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共祭直播中的情感传播探索
2021-09-18刘广旻
刘广旻
关键词 云共祭,直播,情感传播,互动仪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3-0067-04
2021年2月,关于祁发宝与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四位戍边烈士于2020年6月在中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加勒万河谷对外斗争中毫不畏懼、英勇战斗的事迹被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21年4月3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策划“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清明共祭戍边烈士陈祥榕特别直播活动”,以此缅怀卫国的戍边英雄。本次直播在海博TV、直播福建首发,央媒、省级、地方媒体超20家,共40个新媒体端口同步直播,全网播放量超500万,点赞、评论、转发互动量超20万。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故本文以其为案例,研究当下云共祭直播中的情感传播。
1 云共祭直播与情感传播
云共祭一词催生于疫情时期,是为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清明祭扫工作,推动文明祭祀而开展的活动,倡导群众通过网络、社区云共祭等举措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实际上,云共祭这一模式最早并非出现在疫情时期,而是运用于重大灾难性事件的集体默哀、缅怀,如“祭奠5·12,我是第×××人”等。伴随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云共祭从PC社交平台上的网页、转发链接形式,到手机社交平台上图文点击、留言、H5互动转发,再到今天我们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逐渐弱化时空界限,为人们提供多样的云共祭形式。
云共祭直播实际上是对沃尔特提出的死亡与悼念形态第四阶段的实践,是基于社交媒体崛起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哀悼进入大众书写的“网络悼念”时代,沃尔特称其为“社区的回归”——世界变得有点像一个前工业化时代的村庄,“所有人都能看到送葬者,所有人都能听到敲钟声”[ 1 ]。
云共祭直播因其命名而自带情感属性,即哀悼、缅怀、思念、致敬等。故以云共祭为核心展开的直播活动在情感传播上已有其固定基调。谈及情感传播,离不开存在互动关系的情境。云共祭直播正是创造出具有互动关系的情境,让传受者共融于同一情感意义之中。此外,情感本身的作用也不断让云共祭直播成为当下的重要形式之一。情感类似于一种“黏合剂”,成为社会现实推动的关键力量。在云共祭网络直播中,情感作为重要维度,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对现实情感价值、公共情感的形成与引导起重要作用[2]。
通过调查发现,云共祭一般以重大时政类事件、人物为对象,而对于这样的主题,传统主流媒体一马当先,以引导与形成正确社会情感价值观为己任,着手策划许多类似的网络直播活动。而在此类定调的活动中,媒体着眼于建构与强化自身网络情感传播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建构与强化需紧密围绕情感互动过程的三种基本特质,即社会交换性、沟通性与平等性[3]。
2 云共祭直播中的情感传播建构与强化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清明共祭戍边烈士陈祥榕特别直播活动(下文简称“共祭戍边烈士直播活动”),以陈祥榕烈士为主要共祭对象,而网友们对于陈祥榕烈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写在日记本里的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触动极深。因此,云共祭直播中的情感价值观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致敬革命英烈。这也为情感传播奠定共同意义空间基础,让传受双方在短时间内能较快完成有效的情感空间建构。
2.1 多机位呈现
云共祭直播实际上是对一场祭扫仪式的全程纪录,是以最为全面的方式呈现出祭扫现场的情况。如果仅有单一镜头,网友在观看直播时除了感到视觉上的乏味,更无法充分感受到现场的环境与氛围。“共祭戍边烈士直播活动”共安排5机位。其中,两台机位主要拍摄现场大环境,分别从航拍视角与地面视角进行呈现,让网友能准确感受祭扫现场的环境、出席人员等内容。分配一台流程机,跟踪负责直播总流程的主持人,随时听取同期进行现场中景与近景拍摄。再分配一台特写机,抓拍现场悼念人员表情、动作,悼念仪式中的感人细节。最后一台机位跟踪在分会场的另一路主持人,呈现自发前往现场的群众、师生亮点。5机位全面呈现出整个祭扫活动现场,让网友在观看直播时,可以拥有沉浸式的体验,更好地融入祭扫现场,为直播的情感传递带来最为直观的助力。
2.2 主持人风格与话术
