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2021-09-18任彤彤杜涛

科技资讯 2021年14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

任彤彤 杜涛

摘  要: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立德树人和综合国防素质培育的重要途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高校国防教育功能实现的根本动力和重要保障。高校国防教育应从“三个融合”“两个加强”来创新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增强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b)-0189-03

Abstract: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defense quality.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is not only the core goal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power to realize the fun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ree integration" and "two strengthening",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pirit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gather strength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new era; Patriotism; national spirit;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黨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多次提及并论述“平安中国”“国防现代化”等问题。在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国防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时代要求。高校国防教育是新时代国防教育的战略高地,当代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培育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探讨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

1  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内涵解读

1.1 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新时代国防教育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开设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国防知识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国防历史、掌握国防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国防精神。二是组织大学生进行军事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国防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国防能力。三是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防、关注国防,提升他们的国防情感和献身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开展高校征兵,宣传鼓励大学生参与军队和国防建设,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变为参军从戎的实际行动。

高校国防教育不仅仅是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传授,还是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认同和学思践悟的重要途径。

1.2 民族精神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为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凝练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在近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2  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相互关系

2.1 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目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安全问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不仅仅是国防知识、军事技能的传授,更是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的培育。国防教育的本质就是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厚植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当代大学生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提供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是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的必然选择和核心目标。

2.2 高校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伟大事业,更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国防教育是一项“往心灵里注入精神,往骨子里注入文化,往脑海里注入知识,往肌体里注入活力,往意识里注入责任”[4]的系统工程。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军训和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包括国防意识、国防情感、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国防使命在内的综合国防素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意志和力量。

2.3 民族精神是高校国防教育功能实现的根本动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深层、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5]”纵观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五四运动到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全民族抗战、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民族精神是救亡图存争取胜利最坚韧最强大的力量。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最蓬勃最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到全民战疫“全国上下一盘棋”“众志成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凝练不断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深厚最强大的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撑着民族成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是中华民族向着共同目标奋斗的不竭力量[6],也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为国家和国防建设甘愿奉献、敢于牺牲的力量源泉。

3  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创新路径

3.1 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三个融合”来培育民族精神

3.1.1 推动高校国防教育与历史和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高校国防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学生知史明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发奋成长成才。同时,还要推动国防教育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引导和教育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战斗精神。

3.1.2 推动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

高校國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增强国防教育的价值导向性。要遵循国防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根据高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和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在内容方法技巧上应有所调整,在学思践悟中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1.3 推动高校国防教育与情感教育深度融合

高校国防理论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的理解接受程度,调整策略激活大学生的“知、情、意”,让大学生收获启发并主动构建属于国防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进而形成行为和理想习惯。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筑牢信仰之基,鼓励以新时代楷模人物为榜样,支持大学生进行自我精神塑造,明确为国家振兴而奉献自我的价值导向。

3.2 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两个加强”来培育民族精神

3.2.1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教学

在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按照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建立和完善军事课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要强化课堂建设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育人效果,打造国防教育的“金课”。高校军事课教师要以高标准的“金课”教师为榜样,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包括:一要加强理论修养,增强军事课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规范职业行为,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军事理论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大学生思想认识特点;三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新鲜、有代表性的时事政治为对象,创新性组织开展讨论辩论等,提高教学的育人效果。

3.2.2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教学

一是按照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严格开展和实施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大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向大学生传授基本军事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民族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和重大节庆活动等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弘扬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体验,邀请老红军、英雄等作报告,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体验中,厚植爱国情怀。四是发挥高校融媒体优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国防教育,发布相关资讯、答疑解惑、营造有利于国防教育活动开展的网络舆论。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效。

4  结语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实现国家安全,必须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将民族精神贯穿于国防教育全过程,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基。

参考文献

[1] 胡长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2020(12):32.

[2]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8.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0.

[4] 常万全在内蒙古吉林宁夏调研国防教育工作[EB/OL].(2016-8-26)[2020-12-20].https://www.mod.gov.cn/leaders/2016-08/26/content_4720194.html.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6] 高璐.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17.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