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媒介的饭圈文化略论
2021-09-18高梦瑶
高梦瑶
关键词 饭圈文化,微博,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104-05
1 微博饭圈文化兴起及传播
1.1 饭圈文化
首先明确“饭圈”的概念,“饭圈”最早作为一个网络用语出现,“饭”是英文单词“fan”的音译,某偶像的fans,即指代某偶像的粉丝,而“圈”则指代群体、圈层[ 1 ]。“饭圈”顾名思义,即粉丝的圈子,是由相同偶像的粉丝而组成的,组织性与协作性较强的社群。这一特殊的社群内部有着独特的管理与运行规则,并对粉丝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由一群粉丝组成的团体或者组织,自发给偶像助威或者宣传,形成了一种在特定时期的特定文化形式,被称为饭圈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媒介的创新,粉丝在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聚集,形成了各個小的圈子,同时粉丝们的追星方式由单向追随式追星转变为“互相养成”式追星,饭圈文化逐步壮大 。
1.2 微博:饭圈文化的媒介
进入千禧年后,我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交媒介的巨大变革,我国网民的交流平台迎来了又一次的更新换代。贴吧、博客等传统的媒介被更加便利、更加多功能的微博、微信、INS、知乎、豆瓣等所替代。而微博则以网民数量最多成功吸引明星入驻,并成为当下粉丝用户最活跃的社交媒介和饭圈的孕育地与聚集地。
1.2.1 虚拟社群的构建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即认识论”“媒介即讯息”[2],媒介不仅能传播信息、娱乐大众,而更多的是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传播方式与秩序,构建了与其相适应的网络社区与群体。微博的兴起给了粉丝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粉丝们在此聚集组成饭圈,饭圈的每一个个体都为新文化的诞生、新秩序的构建做出贡献,并成为新信息的传播者与秩序的构建者。
由此可见,饭圈的产生在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的同时,改变了以往人们感知、认识世界的方式与行为方式,催生了以饭圈为主的新的社会结构,粉丝逐渐地适应和接受新社会结构中的秩序,即饭圈秩序,饭圈文化由此形成。微博的出现严重影响着粉丝的追星方式与追星心理。首先体现为粉丝追星形式由个人行为变为有组织的群体行为。粉丝当下追星心理也有着大幅度转变,由一味地无脑追随转变为追求自我与群体认同感、追求个人价值的提升及追求与偶像的更密切的联系。
1.2.2 商业资本助推
在阿多诺的阐述下,文化工业论认为文化工业产品都表现出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而文化艺术作品则具有商品化、消费化的特点。而自千禧年后,偶像的大批量生产正是文化工业制造所得成果。饭圈一词最初产生于选秀圈,我国第一部偶像养成类节目《偶像练习生》中的蔡徐坤凭借个人的突出个性吸引大量粉丝,而那些没有出道的练习生则成为了文化工业制造下的典型产物,机械复刻、批量生产、一成不变。饭圈中的粉丝与爱豆的交互性强,粉丝投入金钱或精力为偶像做数据,为其争取节目平台曝光或商务代言。而如今很多资本抓住了饭圈粉丝的这一特征,使得明星与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供养关系”[3],他们有目的地引导粉丝的消费行为,实现资本的利益最大化。
1.2.3 公共领域属性凸显
借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2]。公共领域有三个特征,一是开放性,二是批判性,三是理性。而作为公共领域的微博一跃成为饭圈孕育地与首要聚集地的原因,在于它的充分开放性与大众批判性。对于粉丝来说,在微博这一便利且无任何门槛的媒体中,她们可以任意搜索偶像的信息,为偶像做数据、打投,与偶像形成交互性的密切联系。相较于其他主流媒体来说,微博的参与感与互动性更胜一筹。微博的充分开放性使微博这一公共领域变为了粉丝平等、自由发言的场所,粉丝通过平等交流互动,对自己偶像的一系列活动与事物进行讨论或批判,形成自己的观点后进行二次传播,从而宣传自己的偶像,并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粉丝可以对明星的日常动态进行互动评论,也可以针对其工作室、经纪公司发布的活动动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建议,而工作室及经纪公司会有相应的人员对粉丝提出的这些批评进行对接与改进措施制定,实现了粉丝与偶像的良性互动。
2 微博饭圈文化表征呈现
2.1 构成主体行为盲目性、高度参与性