情感传播最重要的是被传播对象接受,并为社会大众所认同,这就需要有特定的传播要求。不同情境有其特殊的情感传播规则,这套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在云共祭直播中,主持人的表达风格与话术实则是被框定在某个特定范围内。
2.2.1 表达风格低沉缓慢
情感传播的沟通性目的是使受者接收有关情感信息,或对议题产生情感认同。直播出镜的两位主持人在内容的表达风格上以低沉的语调和较缓慢的语速为主。其中,男主持主要负责仪式开始前的介绍、采访自发前来祭扫的群众以及到陵园写生的师生,在采访中突出交流感与现场感,这部分以正常语速进行表达。女主持主要负责仪式现场的解说与采访,她采用短句和碎片化断句的方式增强祭扫仪式现场的凝重感,强化直播中的口语传播特色,让观众在听觉上能够跟上信息传递节奏。
从直播中的口播内容及其停顿标注可看出其风格:各位/正在观看直播的网友/可以在我们直播间下方的/留言区/扫描/屏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网上祭扫的/二维码,进入专区/进行/文明祭扫。你们也可以把/想对烈士说的话/打在直播间,也可以在/直播福建的/直播间里的/右下角/点击/礼物图标,为烈士/送上菊花/和橘子,这些礼物/都是免费的。也欢迎各位网友/多多转发/我们的直播间,让更多的网友/可以通过我们的直播互动区/来寄托哀思。
2.2.2 侧重现场感的描述
在哈贝马斯的论述中,设定了沟通理性的三个适当要求[4]。可简单概括为真理性、正当性和诚实性。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环境,表达中的话语要符合客观实际,不可为了煽动情绪而违背客观真理。2)语言表述需要符合社会规范,这一规范是合理正当的存在。3)是对内心世界的外部表达需要坦诚相待,说的话要带有真情实感、真心实意。在这三个适当要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真诚,真诚的情感沟通是真正尊重受众的知“情”权,能让传受双方在沟通中感受到平等与善意。
两位主持人在话术上均侧重祭扫现场的描述,从环境、祭扫仪式、祭扫人员介绍、祭扫细节等方面,详细准确描述出祭扫现场的情况,增强网友对现场氛围的感受力。
口播关于现场描述的内容有:“现在祭扫活动进行到第六个环节,参加烈士祭扫活动人员正瞻仰烈士纪念碑,并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在烈士纪念碑的四周摆满了菊花,正后方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方摆放着陈祥榕烈士的画像。值得一提的是,下方还有一副特别大的画作,手法看起来虽然略显稚嫩,但从中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主持人在直播中还着重叙述英烈事迹,突出戍边卫国烈士陈祥榕的生平事迹,例如牺牲时还不到19周岁,以及他在日记中写下的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同时,不断挖掘英烈感人事迹与现场实际情况,助推直播间内网友爱国与致敬英烈的情感不断升温。例如在介绍屏南县革命烈士陵园中的英雄名录时,主持人说到,“在这个英雄名录上,最早的出生于上世纪的1900年,许多人牺牲在建国前,年纪最小的只有16岁,而被母亲唤作榕儿的陈祥榕烈士出生在新世纪初的2001年,他的名字被刻在最后,牺牲时还不到19岁。百年来,这些人守护着国家,保护着我们,从未变过,以后也不会变。”
直播中,有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父母的带领下,驱车从福州赶往屏南祭扫,主持人对他进行采访,孩子用磕磕巴巴的话语表达对烈士的敬意。“你为什么要来参加这次祭扫活动?”“因为我们在幼儿园,我老师跟我们说陈祥榕叔叔有次跟印度军队决战的时候,为了国家牺牲,为了纪念这种精神,我们就来这里献花。”
主持人不论是对英烈生平事迹的介绍,还是在与群众、幼儿园小朋友的采访交流中,无不突出真诚原则,生动实践情感互动的沟通性,让网友们对直播现场的了解更为深入,对于陈祥榕烈士及其他为国捐躯的英烈们的情感更为浓烈。
2.3 现场仪式与网络互动
直播中的情感传播最需要的便是共享的体验。虽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但我们共享同一情境、同一语境和直播带来的同一空间。同时,在直播间内还设置许多互动仪式,以此增强共享的体验。
2.3.1 网友留言选读
在任何直播中,网友们都十分在意自己的留言和互动是否能被看到、被认同。他们通过在直播间内留言的方式,分享自己对于直播的感受与想法。主持人或小编适时选取留言进行播读与回复,让他们的留言被看到、被听到,以此证明对其观点的认同。这是当今直播互动仪式的基础设定。
在云共祭直播中,网友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哀悼与致敬,其内容情感丰富,语言真挚,主持人不断播读他们的留言,提升彼此的共享体验,加深对烈士缅怀与致敬的情感。其次,网友留言这一行为具有较强的社会交互性,属于情感交换的一种。其模式可被归纳为图1。
在这一闭环型的情感交换模式下,情感传播的社会互动性不断被强化与升华,使留言互动的网友获得“内在的社会报酬”感,即在内心上予以满足感,或者愉快感、或者自豪感。由于情感交换常常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因而留言的被播读不仅是二次传播他们的情感价值观,也是强化他们自身的社会情感价值认同。
