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与融合

2021-09-18陈治

乐器 2021年9期

陈治

摘要: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的传播已经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基本上做到即时、互动,世界流行音乐的趋势是个性的彰显与风格的融合。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无论是方式、内容还是技法、思维等都更加灵活、多元。1978年~1985年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多元与融合”①的阶段,在此期间民族化主要体现为:地域性音乐语言运用方式多元化;体裁、风格运用日益广泛,并体现出多元融合的态势;民族化手段多样,彰显个性;中西、古今等元素的多元使用。

关键词:多元与融合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民族化发展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的传播已经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基本上做到即时、互动,世界流行音乐的趋势是个性的彰显与风格的融合。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无论是方式、内容还是技法、思维等都更加灵活、多元。涌现出的精品不断:《娘子》《天黑黑》《双截棍》《东风破》《彩云追月》《天路》《在那东山顶上》《向天再借五百年》《北京欢迎你》《我和你》《身骑白马》《忐忑》《青花瓷》《卷珠帘》《凤凰于飞》《悟空》《华阴老腔一声喊》……。除了流行歌曲方面的民族化,玖月奇迹、女子十二乐坊以器乐组合的形式将流行音乐与民族元素进行结合;以何训田为代表的一批专业音乐家继续将民族元素、流行元素、现代科技与专业音乐创作结合,创作出《波罗密多》《云之南》《万物生》《琵琶相》等极具中国特色高品質的世界音乐专辑;以谭盾为代表的作曲家不断尝试将中国文化、民族元素、流行文化融入影视配乐的创作中,如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主题歌《月光爱人》为这一尝试成功的典范。林海为电视剧《大明宫词》的配乐中采用新世纪音乐风格并将地方音调加入人物主题动机的创作中,陈其钢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配乐中采用江南小调《无锡景》的音调,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合唱风格素材形成对话。对于原创音乐剧的创作也在进行中,《蝶》《聂小倩与宁采臣》《虎门销烟》等音乐剧或以中国异志传说、故事为题材,或以史实为蓝本进行再创作,《蝶》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题动机融入创作中;《聂小倩与宁采臣》配器上运用电声乐队、室内乐队和琵琶、二胡、筝、竹笛、中国打击乐等中国乐器打造出一个神秘、奇幻的异志世界,将中国戏曲元素融入流行、摇滚、雷鬼等流行风格;《虎门销烟》将《彩云追月》的主题动机化入音乐创作中,加强故事发生地广东地区的地域指向……

此时期流行音乐逐步向个性化发展,在作品中单一风格逐步向多种风格融合的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的民族化无论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

一、地域性音乐语言运用方式多元化

2001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将东北二人转与流行音乐相融合,以东北方言边说边唱的方式进行演绎,风趣幽默,并配上FLASH动画结合当时最流行的网络文化进行传播,这首歌的快速流行既标志着“东北风”歌曲风格确立,同时将流行音乐与网络文化相结合,拓展了地域性音乐语言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方式。

《重庆茶馆》《天干物燥》《明天不上班》等歌曲以四川方言进行说唱,因为川渝地区方言不同于普通话的四声平仄,它天然具有变调的特点,因此韵脚的设计、歌词节奏的分配、轻读重读的安排等都极具地域音韵特点,发展出独特的嘻哈音乐风格。

杭盖乐队将蒙古族音乐与摇滚乐相结合,乐队组成在电声乐队基础上加入马头琴、陶布舒尔、三线、口弦等蒙古族传统乐器,以蒙古族民歌作为歌曲主题,演唱时加入呼麦,音乐空灵、深邃,在带有强烈蒙古族元素的歌曲中体现摇滚精神。

藏语组合Anu将Hiphop、Pop、EDM等曲风融合,用藏语进行演唱,并创办1376厂牌,用更为年轻、时尚的方式表达新时代青年对原生音乐的态度。

二、体裁、风格运用日益广泛,并体现出多元融合的态势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流行音乐风格运用日益广泛,除了常用的歌谣体(抒情流行风,民谣)和摇滚,中国元素在节奏布鲁斯、嘻哈、爵士、电子舞曲(EDM)等风格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在结合时也从单纯的旋律、节奏、声腔的引用及借鉴拓展至与各风格的融合上。近年来老歌新唱的流行对经典民歌的流行改编使得流行风格与民族风味的“混搭”更为大胆。

如《Susan说》在引用《苏三起解》片段时将京剧部分的速度放慢,将局部节奏型微调,制造重音转移,增强节奏布鲁斯连续切分的风格特征;在乐句落音时改变尾音的旋律走向,抓住京剧声腔一字多音与节奏布鲁斯转音的共通之处,平衡两种不同风格,使之融入感更强(见谱例1)。在歌曲中加入说唱部分,同时与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形成对位,整首歌曲将京剧、节奏布鲁斯与嘻哈结合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谱例1:《苏三起解》与《Susan说》旋律处理对比②

“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传统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将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民族乐器作为主奏乐器,辅以电声乐队及合成音色作为伴奏背景,演出时且奏且演,以现代时尚的方式进行乐曲的演绎。“玖月奇迹”将双排键表演与民族、流行演唱、说唱相结合,乐曲中融合欧美舞曲风格、放克风格、嘻哈风格、中国民族风等中西元素,集歌曲与器乐表演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组合魅力……

