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论文产出的统计分析
2021-09-18曹奇敏
曹奇敏
摘 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限定作者单位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检索条件,检索出中国政法大学在2008—2018年发表的法学领域内的相关论文,并从总发文量、年度发文量、期刊载文量以及论文引用频次统计、作者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末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针对如何提升该校的科研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学术论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b)-0195-03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of law paper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ollected by Web of Science 2008— 2018 is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y, origin periodical, author configuration and citation. Author affiliation of all the collected papers is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 problems discovere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which may provide a model basi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w; Academic papers; Statistical analysis
Web of Science是美國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开发的科研信息检索平台,是全球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最权威、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该平台可以检索关于“世界三大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所收录的全球高质量学术期刊文献,几乎覆盖全学科,数据可以一直回溯到1900年[1-2]。SCI提供的分析数据已经被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类成果的通用参考标准,因此在Web of Science中收录文献和被引用频次的多少,被视为一所高校科研水平和综合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标[3]。该文将从文献量、来源期刊、被引用情况、作者情况等方面对中国政法大学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 数据来源
该文在数据采集时,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SCI-EXPANDED、SSCI、A&HCI,检索式为地址=((china univ* polit* sci* law*) NOT (e* china univ* polit* sci* law*)),限制学科类别为“law”,对2008—2018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查得文献58篇。该文统计分析了中国政法大学近年来法学论文成果的产出,并给出了一点建议。
该次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2日,所检索论文均为作者单位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文献,2018年的论文并未收全。
2 2008—2018年web of science收录法学论文统计
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是与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直接相关的[4],统计分析其学术论文,则可以反映出该校的科研发展态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58篇文献在2008—2018年中整体趋势不是逐年增长的,整体趋势不是逐年增长的,其中2016年增长数最大,为7篇;此外,2008年、2012年、2016年论文数量最多为8篇,峰值过后数量就有所下降。其实不难看出,达到论文数量最大值的3个年份均处于教育部学科评估的前一年,这与中国政法大学一直奋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是相符的。
3 论文发表的期刊统计
检索到的58篇文献共发表在20种期刊上,收录4篇论文以上的期刊只有4种,分别为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收录24篇、ASIA PACIFIC LAW REVIEW收录8篇以及JOURNAL OF EAST ASIA AND INTERNATIONAL LAW与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均收录4篇,共计40篇,占到总数的67.8%,这种情况说明了所发表论文的刊物并不集中,投稿论文时刊物的选择是随机的、偶然的,并说明中国政法大学发表国际期刊论文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该校发表论文最多的刊物是《中国国际法论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为24篇,说明了该校所发表的法学论文大多与“国际关系”相关,排名第三、第四的期刊也与国际法相关,排名第二的是法律评论类。
4 论文引用统计
在一个研究领域内,质量高的文献一般被引用的概率就大,因此高被引论文的传播性较好,被同行关注的也就越多[5-6]。58篇文献的2009—2018年度被引频次分别为1次、1次、2次、10次、6次、9次、21次、9次、28次、6次。从引用数据看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科的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并不是很稳定,其中被引量较高的为2012年、2015年、2017年,引用次数分别为10次、21次、28次,其中2017年的引用次数为最高。另外,还可以从数据计算出,从2009年开始论文总被引用93次,平均每年引用次数为9.3次,篇均被引1.6次。
从表2数据可知,被引用4次以上的有8篇,由于篇幅限制只列举了引用4次以上的论文信息,实际上从检索结果看,被引用2次以上的论文有24篇,剩余34篇文献最多被引用1次,说明高被引论文较少,需要进一步提高论文的影响力。并且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论文大多是独著,被引用4次以上文章中只有1篇是合著,这说明该校应该加强与国内外作者的合作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该校的科研水平。
5 作者情况
在具有国际水准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能反映出个人的学术造诣。从检索到的58篇文献中统计出发表论文在3篇以上的作者仅有3位,分别为GAO Jianjun发文10篇,ZHU Lijiang发文10篇,SHI jian发文4篇,共计24篇,占总数量的67.8%。由于篇幅限制只列举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信息,发表2篇以上的共有11人,共发文40篇。发文量最多的两位作者GAO Jianjun(高健军)和ZHU Lijiang(朱利江)是国际法学院的老师,该学院的发文量比较大与前面分析的所发表论文大多以国际关系为主题的结果相符。
6 总结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统计和分析表明,中国政法大学近几年在法学学科的发展上并不太稳定,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在法学学科上学科评估为A+的高校,Web of Science收录的法学论文数量仍显单薄。为了进一步提升该校的科研水平,提出以下几种建议。
(1)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检索结果中也可以看出,该校合作论文数量较少,与国际合作的论文更少,所以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增加论文数量和提升论文质量。学校要尽可能提供交流条件,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及研究热点,也便于研究工作与国际接轨。
(2)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奖励制度。将目前的奖励制度进行细化,使得奖励更加具体化,也可以提升其奖励力度。比如:有评审小组综合评定列出可以重点奖励的期刊、或者以影响因子及分区作为评价指标等。
(3)提高科研人员的英文写作的能力。目前,Web of Science所收录文献的语种以英文为主,科研人员如果想要在Web of Science中顺利投稿,除了需要有自己的创新点以外,还要提升写作技巧,从而增加被同行认可的机会,最终使得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4)增强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图书馆依托自己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以通过增加不同类型的科研支持服务,比如定题服务、前沿热点探索服务、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服务等,将这些服务做细做深,以辅助科研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范丽,黄雪梅.贵州省自然科学研究状况——基于文献被SCI收录情况的统计与分析[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3(3):30-35.
[2] 张璐,郭冬梅.基于SCI论文的科研水平与学科发展评价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术论文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6):16-19.
[3] 郑娟娟.中国“双一流”大学发表SCI科技论文的统计分析[D].重庆大学,2019.
[4]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20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4家教育类期刊的發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21(4):89-95.
[5] 王亚秋,郑可为,马兰兰,等.提高竞争力,促进高校学报科学发展——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0—2019年论文被引频次统计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0(12):48-52,89.
[6] 申蓉.基于CSCD国内6所煤炭类高校科研论文产出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