乐会技艺

王安潮

对于古琴来说,古人的文辞不胜枚举。“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宋·岳飞)“绿绮琴中心事,齐纨扇上时光。五陵年少浑薄幸,轻如曲水飘香。”(宋·晏几道)“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清·纳兰性德)从上述的诗词不能看出,独弹、孤吟是其形式的常态,而寄托心事,表达心境是其情境的常法。但进入现代社会的古琴需要什么样的姿态与之对应,戴晓莲的“静听琴说”就是意在这样的话题与意味。

古琴与古城: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载体之一的古琴,在古代就是文人“琴棋书画”的重要修养。而今,它不仅被赋予乐器的音乐本体作用,还在文化的古今通变上被赋予更多的意义,甚至被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而作用于修身养性的治愈系功能。所以,古琴在当下的“受宠”并不让人惊讶,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于是乎,各地除了专业的古琴音乐家活跃于各种文艺场所,或演奏于舞台,或活跃于雅集,或行走于高端商务聚会,或游走于古亭山居。据统计,每个省会都有琴会和琴社若干。而琴人的众多也促成其产业化发展,从古琴教习到古琴制造,从古琴演奏到琴曲新创。其发展盛况自然令人欢悦,为这一华夏正声的发扬光大而击节叫好。

但古琴的深度发展还不能为上述表面社会现象的繁兴而忘乎所以。事实上,遗存至今的三千余首琴曲(含同曲异名的)还只有百余首被打谱而为大众所知,琴人的技艺状况及其教学问题也因各种鱼目混杂的乱象而令人堪忧,尤其是古琴的现代化发展推进更是让人愁苦忧虑。就其原因自然极为复杂,而要想快速解决也绝非易事。所以,只能扎扎实实地从每一步走起,基于演奏、创作基础上的社会认知意识的熏染,让古琴走出狭隘的小众园囿和杂乱的蜂拥微观的境遇,是当下同等重要的事儿。在这一求索的过程中,京沪两地的古琴家,尤其是音乐学院中的专业古琴教授,主动担起了这份责任,戴晓莲、赵家珍、李祥霆、吴文光、龚一、吴钊、丁承运等,以各种形式而探索古琴艺术的新时代发展之道。

以笔者所见,上海音乐学院的戴晓莲教授几十年来始终致力于古琴现代化的推展,她倡导传统的古琴打谱技艺与现代的新曲创作协同发展。尤为可贵的是,她除了在上海推演其古琴艺术,还致力于将其现代意识推广开来,国内外的各种形制的巡演之举,是她近年来的举措之一。今年五一节后,她带领她的团队来到了古城西安。从5月14日及其后的多日,沪上的这位著名古琴家、广陵派传人、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戴晓莲教授,就在西安音乐学院等多个单位举行了音乐会或学术演讲会。与古琴组合“泠然音生”在西安音乐学院进行的古琴的专场学术交流演出,吸引了1300余人来到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音乐厅,这在古琴观演中是少见的演出盛况。

技艺与学科:一个传统与现代的聚合点

西安音乐学院的古琴专业传统深厚,老一辈的琴家有李仲唐,他曾师从古琴大家吴景略和查阜西,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古琴专业,是有着“陕西古琴文化之根”“古琴活化石”美誉的大师;新一代的琴家有李村,这位兼具作曲才华的学者型琴人,家学深厚,其父亲李明忠就是国内外知名的斫琴大师。而西安音乐学院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有古琴硕士学位点的专业学校,而长安琴会等民间组织更是活跃于人民文化生活之中,成为古城亮丽的古典文化风景线之一,西安也一直推动古琴这一中国最具传统音乐文化深度的艺术载体,在发扬传统经典文化的语境下,进一步现代化。戴晓莲及其团体的到来,自然与古城的琴界同行们相谈(弹)甚欢。他们以此而努力为中国文化建设助力,为建党百年献礼,为古城观众奉献了一场中国古典音乐的饕餮盛宴。

这场名为“静听琴说”的古琴专场音乐会是戴老师的品牌之一,已在其他地方有过精彩演出,并发行了光碟,在古琴界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戴老师还欲将进行全球巡演,而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古城西安,在这里举行一场演出则更具历史文化的纵深意味,而它在曲目的选择及演绎的多样化上,更使这场古琴音乐会别样情味。其一是将古琴的古韵做深入展现,音乐会中的《广陵散》《阳关三叠》《平沙落雁》都是古典中的精品之作,古韵广为人知,在此演绎自然是古中寻古,古朴悠然;其二是古琴需要面对现代观众,而西安有著较为深厚的古琴文化基础,在此尝试现代的可行性,自然是较为恰当之地;其三历史文化挖掘的访古佳所,西安作为十四朝古都,这里的人爱古,琴是古文化重要的情感依托载体。另外,音乐会的一大亮点是著名音乐学者刘红教授的导赏,他广博而风趣的言辞,自然有助于观众更加容易与古琴及其表演者沟通情感,并且能情趣盎然,展现了戴老师与其团队,在用中国古老乐器“琴”如何给观众讲述那些熟悉而又充满人文情味的中国故事。戴晓莲、陆笑姿、张亮(琵琶)、李振中(西安音乐学院艺术指导)等老师及“泠然音生”古琴组合的同学们,用精湛技艺,精心的排演,精细的层次,展现了上音近年来古琴教学的丰硕成果。