作为饭圈的构成主体的粉丝呈现出主体行为盲目性、高度参与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00后”成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利用手机、iPad、电脑等随时随地进入微博这一开放的公共领域中,并组成新一代粉丝主力军。他们的涌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饭圈构成主体粉丝年龄的低龄化,而其做出的行为也存在着盲目性的特点。首先,这些低龄化粉丝的言语时常冲动、过激且存在使用语言攻击他人的行为。其次,他们常对微博中传播的信息缺少筛选与辨别真伪的能力,盲目相信自己看到的内容,又盲目地二次加工后进行二次传播,造成小范围饭圈的秩序混乱。
饭圈主体粉丝具有的第二个特征即高度参与性与积极性。粉丝在饭圈中高度参与偶像的事业与生活,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为偶像打榜投票、购买代言为偶像争取曝光和宣传,赢得更多人对自己偶像的关注与赞赏。而除此之外,饭圈粉丝还以群体的名义对偶像的工作室提出意见,例如大型晚会的妆发问题、影视作品与综艺的对接问题、要求工作室为偶像争取某个推广,或者不满工作室为偶像对接的活动。如今饭圈粉丝已经不单单是监督偶像的工作这么简单,在某些方面粉丝对于偶像的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而艺人工作室为得到饭圈粉丝的持续支持而尽可能满足其要求,从而使粉丝心理得到巨大满足和“养成”偶像的快感,保持了饭圈主体粉丝的高度参与感与积极性。
2.2 内部管理组织化、有序化
饭圈是一个有明确分工、具有高度组织化与协作化特点的组织。与公司的运行部门划分相似,饭圈以粉丝后援会为主要领导,以站姐、管理组、美工组、数据组、打榜组、剪辑组、宣传组、氪金组、插旗组等各个小组组成了一个小的网络社群。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爱发电。高度的组织化与有序化使饭圈成为了粉丝们依赖且具有高度满足感的栖息地。亨利·詹金斯在《融合文化:新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中提及:新媒介的普及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4]。饭圈中的粉丝们在后援会的领导下在微博平台发布信息、转发视频、打榜、做数据、进行相应的安利及反黑任务等来进行自家偶像的基本信息的传播。饭圈内部也有着丰富的小圈层,例如每个明星都有自己的超话,粉丝在超话内聚集。氪金或打榜达到一定的要求的粉丝可以进入由官方组织的粉丝群,偶像有的时候还会空降粉丝群与粉丝聊天互动。粉丝个体还主动利用与偶像微博的互动,例如点赞、评论、转发偶像微博等来参与偶像的生活并获得饭圈地位的提升,粉丝群体不再仅仅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饭圈利用信息的二次传播而成为媒介生产者与传播者。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粉丝在微博上对偶像的互动可以减少彼此的距离感,增强交互性,并且提升自己在饭圈的小圈层中的地位。
2.3 外部划分圈层化、阶层化
社交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基本要求,而在微博中,粉丝通过搜索关键词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爱好的人,少量的粉丝聚集组成一个超话社群,即为一个小的圈层,无数个小的圈层又组成一个大的圈层。在每一个小的圈层内的粉丝具有内部的横向联系,他们彼此消息互通、资源共享,通过共同为自己的偶像“发电”而组成更加亲密的小的圈层。
饭圈与饭圈之间有着约定俗成的阶层划分,而每个饭圈内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即饭圈鄙视链。这些不同饭圈之间的阶层性的直接产物就是唯粉、CP粉、多担的粉丝属性的划分,而这些属性则决定了一个粉丝群体或某个粉丝在饭圈的地位。每一类粉丝的等级高低排序为唯粉>多担>CP粉,处于鄙视链最低端的粉丝拥有的话语权较少,而处于鄙视链最顶端的唯粉拥有的话语权高,粉丝群体的优越感也相应较高。每一个偶像的粉丝都会组成一个饭圈,而每个不同饭圈的内部也有大粉、铁粉、散粉等多种粉丝属性的划分。这些粉丝群体组成了不同的饭圈,而每个饭圈内部又都有拥有上万粉丝的大粉,氪金的铁粉和不加入任何组织独立追星的散粉。
2.4 传播内容复杂化、泛娱乐化