在“共祭戍边烈士直播活动”中,网友们虽不能亲临现场寄托哀思,但在屏幕前用一条条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留言,抒发出浓浓的爱国之情。在主持人一遍遍播读他们的留言时,首先是对留言的质量进行认同,其次是对留言的情感倾向的认同,最后促进他们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相关内容的互动。这种双向的情感互动让直播中的情感传播如同“带节奏”一般活跃,共享的体验感愈加强烈。
2.3.2 直播间礼物设置
共享的体驗感不仅体现在留言播读,还在直播间后台特别设置的内容。相比于一般的直播,云共祭直播通常会在直播间内设置一些鲜花的互动方式。而在“共祭戍边烈士直播活动”中,因为烈士陈祥榕那张手拿橘子,带着阳光的笑容、清澈的眼神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因此直播后台设置网友可免费点击赠送菊花与橘子,而献花与献橘子的互动仪式正好与现场的祭扫仪式流程相吻合。
这一互动以菊花和橘子为媒介,让网友能打破空间界限,“送”出寄托着无限哀思和无上崇敬之情的鲜花和陈祥榕生前最爱吃的橘子。这种对祭扫仪式的参与感是将网友串联在一条“互动仪式链”之中,通过参与“送”这一行为,实现“虚拟在场”,从而达成情感共识。
3 不足与建设
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倾向于以“情感”为突破口,将新技术与宣传报道相融合,采取情感传播模式在多元传播主体共存的舆论场中“重夺麦克风”[5]。毫无疑问,我们可以看到媒体为强化情感传播而做出的诸多努力,然而效果上仍存有不少进步空间。
首先,在硬件方面,“共祭戍边烈士直播活动”的画面清晰度并不高清。现场采用4G背包回传,经总控调整,呈现给观众的画质大打折扣。正如我们对于大屏、VR、AR的期待,受众在高质量的画面中才能真正的拥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强化情感传播。而模糊的画面不断生成情感传播的屏障,阻隔“在场”的可能性。
其次,在参与感方面,直播设置了互动,仪式感却最终成了形式。直播需要完整性,因此在环节的设计上并不会将网友参与互动定为必须内容。也就是不论这场直播是否有网友参与,它都将井然有序的完成。即便是通过了橘子、菊花的媒介作用,情感传播中的仪式设计终将成为一种形式,网友们的参与也未达到有效参与,只成为被设计的一环。
最后,在传播深度方面,直播停留在现场的仪式环节,没有向纵深挖掘更多情感传播内容的可能性。能激起网友内心波澜的绝不是云共祭本身,而是背后的情感价值观。直播更多依靠主持人的口语完成英烈生平事迹的讲述,语言虽有感染力,但也有极限。同时,受新闻伦理约束,直播中的情感传播亦有禁区。
云共祭直播是为所有网友在技术赋能的同时,进行了情感赋能。他们依靠传统的“道德语法”展开的情感传播,以此建设自我认同并获得社会权利。传统主流媒体在此类直播建设上仍需不断完善自身的软硬件,使自身的情感传播能力与网络技术发展相匹配。
4 总结
情感是书写于人类机体中的一项本能,其具備影响和改变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前,网络空间的情感元素纷繁复杂,如何以重大时政类事件、人物议题为基础,策划出兼备高质量视听、弘扬时代正能量情感的直播,并以此强化网友情感认同,营造主旋律情感栖息地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课题之一[6]。云共祭直播正是传统主流媒体在这一课题中的生动实践。它在为网友呈现祭扫英烈活动的同时,以多机位呈现场景,带来沉浸式情感体验基础,以低沉缓慢的表达风格、侧重现场描述,助推情感沟通的有效性,以网友留言播读和直播间特殊礼物设置的互动仪式,实现“虚拟在场”的情感共享体验,使网友内心的爱国情感、缅怀与致敬英烈的认同感得以激发,在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情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其仍需在硬件设施、参与环节设计、传播深度等内容上加强建设,乘势而上。
参考文献
[1]周葆华,钟媛.“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社交媒体、集体悼念与延展性情感空间:以李文亮微博评论(2020—2021)为例的计算传播分析[J].国际新闻界,2021(3):79-106.
[2]李莎.互动仪式中的情感传播与认同建构:以网络动漫剧《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为例[J].青年记者,2016(7):34-35.
[3]郭景萍.情感的互动特质:交换、沟通与平等[J].江汉论坛,2007(9):138-142.
[4]蒋晓丽,何飞.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网络话题事件的情感传播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6(2):120-123,153.
[5]张志安,彭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7):57-66.
[6]王斌.数字平台背景下情感传播的成因、风险及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9(3):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