以笔者现场观感,演奏的技艺精湛使古琴的技艺以现代的姿态进入观众的审美需求之中,那些传统的技艺是基础,而开发的新技艺是应运而生于现代作品及其形式之需,比如原来孤芳自赏型的、难以与他者合奏的技艺,在音乐会的演奏家身上不见踪影,代之而来的是彼此的呼应与相和。音乐会中透射出的现代学科发展对古琴技艺的促进,技艺的进阶性训练及其丰富性发展,使得琴家不再受制于技术的束缚,从而可以游刃于古今作品的演绎之中,它在传统与现代技艺的聚会与相合上,给观演者以突出的审美印象。

演绎与文化:是特色音乐会给人的美境

如果说技艺和学科的发展为音乐会奠定了高起点的话,那么,具体的音乐会精彩特色才是观众对其所产生美好审美感受的意境追求所在。以笔者品味,音乐会有以下特色,是它超然于物外的文化境界之表现。

丰富多彩,是音乐会首先带给人美好享受的突出印象,其丰富既表现在演奏技艺,古琴的吟揉滚拂、弹挑勾泛等技法,在音乐会中被予以恰当地展现,《广陵散》在叙事手法的音乐展开中,将音乐主题材料以古琴的写意手法进行了层次鲜明地展现,戴晓莲的演奏干净利落,收放自如,将旋律的激昂铿锵加以显现,还以对比技艺的融会而将征伐肃杀的气氛进行了意境的营造;《古舞》的渐进式结构需要技法为之层层递进,陆笑姿在触弦变化中进行了力度的微妙渐进,再以对比的手法而将中段的舞蹈性节奏进行了动感展现,她将技法的丰富作用于古琴音乐的不同段落;重奏中的古琴,如董贝尔演奏的《平沙落雁》、方靖宇演奏的《捭阖》、吴文宜演奏的《玉簪琴诉》《阳关三叠》、翟忻来演奏的《城楼赋》等,都注意了古琴最具特色的技法的展现,以此而作为乐曲表现中的主体性意境营造之法。戴晓莲等所奏的大重奏《杏坛》,在一开场就注意了古琴阳刚之气的音响形象,统而展现了多彩变化的古琴音色音响。

精细考究,是音乐会层次多变给人的又一感受。首先是曲目选择的精挑细选,音乐会中的多数曲目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版本,如:戴晓莲据《西麓堂琴统》打谱的《杏坛》,徐立孙据《梅庵琴谱》打谱的《平沙落雁》,吴景略据《五知斋琴谱》打谱的《秋塞吟》,《琴学入门》的琴歌《阳关三叠》,传统古琴大曲《广陵散》,即使是初入琴学的音乐爱好者,也能在其中感受到乐曲的层次变化的艺术考究,并能在意境的层次推进中感受到古琴音乐特有的质感,苍劲与飘逸的对比,铿锵与玲珑的对应,再加上演奏者的精细处理,如:梅旸在演奏《秋塞吟》中以虚实的声响所营造的空间感,吴文宜在《阳关三叠》中以虚实的对比展现主题与其对比间的回旋音乐空间感的变化,翟忻来在《城楼赋》中以虚实之声的对比而进行“空城计”的故事性线索描绘。这些层次变化给人以舒适的心灵触动,并未因古琴音响的古远而给人以距离感。

融会古今,是音乐会给人新颖的艺术期待感。除了经典的曲目外,音乐会加入了一定数量的新创曲目,如:王建民根据大同石窟意象而作的《古舞》,刘天棋根据中国古典气韵而作的《捭阖》,韩闻赫根据诸葛亮“空城计”而作的《城楼赋》,孔志轩根据昆曲曲调改编而作的《玉簪琴诉》。即使是古典曲目,多是加入了新的因素,以重奏的手法而将多声音乐层次地融入,如《杏坛》;以线性思维贯穿而将多种音色予以串联,如《平沙落雁》中琴箫、《阳关三叠》中的古琴与人声、《广陵散》中的古琴与大鼓等。对古琴新音响的开发,无疑是戴晓莲等海派琴家力图由外而内地给观众产生直接视听冲击力之新颖理念,这样的新颖使得古琴音乐会一样可以使人充满审美的期待感,将古琴推出古宅,走向人民大众之中,为人民而弹,将古琴融会古今文化元素。

结语:动静与宏美之中感受古琴的现代化发展

音乐会的具体美感呈现与其意欲诠释的琴文化追求,是戴晓莲等琴家所带来的“静听琴说”音乐会给观众以静听静心、心悦悠然的现场艺术享受。但戴教授的意味并非仅止于此,她还想以中国故事所附载的文化追求而引领人们向往古雅意境的中国式浪漫情境,尤其是基于古典音韵的现代化发展姿态,使其温婉情韵变得绵长而耐人寻味。音乐会有独奏及多种形式的重奏,有琴歌及多种戏韵的风格。其多样的编制形式,丰富的故事内涵,让观众领略了古琴艺术的古典与现代,领略了“静听琴说”的动静与宏美,畅想了古琴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新态。

猜你喜欢

古琴音乐会技艺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失败的音乐会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森林里的音乐会
新年音乐会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