在粉丝主动性的信息传播与二次创造的同时,他们创造出一套属于饭圈的语言—饭圈用语。知乎上曾有一篇浏览量过十万的科普饭圈用语的帖子,其中了解到的饭圈用语包括一些专有名词及自创词汇,例如饭圈常用短语的缩写,zqsg(真情实感)、yyds(永远的神)、nsdd(你说得对)。饭圈中因怕被举报或不方便打全称的词也会约定俗成的被另外的词替代,例如橘子(集资)、老鼠的标志(切号投票)等。马中红认为:“青年亚文化群体刻意创制自己的专属用语,饭圈话语、耽美话语是其中非常成熟的亚文化‘语系。”[5]饭圈常用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是对一些偶像的视频、图文进行二次创作后传播,例如將偶像的综艺节目视频、Vlog等截成表情包或动图,配上可爱或搞笑的文字,使传播内容多样且丰富有趣,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创造。《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中没有理性[6]。在饭圈中经常出现带节奏的大粉或“职业粉丝”,她们利用粉丝对信息的不准确判断而传播假信息,从而造成饭圈的混乱甚至破坏。例如2020年备受关注的R1SE男团成员出轨塌房事件,公司为稳定饭圈秩序、固粉而让“职业粉丝”打入饭圈内部,歪曲事实真相,鼓动粉丝帮助艺人控评和反黑,维护艺人的利益,降低公司损失。这些信息通常由饭圈粉丝进行传播,通过微博其他路人网民的二次传播,加剧了微博中重要信息的复杂化。
过度烂俗、搞笑的信息的传播会造成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粗鄙搞怪、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7]。在泛娱乐化下的微博里,严肃信息的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2020的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中秦牛正威的类似诗朗诵的Rap成功出圈,在饭圈迅速流行,Rap词“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的热度已经远远超过节目本身。以这句Rap词为创作源头,戏谑的段子、恶搞的P图和表情包的大量出现使信息的严肃性大大降低,助长了微博的泛娱乐化。
2.5 文化趋于大众化
饭圈文化最早作为一种亚文化进行传播,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饭圈文化逐渐影响着更多的网民。饭圈文化最早由TFBOYS的粉丝们进行实施,并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早在2012年的时候饭圈内就开始号召打榜做数据,目的就是让各大主流媒体及品牌方看到自己偶像的人气及粉丝的购买力,从而为偶像增加曝光率。TFBOYS的三位成员最初就是靠粉圈数据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的。粉丝们“积极挪用文本,并以不同目的重读文本的读者,把观看电视的经历转化为一种丰富复杂的参与式文化。”[8]自2018年起,偶像养成类真人秀节目《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层出不穷,节目中的一系列衍生节目都需要粉丝打榜投票、做数据为选手增加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是对于“参与式文化”的最好解读与践行,而饭圈文化也正是从18年迅速普及。饭圈亚文化成功参与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吸引了更多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饭圈亚文化不断与主流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从而扩大了饭圈文化的影响力,并成功吸引网民加入饭圈中,成为饭圈文化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在饭圈中,粉丝们借助微博“找到粉同一爱豆,喜爱某一媒介产品而聚集、交流、互动的同好,他们在圈中传播和分享,由此形成共同爱好的饭圈,再将此圈子扩大,形成圈子传播”[3]。亚文化通过圈层的不断扩大形成了社会性的大众文化,而成为大众文化的饭圈文化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影响着更多人的认识及思想,影响着更多媒介信息的传播方式及内容呈现。
3 饭圈文化的影响分析
3.1 积极影响
3.1.1 创新微博信息传播方式
饭圈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不断壮大与发展创新了传播的技术手段与传播方式。在微博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由报纸、电视变为手机、电脑等,大大创新了传播方式,提高了传播速度。微博逐渐成为各大平台活动吸引观众、聚集粉丝的首选媒介。每年的星光大赏、金鹰节、天猫晚会等重要活动都会开启微博渠道的投票,粉丝在平台为自己喜欢的偶像投票、氪金,这些活动的主办方通过投票选择出人气高的明星参与走红毯、后台采访、舞台表演等环节。饭圈粉丝对信息传播的参与使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增强,信息不再由主流媒体单方面输出后传递给网民,而是网民有所选择性的吸收后并赋予信息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这使信息传播由传统的单向的、单一的、权威性的传播变为双向的、交互性的传播,人们对于信息的吸收方式也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获取、主动创造。