《小河淌水》(常石磊/袁娅维改编版)更是将浩室(HOUSE)的节奏律动、灵歌的唱腔、放克的低音节奏、实验电子的音色处理、电子舞曲(EDM)的结构构架方式等元素融为一体,颠覆了这首歌曲优美柔婉的印象,改编版充满动感,活力十足。

三、民族化手段多样,彰显个性

民族化的具体手段一般采用富有民族民间特点的旋律、节奏在歌曲或乐曲中进行引用、拼贴或借鉴展开,此外在配器时常加入民族器乐的音色。进入新世纪,为了彰显个性,创作“自己的歌”,民族化手段也不断创新,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趋势。《在梅边》中昆曲的锣鼓点、念白都是采样老式唱片的音色。歌曲编配时将音频进行剪辑用作节奏填空,或是作为演唱、说唱的对位声部。通过音频处理将音色的反差扩大,制造出古今对比、融合的效果。《本草纲目》中运用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中常用的“支声”复调的方式将副歌部分旋律与电子音色固定音型进行对位处理。《卷珠帘》《凤凰于飞》在创作中对于调式运用进行挖掘,使用雅乐音阶与清乐音阶通过偏音的不同制造调式差异带来的色彩变化,同时利用旋宫的方式在乐句间进行转调营造出古意。《忐忑》使用笙、笛、扬琴、月琴等民乐器与手风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组成的乐队进行伴奏,以锣鼓经作为唱词,将人声器乐化,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戏曲声腔的特点进行演唱。龚琳娜在表演此曲时表情夸张,结合歌曲的大跨度音域,高难度演唱技巧,在网络上以“神曲”之名迅速流行。《琵琶相》则是为琵琶这一民族乐器“量身定做”了一张流行风格的专辑。整张专辑以琵琶为主奏乐器,辅以笛、萧、鼓、钢琴、电声乐器、电子音色等,将江南的音韵、非洲部落的节奏、蒙古的长调等中外民族元素融入乐曲,不断挖掘琵琶这一中华古老乐器与现代西方音乐元素碰撞融合的新的可能。

此外还出现对乐器演奏法的民族化尝试,例如《爬上来,喊两嗓子》中周朝将吉他弹出古琴的韵味,赋予民谣更深的思索性。与此同时,民乐演奏家们也在进行“民乐流行化”的探索,例如国乐大师方锦龙用琵琶弹出电吉他效果,冯满天将吉他演奏技巧加入中阮的弹奏中,并进行弹唱……

四、中西、古今等元素的多元使用

民族化通常做法是“以融为主”,在西方流行音乐风格中融入中国元素,整个歌曲或乐曲的风格特征是浑然一体的,如《青藏高原》《东风破》《青花瓷》《成都》《庐州月》《卷珠帘》《凤凰于飞》……

为了拓展音乐的表现力,将中西、古今等元素直接对置,以不同元素的碰撞与对比来表现不同音乐语言、不同文化及意象的融合也成为民族化的有力手法。《Susan说》中以京剧《苏三起解》旋律引出流行旋律(节奏布鲁斯风格)并与说唱(嘻哈风格)、琵琶、笛子进行对位,将古今元素与中西元素同时呈现,在音乐中体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北京一夜》(京劇与流行)、《身骑白马》(歌仔戏与流行)、《唱念爱》(京剧与波萨诺瓦)、《华阴老腔一声喊》(老腔与摇滚)则是将借鉴曲艺、戏曲旋律的部分作为歌曲的一个段落,与流行风格的段落形成对比,加大反差,给受众带来不同风格对峙的冲击,加深了歌曲的表现力。

结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④。

流行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体现于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具化之一就是流行音乐民族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创作的手段日益多样,创作观念日益开放,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多元发展是必然的。纵观改革开放40余年,初期对民间音乐旋律素材以及配器时民族乐器的使用较为“朴素”,随着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民族化在题材、体裁、具体手法、风格运用等方面逐步多元。民族化的含义也在不断深化,是将民族元素化入流行风格还是将中西、古今元素进行对峙,多元的碰撞是否产生新的融合,近年来扩展至对于古典意象的引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作品歌词及立意中的体现。“中国风”的兴起不但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还是自身文化自信的体现。同时,流行音乐民族化的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在建造一座联接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古今不同时代审美的“桥梁”。

《卧虎藏龙》电影配乐获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主题曲”“最佳原创音乐”提名、《阿姐鼓》专辑作为中国第一张全球发行的唱片获美国录音协会“经典唱片奖”、周杰伦掀起全世界范围的C-POP热潮、萨顶顶凭借专辑《万物生》获英国BBC世界音乐大奖“亚太地区最佳音乐人奖”、杭盖乐队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表演成为国际舞台上最负盛名的摇滚乐队……中国流行音乐在“洋为中用”的同时“中为洋用”,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将民族化这一概念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继续坚持下去。

注释:

①付林先生编著的《中国流行音乐百年史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3月版)一书中以宏观视角将1978-2018年40年间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5、1986-1990、1991-1999、2000-2010、2011-2018。笔者着眼民族化,对1978年以来中国流行音乐进程进行重新审视,以关键事件及民族化手段变迁为划分依据,将此间40余年划分成三个阶段。1978-1985:探索与兴起阶段;1986-1999:继承与发展阶段;2000-至今:多元与融合阶段。本文就多元与融合阶段民族化的特点展开述论。

②《苏三起解》原调为E宫调,为了便于音调对比,故移至A宫调记谱。另由于原曲为西皮流水板记谱,为了便于进行节奏对比,故改为四四拍记谱,原曲重音在谱面用箭头标出。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86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