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感视角下旅游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2021-09-18潘喆

旅游纵览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家乡青少年

潘喆

摘 要:多元文化的冲击、地方特性的弱化、人口的迁徙流转,冲击着地方感的形成。青少年地方感的建立直接影响其身份的建构,进而影响其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因此地方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于未来担负文化交流责任的旅游专业中职生,尤是如此。根据旅游专业导游基础课程特点,结合开放性和情感性两大原则,提出教学设计上的3点建议:多维度呈现地方性知识,建构地方立体地图;创设与学生动机系统过程相一致的体验式教学活动,激发地方依恋;将地方感纳入评价内容,增强地方认同。

关键词:地方感;旅游专业课程;导游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F592;G7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旅游专业课程思政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XJKX20B341)。

一、地方感的概念

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指出,地方是人们避难和呵护的场所,是血缘及其他关系的纽带,也是灵魂的栖息地。20世纪以来,人地关系的研究突破了地理学范畴,在人文旅游、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方面得到关注和发展。

地方感指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认同,是人在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与地方在情感上建立的一种连结,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1]。

二、培养学生地方感的意义

地方感是人与地方在情感上的深刻联结。就学生个体而言,地方感的缺失会影响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不利于其心理健康。从民族、国家层面来看,不同地方环境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缺乏地方感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造成地域间沟通理解障碍,从而冲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因此,地方感的培养对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有着重要意义[2]。

旅游,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导游员被誉为民间的文化传播大使。中职旅游教育以培养高技能的旅游从业者为目的。建立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地方感,具有更加重要、深远的意义。

三、影响学生地方感的因素

(一)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特别是某些居心叵测西方发达国家以文化输出的方式,倾泻其社会思潮、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使基于本土文化的地方认同受到了挑战。

(二)社会流动性加快,转徙阻碍了人与地方的联系

由于父母工作、自身求学等原因,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转徙于不同地方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能一个地方还来不及熟悉,就要去另一个地方生活学习。转徙,阻碍了人与地方的联系,让青少年很难对地方产生亲近感。

(三)在城市化建设中,各地发展呈現同质化和单一化的趋势

现代化的浪潮催生了地方特色的复制。大同小异的住宅街道、同样门脸的连锁酒店、相同商品百货。共性取代了个性,地方特色弱化。各地风格雷同,难以激发青少年强烈的地方认同与依恋。

(四)青少年探索地方的动力受到限制

“地方”原应是青少年个体活动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在“地方”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增长阅历、见识,建立情感联系。然而,基于学业和安全的考虑,很多家长限制了青少年活动空间,青少年对“地方”的空间认识越来越狭隘。同时,随着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时间和空间对于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青少年探究“地方”的动力随之降低[3]。

(五)人类向往远方的本性

人类天性让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向往其他地方。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对远方的向往和憧憬,常常会让我们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缺乏责任意识。

四、地方感视角下旅游专业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开放性

1.时间上的开放性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当中,人们常着眼于辉煌的“过往”。然而对于正在成长的中职生来说,“过去”他们无从参与,他们更关注的是眼前和将来。因此,课程设计注重“展望”,引导学生在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地方文化认同。

2.空间的开放性

激发学生的家乡地方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建立情感依恋,而不是构建狭隘的、消极的地方观念。要引导学生建立家国情怀,能理性地看待家乡,既认识到家乡的优点长处,也能正视家乡的不足落后。能理解、尊重不同于家乡的的风土人情[4]。

(二)情感性

卡斯特说“地方环境本身并不能导致某种特定的行为”,真正能够产生认同的是“人们以某种方式分享彼此生活”的社会活动。就认同层面而言,人在彼此交往中所创造出来的社会空间性的意义远大于地方的物理空间性。

实记某个地标、某地特产确实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地方的心智地图。但个体在地方,通过身体实践与地方建立情感联系才更有利于提升对地方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只有通过情感联系,“地方”才不是一个外在的物理空间,而是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社会空间。

五、基于地方感导游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建议

(一)多维度呈现地方性知识,建构地方立体地图

地方性知识源于地方,任何一个地方性知识的“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把它从自然、人文背景中分割出来,而应当与其结合,多维度的呈现,从而使学生构建家乡的立体心智图。

例如,在介绍湖南饮食“食辣”这一特点时,可以由湖南“卑湿之地”,多雨潮湿的地理特点阐述“食辣”的原因,再结合毛主席无辣不欢的历史故事加深大家的印象,通过歌曲《辣妹子》引出“食辣”对湖南人性格的影响。

(二)创设体验式教学活动,激发地方依恋

中职生整体性格活泼好动,倾向于活跃的课堂。根据这一学情,教师从体验的角度进行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对生活环境进行分析与探索。例如,教师在教授湘方言特点时,课前布置方言童谣的收集工作。在學生方言童谣的展示过程中,感受新旧湘方言的差异,探究湘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异。课后开展《中小学生说方言情况调查》,在实证调查中,了解湘方言发展的现状,树立保护方言的主人翁意识。

在类似的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不只是脑部,身体的在场感带来更多的情感表达,促进了人与地的融合,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热爱。

(三)将地方感纳入评价内容,增强地方认同

地方认同是个体心智对地方认知主观意向的选择结果。地方认知在主体意识中形成认同或拒斥意识,从而产生对地方的生成性认知。在教学评价中,将能够产生地方感的理论、情感和行为等因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对认同不够的符号重新纳入课程设计以强化认同[5]。

六、基于家乡地方感培养的导游基础课程设计案例

本案例中,笔者整合榫卯、木构架结构等基本知识与南方民居布局特点等地方性知识,构建“中国古代民居营造技艺”教学模块。在普及地方性知识的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见表1、表2、表3)。

本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地方有机联系在一起,在人文背景和地理背景下多维度呈现地方性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触发地方依恋;创设任务,培养责任意识,增强地方认同。

参考文献

[1] 马小雪,袁孝亭.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方感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7(10):12-15.

[2] 李文瑞.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4):99-103.

[3] 陈修岭.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青少年乡村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8(4):19-23.

[4] 王世光.家乡观念的建构:以小学德育教科书为中心的考察[J].课程.教材.教法,2019(4):25-33.

[5] 王明露.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差异研究: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18(2):45-52.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家乡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夏天的家乡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家乡美等