3.1.2 传递微博正能量
饭圈中的粉丝除了为偶像投票、打榜之外还做着一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事情。饭圈粉丝积极以偶像粉丝群体的名义参与由微博平台推出的各类型公益项目,例如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衣添物、参与助农等活动。2020年初疫情之时,多名明星加入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其中不乏一些偶像艺人,易烊千玺、R1SE男团成员姚琛、段奥娟等。这些之前被诟病没有实力的“流量小生”们用他们的方式做正能量的事情,向饭圈粉丝与微博网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而饭圈女孩们也紧随正主,在微博平台参与造林种树活动,并在超话内返图并@自己的偶像,他们是积极跟随偶像做公益的正能量的饭圈女孩。
饭圈以一种娱乐化的、非严肃性的方式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而在国家大是大非面前大部分理智的成年饭圈女孩都在用实际行动作出正确的选择,并且通过在微博平台发表评论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中国网民愈发年轻化的今天,过于严肃或过于深奥的消息内容会让部分青年人失去阅读兴趣,放弃阅读这类信息。而微博通过将关乎国家大事的新闻列入热搜位置,让更多的网民了解到这些事情。在香港暴乱期间,饭圈女孩在微博等平台关注到“港独”分子的不良言论后,自发在外网上为祖国母亲控评。饭圈文化带给我们的,有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使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年轻一代有所渗透。
3.2 消极影响
3.2.1 微博公共空间的占用
伴随着饭圈文化的泛娱乐化特征出现的则是公共空间的大量挤占与微博环境的过度娱乐化。微博相较于今日头条等新闻搜索App来说更为娱乐化,而饭圈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加剧了微博平台的娱乐化。例如湖南台春晚名单发布的微博下面,随处可见的是饭圈女孩的控评和对自己偶像的安利,这些统一格式的评论由大粉发出、散粉点赞而占据微博评论的前排,“抢前排”的行为是饭圈女孩安利偶像的常规操作,但是这些行为导致的结果则是芒果台工作人员看不到网民们对晚会的真实想法与反馈。这些饭圈行为使微博这一公共空间被大量挤占,一些网民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微博的泛娱乐化与明星化愈发严重,饭圈文化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显现。
3.2.2 微博饭圈异化现象严重
1)竞争式消费与群体性消费。饭圈女孩以“战斗力一流、人均富婆”而著称,前者是指粉丝的控评、反黑、安利积极,而后者则是对饭圈女孩氪金水平的评价。而当氪金成为了粉丝是否可以认领粉籍的标准,竞争式消费与群体性消费则会出现,二者的实质都是非理性消费,是在饭圈消费观畸形化形态导致的行为。在饭圈内对粉丝的氪金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只有为偶像花钱才能被认定为他的粉丝、被承认粉籍,否则就要背负“白嫖”的头衔。一些饭圈女孩为了在饭圈内被认可粉籍大量氪金,饭圈内部分粉丝争先恐后地购买偶像的代言、专辑等的行为使饭圈消费严重内卷。饭圈女孩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来与他人竞争,以达到自己在饭圈内更高的尊重与地位,获得更加接近偶像的机会。而当越来越多的粉丝出现竞争式消费行为的时候,这种非常态化、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则变成了群体性消费行为。
2)饭圈圈层化下的明星效应。受饭圈圈层化影响下的粉丝群体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具有极端性、盲目性、排他性等特点,常见的表现方式为极端的用语或极端情绪化、盲目跟风、排斥非饭圈人进入领地等特点,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明星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微博中受到这种明星效应影响巨大,造成信息内容的浮躁与混乱,严重影响路人观感。例如近两年饭圈撕逼骂战的情况屡见不鲜,主要发生在男、女团体成员与爱豆的粉丝群体中。这些粉丝片面的通过一些视频的片段来主观猜测偶像的心思,而对另一方造成误伤。更有行为过激者对另一方进行带大名的人格侮辱、P遗照、骚扰其家人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饭圈内部与微博这一公共领域的气氛。
伴随着网络赋权的发展,粉丝群体无需花费更多的成本与其他群体交换信息,就能够实现自身信息的“自产自销”,但与此同时带来的负面效果是群体幻想的加剧[9]。在这些明星效应下饭圈粉丝会处于自己营造的优越感的空间里,外界的信息很少能够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将自己的偶像的言行举止奉为神坛,从而夸大地崇拜自己的偶像。例如,在微博营销号的路透图下面随处可见饭圈女孩对自己偶像的安利“哥哥好有礼貌,对工作人员鞠躬”。而不知不觉中,饭圈女孩对非圈内人也产生了严重的排他心理,很难去听取路人的诚恳意见,唯偶像为中心。当路人好心在微博热搜下面提建议的时候,往往会被语气不好的粉丝回怼。
3)由饭圈主导的网络暴力与价值观误导。饭圈的过度明星化造成的不良影响最严重的莫过于网络暴力。2020年末成都一名大学生女孩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而很快公布出的个人行程中显示她一晚辗转多个酒吧“陪酒”。消息一出,铺天盖地的骂声与调侃声出现在微博热搜的评论区,仅仅半天之间,女孩的身份证、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在微博曝光,这对患者女孩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与困扰。在大数据、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是无限的,但可怕的是被心理扭曲的人有意利用,造成了无辜的人被网络暴力的现象。而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被约束与惩罚,只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网络暴力现象,不论是对明星还是对普通百姓。而对此微博平台也积极采取措施。2020年7月,微博出台了“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的政策,为微博的整改提供可参考的法律保障。
4 结语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而出现,是网络时代与社交媒介碰撞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其孕育与发展,是新媒体、大数据时代下小众文化的重要嬗变。本文重点探究了饭圈文化在微博平台的形成背景、原因及形成过程,对饭圈文化的特点进行提出并加以详细说明,力求为公共领域内饭圈文化的研究注入新思路。“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互动成为可能,媒体不再具有强制性。受众有了空前的自由,一切神圣还原为世俗。”[10]饭圈文化由粉丝群体创造,其具有的组织性、圈层性、高度参与性都冲击着主流文化,影响着媒介信息的传播、人们的行为方式与社会的进退。当疯狂、非理性的言语吞噬微博广场,泛娱乐化信息占据热搜榜首,随之而来的将是饭圈异化下导致的群体疯狂。而在饭圈文化的未来发展道路中,饭圈文化所产生的这些消极影响不可忽视,政府对其的正确引导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俊婕.场域理论视角下饭圈文化之探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0:96.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曾一果.从“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社交媒介环境下“饭圈”文化的自我突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0):6-13.
[4]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马中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审美裂变与文化断层[M].广州: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5.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7]袁箐.微博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南大學,2020:45.
[8]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9]陈慧敏.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特征及影响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62-64.
[10]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